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与三个女人的爱恨情仇(多情诗人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

一首再别康桥让多少人知道了他斐然的文采以及深情的字句,以至后来他为了追求他所谓的爱情,抛弃结发妻子,不惜让妻子打胎而后又娶了朋友之妻,又令多少人颠覆了对诗人的认知。

才华卓越是他,自私深情也是他,到底哪个才是真实的他?

或许胡适对他的评价更为中肯,他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其中只有三个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多情的徐志摩俨然称不上君子,却也有另一份炽热,只叹息,他的生命太短暂了,还没来得及开出绚烂的花朵。

他一生的追求都藏在三个女人的爱恨纠葛中……

与张幼仪离婚追求自由

张幼仪和徐志摩

徐志摩出生在浙江海宁,一个富有的家庭里,在家塾里,古典诗词浸润着他整个童年,也让浪漫藏在了他的骨子里。时局动荡,等到他去学堂读书时,学的便已经是追求自由的新思想了,就这样,旧文学与新思想充斥着他的大脑。

留学海外,他结识了罗素,他被对方的学识与思想吸引,不仅学起了文化情怀,以至于连对待爱情和婚姻的态度都学了来。

1915年,由政界风云人物张君励为自己的妹张幼仪提亲,徐志摩为了满足父母的意愿,把从未谋面的新娘迎娶进了门。娶了张幼仪,可这似乎注定是一场孽缘,第一次见到张的照片时,便嘴角往下一撇,用嫌弃的口吻说:“乡下土包子!”婚后从没有正眼看过张幼仪。除了履行最基本的婚姻义务之外,对其不理不睬,把她当做旧思想一样鄙夷。

以至于后来结识林徽因,爱意荡漾,为了追求爱情的自由,便向张幼仪提出了离婚,丝毫不顾及她腹中的孩子。

而反观张幼仪,她回国后仍照样服侍徐志摩的双亲,精心抚育她和徐志摩的儿子。

她说:"你总是问我,我爱不爱徐志摩。你晓得,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我对这问顼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是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爱的话,那我大概是爱他吧。在他一生当中遇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和林徽因纠缠不清改纯粹

林徽因出身名门,父亲林长民,曾任北洋政府国务院参议、司法总长等要职。

林徽因幼年随父迁居北京,入培华女中读书,16岁又随父到伦敦。

“良好的家庭修养,东西方文化的共同滋养,使林徽因身上有着一种超乎平常人的非凡气质和聪明才智”,“她既具有大家闺秀那种幽娴贞静的传统风韵,又有现代女性那种活泼大方,言谈举止之间,透着一股浓浓的书卷气”。

可以说,这样的林徽因正是徐志摩心目中的理想女子、完美女子!

徐志摩自1920年在伦敦结识林徽因便一下子为她所倾倒。他觉得:是林徽因,唤起了他沉睡的激情,让他感到了灵魂的震颤,感到了生命的美好。而这种感觉,此前他在张幼仪身上从来没有体会过。于是,他把对她的礼赞写成了诗:“你是高高在上的云雀天鹨,纵横四海不问今古春秋,散布着稀世的音乐锦绣。”

在徐志摩来伦敦的半年之前,即1920年春天,林长民以“中国国际联盟同志会”驻欧代表的身份,携女儿林徽因入住伦敦。

其时,林长民44岁。林小姐正值16芳龄,书香门第养就了一身高雅气质,既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又受到了西方文化的熏陶,说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在爱丁堡大学读书。

这年10月,徐志摩来到剑桥大学,才24岁,年轻气盛,倜傥风流,浑身充溢着才子之气。半年以后,在国际联盟协会的一次演讲会上,徐志摩认识了林长民。林小姐则是在徐志摩初次与英国作家狄更生的会见中认识徐志摩的。一个是才华横溢的英俊青年,一个是貌若婵娟、才思飘逸的女孩,两人相见恨晚。

徐志摩向林小姐发起了求爱攻势,而且用情激烈,这些都逃不过林长民的眼睛。幸好,林长民豁达大度,既不责怪徐志摩所为,又没有禁止女儿与他往来。

恰在此时,徐志摩的夫人张幼仪从国内来到伦教伴读。这大约是徐父的旨意,徐志摩不敢违抗。张幼仪以夫唱妇随为满足,整天在家里清理房间、买菜烧饭。徐志摩大部分时间泡在学校,回家来,也很少与张幼仪说话。徐志摩每天早上都要急急忙忙赶到附近的理发室整理头发。张幼仪很纳闷:家里用度很多,经济也不很宽裕,完全可以自己把头发梳理一番再到学校去。

后来,张幼仪从别人口中得知,徐志摩每天去理发室是因为理发室对面有一间杂货铺,那是他与一位女朋友的联络地址。他们每天都有书信往返,而且信是用英文写的,这位女朋友就是林徽因。

林徽因与徐志摩

1921年10月,林长民回国,也把女儿林徽因带回北京。第二年的10月,徐志摩结束在剑桥的学业回国。

在回国前夕,徐志摩为表述对剑桥难舍难分的依恋之情和在剑桥发生的令他神魂颠倒的故事,写下了《再别康桥》的诗篇。年底,林家已把女儿林徽因的终身许配给梁启超之子梁思成了。

然而,这场所谓的恋爱至始至终都是徐志摩自导自演的。林徽因经过思索,和父亲一起提前回国了,而且是与多情的徐志摩不辞而别。

过分的追求也是一种自私。

她说: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

与陆小曼始末不忘追求

徐志摩认识陆小曼的时候,陆小曼还是王庚的妻子,好友在胡适的建议下拜访陆小曼,由徐志摩陪行,可就在这短短的途中暗生了情愫。

他似乎没有任何顾虑的频繁拜访,邀约出行,起初王庚还陪同,可见面王庚忙于事业,索性专注让小曼单独陪他。

就这样,他毫不掩饰对小曼的好感,在无数单独相处的时光里,两个追求自由的灵魂便契合在了一起。

俗话说:朋友妻不可欺,他不顾顾虑,与之相恋结婚,这段感情沸沸扬扬了整个文人界。

婚后的他对小曼的确十分深情,小曼走不得路,徐志摩便背着她走,小曼吃剩的饭菜,他可以捡着吃,小曼想要的一切,他都尽力满足。

而陆小曼生活挥霍无度,沉于跳舞、打牌、票戏等夜生活的陆小曼,每天天亮才上床,睡到下午两点才起身。更不耻的是,陆小曼还染上毒瘾,吸脂鸦片,巨额花费使徐志摩入不敷支。为了贴补家用,常在上海、南京、北京间往返,同时在光华大学、东吴大学法学院、大夏大学三所大学讲课,课余还得赶写诗文,以赚取稿费。从来没有为金钱发过愁的他如今却身兼数职。

左陆小曼

后来,为了参加林徽因的一场演讲会,徐志摩坐飞机去北平,不幸坠机身亡。

在他死后,陆小曼说:"多少前尘成噩梦,五载哀欢,匆匆永诀,天道复奚论,欲死未能因母老;万千别恨向谁言,一身愁病,渺渺离魂,人间应不久,遗文编就答君心。”

并用了几十年的时间,致力于整理出版徐志摩的遗作。

徐志摩的生命被热爱他的三位女性用不同的方式延续:张幼仪自立、自强,继续侍奉公公,抚养儿子,并在上海创立对装公司、女子银行,开风气之先,业务也相当发达,直到56岁才再次结婚,得享天年。

林徽因拣拾了一块失事飞机的碎片珍藏到去世,并提议设置“志摩奖金”鼓励文学青年。

陆小曼终身素服,绝足社交场所,编辑出版《徐志全集》成为地唯一的心愿,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愿望到1965年她辞世也没能实现。

后记: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三个女人中,林徽因和陆小曼,谁才是徐志摩的灵魂伴侣,可以说都是,也可以说都不是。

一直以来大众对于徐志摩的评价褒贬不一,胡适先生曾说:“徐志摩是一道永远不停息的生命之泉”。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