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国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 | 社会科学报

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2023年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是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心任务的起步之年,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近期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稳增长置于首要位置,要求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经济蓝皮书:2023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认为2023年我国宏观政策仍应保持足够的逆周期调节力度,促进经济恢复更加稳固、更加充分,助力实际增长速度向潜在增长率回归。

原文 :《2023,中国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

作者 | 本报记者 田川

图片 | 网络

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变

展望2023年,受全球金融条件收紧和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影响,全球经济增速趋缓。世界银行警示,政策利率进一步提高或将诱发2023年全球衰退风险;IMF预计,占全球经济体量1/3左右的国家2022年或2023年可能出现经济萎缩。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转弱,美欧或将陷入经济衰退或处于增长停滞。

美国经济已出现技术性衰退,欧洲经济因能源危机和高通胀困境也面临衰退风险,移民减少导致的劳动力增长下挫、工时缩短和劳动参与率相较疫情前下降等表明就业市场收缩;日本通胀持续走高、投资和出口不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呈现复杂分化:金砖国家中,印度经济维持恢复态势,呈现高速增长,俄罗斯陷入经济衰退,南非、巴西则陷入滞胀;东南亚国家呈现稳健增长;中东石油出口国则实现多年来最高经济增速。

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将处于外生冲击下逐步恢复阶段,国内环境整体向好,同时结构性问题有所显现。有利的方面包括新发展理念全面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经济增长稳步复苏、物价水平总体可控;需重点关注的问题包括经济恢复的结构性不平衡、输入性通胀压力仍在、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面临挑战、重点人群就业压力加大、重点领域风险形势复杂。

2023年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但我国经济发展仍然存在诸多有利条件,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做好2023年经济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着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持续改善民生,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在对内外部环境和我国经济基本走势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短期宏观调控和中长期持续健康发展需要,2023年宏观政策仍应保持足够的逆周期调节力度,促进经济恢复更加稳固、更加充分。例如,积极的财政政策应保持足够力度,有效对冲私人部门需求不足造成的缺口;稳健的货币政策应量价兼顾,为实体经济营造平稳的货币金融环境;坚持就业优先导向,着力解决好结构性就业矛盾;加强财政货币等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等等。

“三强”是经济恢复的主要动力

2022年宏观经济在多重外生冲击影响下,波动加剧结构分化,呈现“三强三弱一稳三难”的特征:基建投资强、出口拉动强、新兴动力强;服务业弱、房产链条弱、民营经济弱;价格形势稳定;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年轻人群体就业困难和地方财政收支平衡困难。2023年总体经济环境呈现“内优外差”特征,国内政策环境优化将有力支撑和促进经济恢复,外部环境趋于严峻。总体而言,有利因素的影响将抵消不利因素,经济增速继续保持回升态势。宏观政策继续保持连续性,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提振信心。

基建投资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是本轮稳经济政策的主要着力点和领域,政策效果显著。在专项债快速投放以及后期出台的不少于6000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盘活5000多亿元专项债地方结存限额等政策措施的支持下,基础设施投资回升幅度加大。1-9月,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11.2%,增速比上半年加快2个百分点,也已明显高于疫情前的增速。受此拉动,原材料行业和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增速明显快于其他行业。

出口拉动强。1-9月,以美元计的出口金额增长13.8%,增速较上半年加快0.8个百分点。从出口对国民经济的整体拉动作用看,前三季度,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拉动GDP增长0.96个百分点,贡献率达到32%,比上年同期高12个百分点。从出口对重点行业的拉动作用看,前三季度,出口对电器机械、电子信息等行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贡献率均超过30%,提升服装加工业增速近3个百分点,在服装加工业整体负增长的情况下外需贡献尤为突出。

新兴动力强。第三季度,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7%,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0.2%。重点高技术产品产量增长迅速,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移动通信基站设备产量增速分别高达112.5%、33.7%、16.8%。

需重视“三弱”问题。一是服务业弱。服务业因接触性、聚集性特征而持续受到疫情影响,恢复速度明显慢于整体经济,前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仅增长2.3%,低于同期经济增速0.7个百分点。二是房产链条弱。前三季度,土地购买、房地产投资、房屋销售、地产后周期消费等房产链条弱化趋势明显。三是民营经济弱。私营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速前三季度为3.4%,低于整体工业增速0.5个百分点,较上半年回落0.6个百分点。私营企业外贸增速大幅回落,私营企业亏损企业单位数同比增速加快,民间投资增速下滑态势明显。

价格总体平稳。一是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0%,涨幅比上半年回升0.3个百分点,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9%,涨幅略低于上半年0.1个百分点。二是生产价格涨幅持续收窄。在国内加大保供稳价、基数效应等因素作用下,生产价格涨幅继续收窄,1-8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6.0%,涨幅较上半年收窄1.8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PPIRM)同比上涨8.4%,涨幅比上半年收窄2个百分点。

此外,当前经济增速总体低于潜在增长水平,企业、居民、政府三大主体均面临一些突出的困难,需予以高度关注,以确保经济和社会的稳定。

努力推动经济增速回归潜在水平

当前,我国经济恢复处于紧要关口,努力推动经济增速回归潜在水平应成为2023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为此,建议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积极化解房地产领域风险。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规范“保交楼”范围,适当增加专项借款规模,适时向公众公示“保交楼”工作进度和楼盘项目清单,增强透明度和购房者预期。加大对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的支持力度,实行首套房认定“认房不认贷”,支持房屋买卖由过去的串联办理调整为并联办理。

加快释放数字经济发展动能。针对已经完成整改的企业,应明文告知其整改结束;针对尚未完成整改的企业,应及时向企业反馈需要进一步整改的意见,并加快恢复专项整改期间事实上已经暂停的企业上市、牌照申请等事项,鼓励企业正常开展不涉及整改问题的业务;针对存在争议的或暂时难以准确预判潜在风险但创新价值显著的业务,可纳入“监管沙箱”试点,并设定试验期限。尽快明确一些属于政府鼓励类的投资领域,集中推出一批“绿灯”投资项目。

以松绑为重点,着力扩大有效内需。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加大对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绿色节能家电的销售支持力度。努力激活市场导向的投资潜力。加大对制造业数字化、低碳化改造的支持力度,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力度。鼓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推进土地性质转变和流转,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改善房企的融资环境,发挥好政策性银行专项借款的引导作用,支持房地产开发投资恢复。

多措并举化解地方政府财政压力。提高中长期债务发行比例,替换到期短期债务。增加再融资债券比重,分散债务风险,缓解短期偿债压力。积极稳妥推进重点地区的隐性债务清零试点工作,优化债务结构。对运行正常但临时出现支付困难的项目,要在优化地方国库管理的同时,扩大资金调度范围,提高资金调度能力。要统筹好财政资源,进一步推动财力下沉。加强对基层“三保”工作的分类指导、分类管理。

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人群的稳就业支持力度。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接触性服务业企业恢复经营和新办业务给予更多政策支持,恢复其就业吸纳主力军作用。政府加强与大型企业合作,通过发放培训券鼓励企业接收实习生、见习生,提高职业技能培训的实效性,在实操中增强就业本领,提高高校毕业生直接就业率。做好退役军人安置和就业保障工作,促进农民工就业,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建立健全灵活的就业社会保障政策。

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优化我国外部环境。支持企业出境参展接单开拓新市场,加快恢复外贸运输通道,加大国际运力保障力度,增强出口企业订单实现能力。引导外贸企业、跨境电商、物流企业加强业务协同和资源整合,加快布局海外仓、配送中心等物流基础设施网络。适时开展RCEP实施进展评估,持续做好相关指导和服务工作,积极拓展中欧各领域经贸合作,推动《中欧投资协定》签署落地,稳步推进加入CPTPP和中日韩自贸协定等谈判工作。

(孙学工、刘雪燕、成卓、杜秦川、陈昌盛、杨光普)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38期第1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拓展阅读

2023年,全球经济会好吗? | 社会科学报

蓄势积能,巩固工业经济回升向好趋势 | 社会科学报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