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大兵瑞恩真实的人性(电影与现实-拯救大兵瑞恩守桥决战的真实故事)

曾用笔名:元首卫队

在欧生活8年,精通德语,爱好二战史及现代战争史,从2000年起,曾在军史网站和纸媒上发表多篇原创文章及翻译多部德语电影电视剧中文字幕

码字不易,请各位关注本头条号,未来将带来更多考证细致的历史细节

续上集

电影与现实-《拯救大兵瑞恩》守桥决战的真实故事(上)战斗篇)

决战中登场的德军装甲车辆

本剧中的另一大亮点是剧组几乎近当时最大可能的复原了战时的武器装备,其中最终守桥决战中德军方面参战的有”虎“式坦克、”黄鼠狼“III式M型及”黄鼠狼“III式H型反坦克歼击车

其中”黄鼠狼“III式M型反坦克歼击车(Panzerjäger Marder III Ausf.M),德军正式制式名为”Panzerjäger 38(t) mit 7.5 cm PaK 40/3 Ausf. M (Sd.Kfz. 138)" ,即”搭载7.5厘米Pak40/3反坦克炮的38(t)反坦克歼击车M型“,是由该剧的道具工作室-Plus Film Services在捷克斯洛伐克寻得,底盘为元年产品,车体上还有二战时炮弹造成的伤痕,战斗室则是由道具师重新搭建的。该车在剧中的命运比较悲惨:由于开放式战斗室,使其被美军投掷的莫洛托夫鸡尾酒摧毁,在剧中仅露脸不到一分钟,一炮未放。而这段剧情也曾遭诟病,因为德军甚少会将这种开放式车辆直接用于巷战冲锋。

黄鼠狼III系列反坦克歼击车是德军以捷克斯洛伐克斯柯达厂制造的LTvz-38轻型坦克–德军制式型号为 Panzer 38(t) –为底盘的一种临时性自行反坦克炮,其中M型以38(t)坦克M型改造而来,搭载一门PaK 40 7.5厘米反坦克炮。发动机位于车体中间,战斗室位于车体后部,顶部为开放式,仅后方封闭,为乘员提供有限的防护。黄鼠狼III M型是所有黄鼠狼III版本中产量最多的一种,共计生产了975辆。

1943年在荷兰的黄鼠狼III式M型

另一辆黄鼠狼III式H型(Panzerjäger Marder III Ausf. H),德军正式制式名:”7.5 cm PaK 40/3 auf Panzerkampfwagen 38(t) Ausf.H, Sd.Kfz. 138,即“搭载在38t坦克上的7.5厘米Pak 40/3自行坦克炮H型”,则是道具师把一辆由瑞典在二次大战后期才开始装备的1943型突击炮(Stormartillerivagn m/43)改造模仿的,历史上1943型突击炮从未在德军中服役过。该车在剧中炸死了人气角色之一–狙击手杰克逊,最终被麦克·霍瓦特技术军士用巴祖卡火箭筒击毁。

剧中由Sav m/43模仿的黄鼠狼III H型炸死伏击在钟楼顶部狙击手杰克森的剧情

后来麦克·霍瓦特替杰克森报了仇

真正的黄鼠狼III式H型则是在38(t)坦克H型底盘上改造而来,同样搭载了和M型一样的PaK 40型7.5厘米反坦克炮作为主炮,但由于底盘发动机位于后方,所以战斗室置于中心,空间只能容纳两位组员站立。马蹄形状的装甲只有提供正面及侧面的保护,后面及上面则是毫无遮拦。共生产了418辆。

1943年在东线的黄鼠狼III式H型

电影中这两辆黄鼠狼III式:前方Sav m/43仿H型、后方M型,可见两者区别

用来剧中改造的瑞典M1943式突击炮”本尊“

黄鼠狼III系列主要装备给德军装甲师及步兵师中的反坦克营(Panzerjäger Abteilungen),在诺曼底战役中至少有第243、326、331、346、352、353步兵师、党卫军第2”帝国“、第12”希特勒青年“装甲师和第17”哥兹·冯·伯利钦根“装甲掷弹兵师装备了该系列车型。

1944年6月13日,在卡朗坦被击毁的一辆黄鼠狼III式H型,隶属于党卫军第17装甲掷弹兵师第17反坦克营第3连

一辆在布雷维尔(Bréville)被击毁的黄鼠狼III式M型,隶属于第346步兵师

而剧中最令人瞩目,让影迷们津津乐道的就是强势登场的两辆“虎”式坦克了,即6号“虎I”式E型坦克(Panzerkampfwagen VI Tiger Ausf.E)。

两辆车也均是本剧道具组Plus Film Services的杰作,具体负责的道具师斯蒂夫·拉蒙比和彼得·图姆斯之前在《007:黄金眼中》曾将一辆萨拉丁六轮装甲车改造为俄罗斯T-55坦克,有意思的是,这么做的原因不是因为剧组找不到真正的T-55,而是在取景地的圣彼得堡,当地政府不允许在市内鹅卵石路面上行驶履带车辆。

007黄金眼中,邦德驾驶T-55在圣彼得堡大街追逐将军的剧情是全片高潮之一,也是影史上追逐战的经典片段

剧组提出的要求是坦克必须能完全自主行走、可以模拟开火(由特效组负责)和炮塔可旋转。Plus Film Services最初打算是以T-55坦克进行改造,但最终发现T-34/85的车高更加符合虎式的历史原型。最终的方案就定为在两辆t -34/85上改造出虎式的车体,并在原车的炮塔外架设尺寸更大的“虎”式炮塔。

该片艺术总监阿兰·汤姆金斯当年绘制的改造方案图

随即斯蒂夫·拉蒙比和该片的艺术总监阿兰·汤姆金斯亲自到了英国的博文顿坦克博物馆,测量了那里一辆真实的“虎”式坦克数据。同时剧组购入的两辆T-34也开始了大改,这两辆已经35岁高龄的坦克最后投入了影片最高潮部分的拍摄工作,圆满的完成了任务。

博文顿坦克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目前世界上唯一可动的“虎”式坦克,日后以全动姿态参与了布拉德·彼特主演的电影《狂怒》。

而在剧中第一辆虎式被米勒小队先以机枪切断伴随步兵,接着以粘性炸弹炸毁履带,失去行动力后又被众人往车内扔进手榴弹捣毁。

剧中这种简易炸弹的灵感显然来自于真正的“粘性炸弹”——短命的英国74式手榴弹,它使用了一种专门设计的超强树脂粘合剂,而不是剧中的轴承润滑油,但经测试发现粘性不够。粘性炸弹还有其他几个问题,最重要的是大部分士兵都不太敢用它。

而第二辆“虎”式,则在剧中设定的角色–赫斯少校(Major Hoess)的老道指挥下,打破了德军被伏击之后被动局面,重新组织步兵部队,彻底击溃了米勒上尉的防御体系,差一点就扭转了局面,笔者也听译了他与掷弹兵重新安排战术,意欲击溃美军的剧情台词:

掷弹兵(爬上坦克):Erwarte ihre befehle!(等待您的命令!)

赫斯少校:Rechts und links die flanken schliessen, linkse truppen nach rechts, macht fertig zum angriff und warte auf meinem befehl! (堵住住左右两翼,然后你们从左向右推进,继续进攻!然后等我的命令!)

掷弹兵:Jawohl! (遵命长官!)-然后跳下车向其他掷弹兵重复命令

赫斯少校(命令驾驶员):“Züruck! Züruck! Ja genau! Güt so! Nach rechts nach rechts!” (倒车!倒车!就这样!好的!向右向右)

这里有一个不为人知的细节是赫斯少校讲的德语是现在几乎已经绝迹的东普鲁士方言(Ostpreußisch),以彰显他是东普鲁士籍人,可见剧组对于细节的追求!

随即他们包抄从后方攻入了米勒上尉的阵地,战局就在这一刻发生了根本逆转。美军全线崩溃,向桥头退去。电影中虎式坦克这台钢铁巨兽从瓦砾中一跃而下的场景令人难忘。

德军乘势一涌向前,势如破竹,在桥头面对对岸的美军第二道防线时,赫斯命令炮手瞄准150米开外的桥对岸的一栋楼宇开火,将其轰塌,彻底断掉了美军的抵御点和退路,确实是一位经验老道的坦克军官!

赫斯少校的扮演者是瑞士演员Markus Napier,虽然戏份不多,但表现相当抢眼

德军即将突破桥头之际,垂死的米勒上尉仍在不屈服的以手枪射击赫斯少校的坐车,意志之坚强令人动容。

戏剧性的一幕,赫斯少校的坐车被及时赶来的美军P-51战斗机击毁

剧中的两辆“虎”式坦克有一辆在拍摄中出于追求效果原因而报废,后两车均收藏于英国博文顿坦克博物馆,与它们的正牌兄弟团聚。后其中一辆被美国藏家买走,于2007年出现在加利福尼亚州蒙特雷市举办的一次卡朗唐战役重演活动上。

该车虽然已经尽最大可能进行了改造,堪称2011年《狂怒》上映前影视作品中与原车最相像的虎式坦克,但仍与实车有一定差异,除了德军特色的交错式负重轮无法复制外,剧中车尾外挂的Feifel空气滤清器原是因应俄国南部、希腊以及北非地区的粉尘环境而加装。电影中"虎"式坦克所配备者属1942年11月至1943年3月生产的初期形式,仅见于虎式坦克早期量产型。此装置在1943年10月出厂时即停止装备。若作战环境无空气滤清需求,野战部队通常也会把随车配备的Feifel空气滤清器连同连接软管一并拆除,只留下引擎室上方的V字导管与空气滤清器固定机构。Feifel空气滤清器并不见于诺曼底战役的虎式坦克。

博文顿坦克博物馆馆藏的131号车实物上既有Feifel过滤器,此为虎式早期型号之特征

对地攻击的传说与现实

电影结尾处,及时赶来的两架美军P-51“野马”战斗机挽救了战局,令人拍案叫好。

片中这两架皆是P-51D的再涂装复原机,分别是第357战斗机大队第362战斗机中队的G4-S “MOOSE/Candyman”号(麋鹿/杀人蜂)以及第78战斗机大队第84战斗机中队的WZ-I “Big Beautiful Doll”号(漂亮大娃娃)。

“麋鹿/杀人蜂”号原型机为第357战斗机大队第362战斗机中队王牌飞行员迈伦·贝克拉夫特少校(Myron A Becraft),“麋鹿”是他的绰号,其战绩7架

“漂亮大娃娃”号原型为美军的太平洋及欧洲战场双料王牌、第78战斗机大队指挥官约翰·兰德斯中校(John Dave Landers)座机,他在战争中总共击落14.5架敌机(其中在太平洋击落日军6架)、击伤1架,地面摧毁20架。

虽然电影中这两架P-51出现的时间很短,但其中一架机鼻的大幅棋盘格图案与红圈,表示这架”Big Beautiful Doll”是直接使用原涂装,再于机翼加绘诺曼底进攻识别带(D-Day invasion stripes)。但这与史实不符。实际上第78战斗机大队直到1945年一月间才由共和公司的P-47“雷霆”战斗机换装为P-51。此外,第357战斗机大队在诺曼底战役期间仍维持白色机鼻与全机橄榄绿涂装,尚未有部队彩绘标志。无涂装亮银金属色在1944年底才开始出现。

1944年9月,第78大队第84中队的P-47D

第357大队的P-51机群

此外,历史上P-51在欧洲战场主要用于护卫远程轰炸机,直到1944年初才开始执行扫射德军机场争夺制空权的任务,并继而扩及与铁路运输相关的目标。但P-51对地扫射并不如专职近距离对地空中支援的P-47或霍克“台风”式战斗轰炸机,其液冷式发动机也不利于此种任务。P-51直到朝鲜战争时期才退而专职近距离对地支援。

电影中不具炸弹挂架,也不应作为对地近距离支援用途的两架P-51D朝友军方向飞行超低空轰炸路径,再以六挺12.7 mm 勃朗宁AN/M2机载机枪摧毁虎式坦克,都违反常理。

而且与一般人认为的对地攻击机是坦克天敌的印象不同,二战期间对地装甲目标的攻击其实相当困难,例如1944年间,英国皇家空军以虏获的德军豹式坦克A型测试台风对其发射RP-3火箭的命中率。此辆豹式坦克全车漆为白色,炮塔加上大幅黑色十字以便目视瞄准。射击测试选在晴朗的白天增加能见度,坦克亦停放在射击测试场中不动。

然而在这样极尽有利攻方的条件下,台风机群以四机编队分两波攻击,对此豹式坦克陆续投射的64枚RP-3火箭中,只有3枚击中目标,命中率仅4.7%。这与战时台风飞行员所宣称的高命中率有显著落差。而此次射击测试所得到的4%命中率也常作为二次大战后期空用火箭射击精确度的参考数字。

英国台风战斗轰炸机

RP-3火箭

英国皇家空军装备的RP-3火箭最著名的战果就是1944年8月中旬的法莱斯包围战。第2战术航空军执行对地攻击任务的台风机群在此役宣称以火箭击毁德军数百辆坦克及其它装甲车辆。然而经战场实地检视后,英国军方仅能确认17辆德军坦克遭火箭摧毁。

而确认对地攻击战绩有两种较客观的方式:交叉比对敌方损失纪录或在战场上就敌军残骸实地计数观察分析。1944年6月诺曼底登陆之后,英军的作战研究单位(Operational Research Unit)就曾陆续在数个主要战场进行过实地分析。其揭露的数字可一窥当时空中对地攻击坦克及自行火炮等装甲车辆的效果:

• 1944年6月至9月诺曼底战役期间德军“虎”式坦克仅11辆毁于空中攻击,其中5辆隶属第503重装甲营,为7月18日英军在卡昂(Caen)发动古德伍德作战(Operation Goodwood)首日的大规模高空地毯式轰炸所摧毁。仅6辆为低空近距离攻击摧毁:三辆为党卫军第101重装甲营在6月15日损失、三辆属第503重装甲营。

• 1944年223辆遭击毁的豹式坦克中,仅有14辆(6.3%)毁于空中攻击,其中11辆(5%)为火箭摧毁、3辆(1.3%)为机炮摧毁。

• 1944年8月7日至10日德军于莫尔坦(Mortain)发动大规模反击-卢提西作战(Unternehmen Lüttich)期间,美国第9航空军P-47D以及英国第2战术航空军台风Mk. Ib机群对德军装甲纵队进行连续6小时的攻击,在近500架次战斗出击中宣称击毁或击损252辆德军坦克及自行火炮等装甲车辆。但事实上该德军装甲纵队仅有177辆坦克及自行火炮,且仅损失46辆。这46辆中只有9辆(19.6%)毁于空中攻击:7辆(15.2%)为火箭摧毁、2辆(4.4%)为炸弹摧毁。对地攻击战绩浮报2800%。

• 1944年8月中旬法莱斯包围战期间,美军及英军战斗轰炸机群宣称击毁391辆德军坦克及自行火炮。但事实上在法莱斯口袋仅统计出133辆德军坦克及自行火炮残骸。这133辆中33辆(25%)毁于空中攻击:11辆(8.3%)为火箭摧毁、4辆(3%)为炸弹摧毁、18辆(13.5%)为机炮摧毁。其余100辆(75%)为德军自行毁弃。对地攻击战绩浮报1185%。

• 1944年8月下旬德军在法莱斯包围战溃败后横渡塞纳-马恩河,英国第2战术航空军台风机群在此期间宣称击毁222辆各式德军装甲车辆。但德军遗留的388辆各式装甲车辆中,仅有13辆(3.4%)为火箭摧毁。对地攻击战绩浮报1708%。

• 1944年底至翌年初突出部之役期间,美军及英军战斗轰炸机群宣称击毁90辆德军各式装甲车辆。但德军遗留的101辆各式装甲车辆中,仅有7辆(6.9%)毁于空中攻击。对地攻击战绩浮报1286%。

这些十几倍甚至三十倍不等的浮报战果,与盟军战斗轰炸机群在目标区目视判断为敌军即实施攻击的作战方式有关。除已摧毁者可能重复多次攻击而重复计入战绩之外,甚至也常因辨识错误而误击友军。此外,攻击后成效通常亦未能实时确认。宣称击毁者并未确实命中,或仅受弹片波及受损而能修复。

1944年底,在法国库唐斯地区被盟军空袭炸毁的党卫队第2“帝国”装甲师第2装甲炮兵团第1营的“雄蜂”式自行火炮及半履带炮兵观察车,注意车体后方的德军炮兵团战术徽章。

以此推估,诺曼底战役近3个月期间,德军毁于空中攻击的坦克及自行火炮等装甲车辆也许不到100辆。相较之下,美国第9航空军与英国第2战术航空军各损失了897架与829架各式飞机,其中以战斗轰炸机损失最巨。仅台风机群在诺曼底战役中就损失了274架,151名飞行员阵亡、36名被俘。

二次大战后期执行近距离对地空中支援的盟军战斗轰炸机群虽然对付装甲车辆成效不佳,但对付无装甲车辆及人员却非常有效,且其对地攻击爆炸威力造成的恐惧感对战斗部队的士气影响亦非常显著。德军坦克乘员虽知战斗轰炸机击中其车辆的机率极低,但也清楚知道一旦命中的后果,士气低迷时也有受攻击即弃车逃逸的情形。加上无防护的辎重运输车队非常容易在空中攻击中受损,使补给中断。因此部队移防都尽量选在夜间或天候不佳时,也大幅降低德军在西线战略部署的机动性。

德军参战部队探析

在最终战出现的黄鼠狼III M及两辆T-34改造仿虎式坦克各自漆有不同的部队徽,但皆与实际德军装甲单位有异。

此为党卫军第2“帝国“装甲师(SS Panzer-Division 2 Das Reich)师徽,狼之钩( Wolfsangel),但左右位置弄反了

真实历史中的帝国师“狼之钩”

而两辆虎式皆为带橡叶双钥匙盾徽,为党卫军第101重装甲营(schwere SS Panzer-Abteilung 101)营徽

党卫军第101重装甲营营徽,因为该营成立之初属于党卫军第1装甲军麾下单位,故与该军军徽相同,钥匙图案的来历是该军第一任军长也曾是“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师师长“老爹”约瑟夫·舍普·迪特里希(Josef "Sepp" Dietrich ),而“迪特里希”一词在德文中也有“万能钥匙”之意,下面的橡叶则代表他是橡叶骑士勋章获得者

图为真实历史中,于6月13日抵达诺曼底前线的党卫军第101重装甲营的222号车

根据电影设定,最后决战的Ramelle之役发生于1944年6月13日,参战的德军为党卫军第2“帝国”装甲师,这与史实不符。首先帝国师当时并未加强“虎”式坦克部队,而且在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时,该师正于南法蒙托邦(Montauban)与图卢兹(Toulouse)之间地域整训。受命增援诺曼底战区后,直到6月26日才由党卫军第4“元首”装甲掷弹兵团(SS-Panzer-Grenadier-Regiment 4 “Der Führer”)团长党卫队中校奥托·魏丁格(Otto Weidinger)率领战斗群于卡昂(Caen)西南方对英军展开反击,并未与美军交手。

根据史实,自1944年6月6日盟军登陆诺曼底至6月12日,法国境内配备“虎”式坦克的作战单位仅有党卫军第101重装甲营,这于片中的时间段相吻合;而6月13日盟军初次遭遇德军“虎”式坦克,就是使“虎”式坦克扬名立万的维莱博卡日(Villers-Bocage)伏击战,对象仍是英军,而非美军。

1942年8月起陆续组建的重装甲营(schwere Panzer-Abteilung)就是为”虎“式坦克量身打造的战术单位,其作为攻势矛头突破敌方阵线的功能直到终战都未曾改变。1943年7月德军在东线发起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攻势卫城作战(Unternehmen Zitadelle)结束后,附属于各装甲师的”虎“式装甲营及连皆抽离成为独立重装甲营,仅国防军”大德意志“装甲掷弹兵师(Panzergrenadier-Division Großdeutschland)的大德意志装甲团第3营仍配备虎式坦克,为唯一仍直接隶属师级单位而未抽调的重装甲营。

大德意志师装甲团第3营第10连的虎式坦克

1944年6月6日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时,法国境内的重装甲营仅有党卫军第101重装甲营一支(其最初脱胎于警卫旗队师装甲团第13重装甲连)。此前6月3日陆军第504重装甲营曾奉命由法国中部普瓦捷(Poitiers)以列车装载移防意大利,但在盟军登陆诺曼底之后并未召回。

由于铁路运输受阻,党卫军第101重装甲营只能紧急自6月6日深夜从巴黎西北方的驻地博韦(Beauvais)藉由道路自行急行军机动西行前往诺曼底战区,终在6月13日于亚眠(Amiens)以北12公里的维莱博卡日村与英军装甲纵队接触。而在前一日,党卫军第102重装甲营才刚由比利时开赴法国东北部阿拉斯(Arras)。

党卫军第101重装甲营在316号国道上的系列宣传照中,该营第2连连长党卫队中尉米夏埃尔·魏特曼(Michael Wittmann)就在205号连长座车上。

此连编制14辆虎式坦克,道路机动6天经历空袭与机械故障后,在6月13日波卡基村伏击战之前只有6辆可用,包括连长座车205号车也故障待修。因此魏特曼在维莱博卡日村创造传奇时,用的是部下的坦克。

魏特曼在当天上午以212号虎式单骑突入波卡基村,而他所指挥的2连其他4辆虎式(211、221、223、234)则攻击村外东方两公里处213高地的英军第7装甲师第22装甲旅第4伦敦义勇团(4th County of London Yeomanry)A连的装甲车辆。该役魏特曼可能单车击毁一辆萤火虫、7辆克伦威尔、3辆斯图亚特、1辆谢尔曼坦克、9辆半履带装甲车、4辆轻装甲输送车以及2门六磅反坦克炮。他的2连部下也可能在213高地击毁另外的3辆萤火虫、13辆克伦威尔、2辆谢尔曼、5辆半履带装甲车以及12辆轻装甲输送车。德军纪录中魏特曼在此役击毁21辆敌军装甲战斗车辆,也因此于1944年6月22日在其橡叶骑士铁十字勋章加上佩剑勋饰,然而他在此役实际的真实击毁数至今仍无定论。

参演的军迷组织

最后在虚构的Ramelle城镇战中出现的德军士兵及部分车辆装备,均来自与英国老牌战争重演组织-”第二战斗群“(Second Battle Group),该组织成立于1978年,以历史重演德国党卫军第1”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装甲师为主,该组织拥有的德军装备极为丰富,包括:一辆由捷克太脱拉车辆制造公司(tatra)在1947年生产的OT-810改造而成的sd.kfz 251装甲运兵车、一辆元年版的欧宝Blitz卡车、两辆施泰尔1500轻型卡车、一辆战时德国生产的福特V3000三吨卡车、一辆汉莎-劳埃德卡车、一辆元年的德军水陆两用吉普、三辆桶车、一辆复制的sdkfz222装甲车、几辆宝马拖斗摩托车和一辆复制的III号坦克。

他们在1997年受剧组之邀参与了影片拍摄、出演了剧中的德军士兵

剧中德军推出的Flak 38高射炮,令美军战局转向不利。该炮即为该组织的藏品

至少有6名美军死于Flak 38炮口之下,场景令人胆寒,米勒上尉本就捉襟见肘的兵力损失惨重,接下来的对抗立刻转入下风。

1944年在法国Seine-et-Oise的德军FLAK 38炮组,它不仅是德国最主要的轻型高炮,也是重要的步兵及软性目标压制武器,盟军士兵甚至效仿绰号”希特勒链锯“的MG42,给它起了”希姆莱链锯“的外号

美军俘获使用的是德军Sd.Kfz. 2小型履带摩托车(Kleines Kettenkraftrad)也是一大亮点

杰克森在钟塔上狙击德军时背景上出现的sdkfz251运兵车,也是该组织的藏品,由捷克产的OT-810改造而来

转眼22年过去,至今看来《拯救大兵瑞恩》仍是世界影史中不可逾越的一座丰碑,而希望读者通过本文,更好的了解这部经典之作幕后的细节和知识,体会到剧组的良苦用心,在再次观影时带来不一样的全新感受(全文完)

,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