多尔衮和孝庄是怎么回事 是清宫最著名的谜案之一

多尔衮和孝庄是怎么回事?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是清宫最著名的谜案之一。而孝庄太后是否下嫁多尔衮,也成为直到现在,依然被热烈讨论的话题。

认为孝庄太后下嫁给了多尔衮,有这样一些证据。一是南明官员兼诗人的张煌言写的组诗《建夷宫词》中,有这样几句:“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二是史学家蒋良骐在《东华录》中记载,顺治帝下诏给多尔衮罗列的罪状中,指责他自称“皇父摄政王”,同时还说多尔衮“又亲到皇宫内院”。这里的到皇宫内院,就是指他到孝庄太后那里。三是民国期间出现了一本《多尔衮摄政日记》,是一个叫刘文兴的人的藏书,里面写有“既得顺治时太后下嫁皇父摄政王”这样的话。四是孝庄太后去世时,对康熙说她不想埋在皇太极的昭陵。等等。

(孝庄太后剧照)

不过,根据以上的记载,就说孝庄下嫁了多尔衮,显然是不严谨的。为什么说不严谨呢?咱们先来分析一下上面四种说法。

其一,关于张煌言的诗。张煌言写这首诗的时候,当时他是在南明。对于当时的他来说,言论是很自由的。但是,他却并没有直接说,他写的就是清宫。《建夷宫词》中的“夷”,是对少数民族蔑称,但并不一定就是指清朝。再说了,他如果要写,自然会大张旗鼓地写,用不着遮遮掩掩。而且这样写,对于反清复明的号召力是很强的。他何必还要遮掩?我认为,张煌言那样写,其实多半是他根据多尔衮自称“皇父摄政王”,产生的自由联想,以及有意的讽刺。

其二,关于《东华录》中的记载。《东华录》是史学家蒋良骐对《清史稿》的一种补充记载,有类似于“长编”的性质。这里的记载,能证明的恰恰是,孝庄没有下嫁多尔衮。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下嫁了,那么,多尔衮自称“皇父摄政王”就是合情合理的,顺治有什么可指责的?还有,正是因为没有下嫁一事,所以顺治认为,多尔衮“又亲到皇宫内院”是不恰当的。要是下嫁了,多尔衮为什么不可以去皇宫内院呢?

其三,关于民国藏书《多尔衮摄政日记》。这种民间藏书,本身就是不靠谱的。很多就是为了通过猎奇,赚取稿费。事实上,这本藏书上的内容,当时确实有不少是在《中央日报·文史周刊》上发表了,赚取了不少稿费。而书籍的出版,也能够给刘文兴带来稿费收入。再说了,此人又是从哪里得到这个藏本的呢?

其四,关于孝庄未葬昭陵。孝庄未葬昭陵,民间传说是她给康熙说,自己不愿意与皇太极合葬。就算她确实给康熙说过这个话,也是可以解释的。一是本身就已经有皇后陪皇太极合葬了,孝庄不想去挤。二是皇太极生前并不宠爱孝庄,孝庄不愿意跟随他,也是可以理解的。三是孝庄经历顺治、康熙两朝,已经有绝对的权威,她可不愿再到地下过低三下四的生活。四是皇太极当时埋在关外昭陵,孝庄已经在关内生活了那么长时间,她不想死后还去关外过那种苦日子。总之,并不能因此就解释为她无脸去见皇太极。

(多尔衮剧照)

其实,除了上面四点理由外,孝庄不可能嫁给多尔衮,还有很多更充足的理由。

其一,下嫁和暧昧是两个概念。

多尔衮和孝庄有没有暧昧之事呢?这种可能性也并不是没有。毕竟当时顺治还只是个小孩子,多尔衮在摄政的时候,与孝庄的接触是比较多的,一来二往,两人产生了暧昧,也是有可能的。

顺治皇帝上台才两个月,就对多尔衮进行掘墓毁尸,就说明他察觉了一些风向,他心里非常不满。同时,也可能有人议论。顺治当然不愿意别人议论这些,他想避嫌,因此才在指责多尔衮的诏书中说他,并不是父亲,却自称“皇父摄政王”。不该随便出入后宫,却来去自如。顺治这样做,正是想“洗白”的表现。

再说了,孝庄如果下嫁了多尔衮,古代没有民政局,不需要婚姻登记,但是必须要进行仪式。下嫁的仪式是很复杂的,何况是太后与摄政王,那可不是说一句嫁了就嫁了。而目前并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孝庄和多尔衮举行过仪式。显然,下嫁是肯定不成立的。

其二,多尔衮自称“皇父摄政王”不是表明孝庄嫁给他了。

多尔衮先是自称“皇叔父摄政王”,接着自称“皇父摄政王”。多尔衮为什么要这样做?并不是表明孝庄嫁给他了,而是在为他将来取代顺治,自己当皇帝做准备。因为在自称“皇父摄政王”的同时,他也就取消了凡事都向顺治请示的做法。给顺治奏事,也不用再跪下了。他甚至也已经把玉玺从顺治那里拿过去,想盖章就盖章,根本就不用再顾忌什么了。

我们可以完全想得到,接下来,顺治就会利用“皇父”的称呼,取代顺治,自己当皇帝。只可惜他打猎的时候坠马而死,否则的话,那样的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孝庄与多尔衮)

其三,孝庄绝不会嫁给多尔衮。

为什么说孝庄绝对不会嫁给多尔衮呢?也许,在多尔衮刚刚当摄政王的时候,她和多尔衮两人一来二往,可能出现一些暧昧。同时,孝庄为了让多尔衮尽心尽力帮助顺治长大,讨好多尔衮,也是有可能的。

但是,后来,当他发现多尔衮已经严重影响到顺治皇权,想对顺治取而代之的时候。一个女人面对一个想夺取自己儿子权力的男人,她怎么可能还会好脸色呢?而多尔衮自称“皇父摄政王”,恰恰是在去世前不久的事。在那个时候,相信孝庄不但不可能嫁给多尔衮,她甚至连与多尔衮暧昧,肯定都不会有了。

因此,孝庄下嫁多尔衮一事,明显是空穴来风的无稽之谈。

如果是举行婚礼,请司仪,摆喜酒,放礼炮算是嫁人,多尔衮他俩可能是清白的。如果同一个锅里吃饭,同一个床上睡觉就算嫁了,那他俩肯定不干净。

上寿觞为合而尊,

慈宁宫里烂盈门,

春宫昨日新仪注,

太礼恭逢太后婚。

这是晚明忠烈张煌言为“恭贺”多尔衮于孝庄(这时候她离死还早,这里叫她孝庄是为了大家容易理解,叫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的话很多人会懵逼)的新婚所作诗,《建夷宫词》。对于这段狗血剧情,电影电视剧都快拍烂了,编剧们仍然乐此不彼。当然,我认定他俩同居依据肯定不是导演们拍的狗血电视剧,而是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多尔衮的职务。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以辅政王身份辅佐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帝位,称摄政王;顺治元年(1644年)指挥清兵入关,清朝入主中原,先后封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最后这个称呼就很能说明问题了,把那个“叔”字去掉,就等于昭告天下,他和皇帝的母亲有不可描述的关系了。这也是为什么张煌言会写那首诗出来。

第二,福临的态度。多尔衮或者的时候,可以说顺治就是一个儿皇帝,被捏的死死的。但是顺治七年多尔衮暴毙,两个月后,福临便剥夺了多尔衮的封号,还刨了他的坟。按理说,福临的继位和统治的稳固,多尔衮是出了大力的,对他家有大恩的,福临为何这样绝情?很简单,后爹再好也不是亲的,后爹做的一切都是错的,这就是一个十几岁的中二少年对后爹不满情绪的发泄。

第三,孝庄的身份变化。在顺治八年之前,孝庄一直是圣母皇太后,多尔衮死后,才加了尊号昭圣皇太后,这说明多尔衮死之前,孝庄的身份是不清不白的。还有,当年多尔衮即便继承不了汗位,凭借最强的两白旗两蓝旗的实力,自立割据分庭抗礼完全没问题。但是他没有,最终无条件支持孝庄的儿子福临继位,图的什么,不就是图嫂子漂亮么。还有孝庄死前为什么特别要求不和皇太极合葬,没脸啊!

有很多人会拿历史记载说事,确实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这些人忘了一件事:康熙到乾隆年一百五十年间文字狱!满清入关的时候,还没怎么开化,弟弟娶了嫂子,不叫事,都能接受。但是随着统治的稳固,满清贵族也知道了什么叫仁,义,礼,智,信了,这件事情就显得很尴尬了。一句“清风不识字”就满门抄斩,还能允许记载他祖宗不光彩的记录存在?至于《清史稿》,就更靠不住了,一群遗老遗少们编纂的对满清极尽吹捧的东西,所以它只是“稿”,算不得史料。真正的《清史》,是国务院2002年批准启动的工程,据说已经完结了,有条件的人可以去查阅一下。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