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兵张嘎电影63年完整版(一起感受最初的嘎里嘎气-老电影1963年小兵张嘎)

影片在一片静谧中开场了,即使是隔着岁月,这黑白的影像仍旧是展现出了白洋淀的宁静与美好。在河北白洋淀这个四周环水的地方,下河捞鱼,水里嬉戏是孩子们的日常,即使是主角嘎子也不例外。

又一个寻常的日子,嘎子照常下河摸鱼,意外救下了被日寇打伤的八路军老钟叔(钟亮)。面对重伤昏迷在渔船上的老钟叔,机智的嘎子没有声张,而是潜在渔船边,悄悄地把老钟叔带回了家中。

嘎子的奶奶是个善良的老人,重伤的老钟叔在奶奶的救助下日渐恢复。

与嘎子相依为命的奶奶,由当时的老大娘“专业户”,著名表演艺术家李健饰演,2008年12月1日逝世,享年91岁

老钟叔和村里人都相处得不错,物资不丰富,而伤员却需要补充营养,为了这个真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擅长泅水的嘎子,时常下河摸鱼;

《小兵张嘎》

奶奶给老钟叔做的饼里总是会多放些难得的鸡蛋;

老钟叔(钟亮,张平饰,1986年10月17日,因病逝世享年69岁)

就连村长,也会时不时淘换些白面,给老钟叔补充营养。

村长淘换白面悄悄交给嘎子

这样平静的日子还是被鬼子的扫荡打破了。

这天嘎子照常给老钟叔送饼,老钟叔把自己打磨好的木头枪送给了嘎子,嘎子拿着木头枪喜不自胜,玩闹中,就听到了一些不寻常的动静。

老钟叔警惕地拉过嘎子,拽在身后,侧身听着外面的动静。

门外确实有两个伪军,在朝这废弃的楼里里张望,因为光线昏暗,还是让老钟叔和嘎子逃过一劫。

老钟叔带着嘎子,穿梭在一众废旧的建筑中,但是架不住鬼子扫荡,一个没注意,老钟叔就被当做村民,被拉到了鬼子的地盘。

机灵的嘎子,仗着年纪小,身形灵巧一溜烟窜回了家,可一到家里,原本整洁有序的屋子,被砸了个稀巴烂。

嘎子无奈只能循着人群跟到了鬼子的地方,人群里不明真相的村民在向前面张望,前排的老人,那布满岁月痕迹的脸上、眼里写满了故事。

在人群的中心,是嘎子奶奶,鬼子兵锤打着不肯说话的奶奶,她额头上满是鲜血。见威逼不行,翻译官和鬼子又轮番上阵企图用怀柔政策撬开奶奶的嘴巴。

可奶奶只是坚定地看向远方,丝毫不搭理这帮恶人。眼见着毫无收获,他们准备再次动粗,老钟叔在人群中再也看不下去,从人群中走了出来。

看到老钟叔出来自爆身份,鬼子们欢喜地迎了上了,打算带走老钟叔。还没等大家松口气,鬼子官兵转头就朝嘎子奶奶开了枪。

嘎子(安吉斯饰)

年幼的嘎子,失去了最后一个亲人,在村长的帮助下,他坚强地办完了奶奶的丧事。可鬼子的阴狠毒辣却深深烙印在了嘎子的心中。

下定决心要给奶奶报仇的嘎子,独自一人踏上了寻找队伍的旅程。

一个人的路总是孤独又坚定,本就破旧的草鞋,扛不住路途的遥远,终是罢了工。

好不容易走到了县城,嘎子远远地看着一个梳着背头、带着墨镜、骑着单车的可疑人物,身上松松垮垮的外褂,看着就跟村里那个汉奸翻译是一帮人,嘎子趁着这人进到一户人家,瞅准时机,拔了气门芯。

这人走出来,看到被放气的车子,无可奈何地从架子上的布搭子里掏出了打气筒(这波属实是经验值满满)

趁着这人专心致志地打气,嘎子一个黄雀在后,掏“枪”抵制了这人的后腰,但是嘎子毕竟是个孩子,很快就被反制,被一把摔在地上地嘎子,恨恨地看着眼前这个衣冠楚楚地“贼寇”。

老罗叔(罗金宝,张莹饰,1969年6月3日病逝,享年45岁)

可这个“贼寇”脾气很好,还示意他跟着自己,嘎子心有疑惑,但是茂盛的好奇心还是驱使嘎子跟了上去。

七拐八拐地穿过一个个隐蔽地建筑,嘎子在这里见到了他心心念念地组织,那个身着时髦衣衫和他交锋地“贼寇”,就是嘎子心中地英雄-老罗叔(罗金宝)。

区队长(于少康饰,1994年5月3日逝世,享年69岁)

原本一直强撑的脊梁,瞬间塌陷,嘎子委屈极了和老罗叔和区队长诉说着这一路的故事,奶奶被打死了,老钟叔也被抓走了,他想要报仇才一路打听着消息,终于找到了组织。

区队长和老罗叔安慰着嘎子,而嘎子则坚定地表达了自己的参军意愿。

虽然年纪小,可区队长和大家伙并没有因此小看嘎子,而是让嘎子接受组织的教育,积极地参与到行动中,当然嘎子优秀的表现,也让他能够和老罗叔搭档,成功拿下鬼子的翻译官。

翻译(王澍【多音字shu、zhu四声】饰,2003年3月因病逝世,享年75岁)

缴了枪的嘎子很是自豪地在小伙伴里炫耀,看得一旁的小胖眼热不已。

胖墩(小胖,吴克勤饰)

这边区队长和翻译做着友好交流,在一通怀柔政策下,翻译把鬼子和伪军的军力及行动卖了个一干二净,为了展现我党的友好,缴了的枪是要还回去的,这一波属实是给嘎子整破防了。

纵是满脸的委屈,嘎子还是咬牙归还了枪支。

没了真枪的嘎子,独自一人坐在树下,惆怅不已。这边小胖满怀诚意地带着自己珍藏的鞭炮,想和嘎子做交换。被场面架住的嘎子,怎么能说自己的真枪被收回去了呢,只能硬着头皮说要和小胖比赛摔跤,谁赢了就把木枪给谁。

好热闹的小孩很快围了过来,摔跤嘛,总是吨位大的占优势,嘎子不敌小胖,眼见着不敌,放不下面子的嘎子,先是要加赛,后来更是在比赛的关键时刻,违规咬人。

这样的违规在小伙伴里那是大忌,果不其然,大家开始指责嘎子,小胖的爸爸制止了矛盾的进一步恶化,但也对嘎子教育了一番。

前一秒还是大英雄,后一秒就跌落尘埃。嘎子看着远去的众人,眼里心里都是不服气。

心情抑郁的嘎子,照常爬到房顶散心,不小心背靠烟囱被烫了一下,他向房顶下面瞄了瞄,原来这烟囱是小胖家的,一顿思索计上心来,嘎子成就新技能-堵烟囱。

小胖爸爸带着小胖找到了区队长,这一通把嘎子气的,眼见着又和小胖吵了起来,结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嘎子被罚了禁闭。

被罚写反思的嘎子,隔墙听到了区队长和老罗叔的作战计划,求着老罗叔帮忙先让自己参与战斗,回来再关禁闭。老罗叔心软,同意了嘎子参与作战的请求。

作战当天嘎子英勇异常,盯着个逃兵就疯狂追击,逃兵在河里跑,嘎子在岸上追,眼瞅着一个机会,嘎子飞奔上去,压住逃兵,一阵厮打,成功打败了这个逃兵。

当然嘎子也英勇负了伤—–伤了腚。

嘎子被送到了白洋淀的英子家养伤,养伤的日子安逸得像和奶奶在一起生活的日子一样,可终究还是有了区别,还没有完全养好上的嘎子,在船头给英子讲着队伍里的故事,讲述着老罗叔和区队长带他出任务的故事。

讲完还意犹未尽的在船头练着踏步,原来不知不觉,嘎子的心已经在部队安了家。

英子(李小燕饰)

老罗叔出任务前来看嘎子,送来了钱和口粮,嘎子急切地想要归队,被老罗叔以要执行任务不能带他一起拒绝了,无奈地嘎子只能和英子一家送别老罗叔。

老罗叔走后,一切又恢复了平静,这天英子爸妈捞了一条大鱼,想着给嘎子补一补,结果转了一圈没找到嘎子,倒是屋子里有了极大地改变,院里地水缸被打满了水,柴火也劈好了堆在墙角,屋里更是打理地干净整齐。

嘎子又一次一个人踏上了寻找组织的旅途。在路上嘎子地一身正气,引起了两个伪军地注意,两个伪军一路追着嘎子进了小胖地家里,小胖爸爸和小胖两个人一唱一和地和伪军打着太极。

可这两个伪军不依不饶,眼看就要动手,屋里的嘎子,面色沉重地理了理自己地衣帽,深吸了一口气,推门而出如同当年地老钟叔一般。

被带进伪军大营地嘎子和一帮混混般地伪军一番交锋后,被小鬼子瞄上了,小鬼子想在嘎子身上套情报,就让伪军把嘎子关了起来,好吃好喝的伺候,以期能够通过怀柔政策,打动嘎子。

老罗叔这边得知了嘎子地消息,赶忙来找翻译,套取情报,打算动手攻打鬼子大本营,端了鬼子地碉堡,并营救嘎子和老钟叔。

到了晚上,区队长打算带人先从内部把炮楼从内部点了,但几番尝试,好不容易点燃的炮楼总是会被炸开的烟土熄灭。区队长这边还在想办法,那边机灵的嘎子已经从被关押的地方逃了出来。

机灵的嘎子,充分利用手边条件成功地点燃了炮楼,为了让火烧得更旺一些,不停地从炮楼外往里搬柴火,炮楼地火吸引了区队长地注意,他们远远地看到有人在往里搬柴火,助燃炮楼。

炮楼被点燃,炮楼上的鬼子、伪军们被一阵烟熏火燎,成功丧失了战斗力,借着嘎子点燃的大火,区队长和队员们成功打败了敌军。

得胜归来的队伍里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胜利的喜悦,河岸两边是翘首以盼的白洋淀村民。

嘎子向老罗叔交出了自己藏的手枪,反被老罗叔奖励,拿到真枪的嘎子和小胖分享了自己的木枪。

嘎子的故事告一段落,一部老电影,始终带着它独有的时代印记,但质朴的讲述仍旧是如此地打动人心。

两个导演?!

拍摄于1963年的《小兵张嘎》,它的诞生极富时代意义。

1962年,30岁的塔可夫斯基,拍摄了他的第一部长片处女作《伊万的童年》,这部电影的诞生,标志着当代电影一位伟大形式主义者的到来。

同时期的特殊环境,领导要求文艺工作者也拍一部儿童片,和《伊万的童年》同台打擂。

导演崔嵬二话不说接下了这个“任务”,在剧本选材上,崔嵬想到了出国访问前徐光耀给自己看的剧本《小兵张嘎》,而此时恰好北影厂的另一位导演欧阳红樱看了小说《小兵张嘎》之后,决定筹拍《小兵张嘎》,于是找到了作者徐光耀,徐光耀则表示剧本已经改好并给到了导演崔嵬。

欧阳红樱找到崔嵬,和崔嵬一起找到了已经蒙了一层厚厚灰尘的《小兵张嘎》剧本。在找到剧本以后,经过一番商讨,两个导演最终决定合作这部电影。

角色是灵魂

在《小兵张嘎》的选角上,工作人员原本打算找一些小童星,但是导演崔嵬则表示,这样表演性质太浓厚,和电影的写实风格会形成极大的冲突。于是剧组开始寻找小演员,陆陆续续的玉英(英子),胖墩(小胖)这些角色都敲定了,可唯独主角“嘎子”迟迟不能定下来。

主角“嘎子”迟迟不能确定,更是直接耽误了剧组的进度,好在当时著名的表演艺术家于蓝推荐了自己曾在延安结识的内蒙古著名的双枪女将乌兰的儿子安吉斯,当时的安吉斯年龄只有13岁,擅长骑马打枪爬树,浑身散发着一股子“嘎气”,崔嵬导演一眼就相中了安吉斯,力排众议定了安吉斯饰演嘎子。

超出时代的长镜头、移动镜头拍摄

60年代是一个方方面面都极度匮乏的时代,而在这样的限制下,这部影片的拍摄手法和剪辑、镜头在同类题材的电影创作中都极具典范意义。

影片中大量采用长镜头,在西方长镜头还没有传入中国的时候,导演就已经探索到了这种技巧,并熟练应用。

例如罗金宝带嘎子进入游击队营地,走巷穿洞,上房过瓦,下悌进屋就是采用的长镜头处理。行云流水的背后,展现的是游击队对敌后工作的谨慎和隐蔽。

提到上房过瓦的镜头,小编立马联想起,老钟叔带着嘎子躲避伪军的镜头,在那段镜头里也是一段长镜头。

《聆听中国》2019年11月16日-屠居华的电影造梦空间主题采访

在中国电影美术师屠居华的采访中提到《小兵张嘎》的拍摄也是赞不绝口,屠居华说“《小兵张嘎》的拍摄在当时是非常前卫的,在拍摄硬件跟不上的情况下,我们哦那个了大量的人力去解决问题,也得到了非常理想的效果。”

在嘎子跟着老钟叔躲避伪军的时候,有一个从屋顶上下来的镜头,接着老钟叔也下来,转过身就要在胡同里面走,随着镜头的移动,需要拍摄到整个胡同。

而这样就很有可能就会拍摄到移动轨道,而这些就需要电影美术负责解决。

当时的屠老师和工作人员,找来很多细土把轨道盖上。镜头需要移动,就需要人在镜头的盲区快速地把土刷开,这样才能让镜头跟着演员往前推。

这样的长镜头在影片里有多出的展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重温这部电影的时候仔细感受一番。

场景自然,演员都是多面手

在影片里除了故事,最打动人心的就是剧里的景色和背景人物。

在片中扮演伪军队长的中影老艺术家管宗祥老师介绍,拍戏时,他们自带铺盖,住在破庙里,反复向当地老乡讨教。

伪军队长(管宗祥饰)

演女卫生员的袁其励老师也曾透露,他们“游击队员”无一例外地被导演赶到乡下,拍不拍戏都必须穿上剧中服装,每个人都必须学会游泳、划船、打枪乃至采莲、抓鱼,一律不许化妆,每天要到太阳下把皮肤晒黑。

在这样的齐心协力之下,整部《小兵张嘎》无一不展示了一个词“真实”,这也是当时以及至今我们对《小兵张嘎》念念不忘的原因之一。

一部影片中,人物的塑造离不开台词的细节体现,最典型的就是翻译吃瓜的那一段对话。林子里嘎子在老罗叔的授意下,吆喝着。

听见动静的翻译,来到瓜摊前,面对切好的西瓜,翻译不为所动,反而拍打起摊子上还没有切的瓜,挑挑拣拣以后,徒手劈开了一个西瓜,抓起就啃。

翻译的一番动作,自然引起的老罗叔和嘎子的“反抗”,进而也产生了以下经典的对话。

罗金宝:唉,你拿起来就吃

翻译:怎么,你这不是卖的吗?

罗金宝:卖的,也得问个价呀!

翻译:什么?别说吃你几个烂西瓜,老子在城里吃馆子也不问价,哼!

罗金宝:这年头儿,做事要留点后路。

翻译:什么?

罗金宝:你没听人说吗,别看今天闹的欢,就怕将来拉清单

翻译:你是干什么的?

罗金宝:你看呢?

翻译:我?我看你像八路

这段对话中,王翻译仗势欺人的嚣张气焰显露无疑,而后的反转也让人更认识到了一类人的特性,墙头草,风吹两边倒。

另一段经典的对话,是嘎子刚刚加入队伍时和大个子李以及快板刘的一段对话。

大个李:我说,就凭你这小嘎嘣豆,个儿还没枪高,就想参加八路,还想当侦察员?

嘎子:电线杆子倒高,杵在那儿,死木头一根儿。

嘎子站在人群高处和小朋友显摆自己的学习成果,快板刘路过,在一旁笑呵呵地看着嘎子。

嘎子:同志们,目前形势很好,嬉皮拉,啊,不,不,不,希特勒,就是德国法西斯的头子,快要完蛋了,小日本也成了秋后的蚂蚱,没几天蹦跶了,经验告诉我们,有三点:第一点,是帝国主义软的欺、硬的怕,只要你坚决的跟他干,就能把他打的稀里哗啦;第二点?第二点??

快板刘:嗬!看我们新参军的老战士,刚经过二里半的长征,嗬!就在这做起总结报告来啦。

嘎子:去,你忘了咱们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出入宣传,啊!

快板刘:唉!唉!好,好,好!这个小战士,可是真不哩儿,长得两片巧嘴唇,出入宣传,喜是个人哎,唉!

而最让小编印象深刻的一段对白是,嘎子离开英子家找大部队的前一晚,和英子一家的对白。

晚上到了,英子一家和嘎子围坐一圈,聊着天,聊着对未来的展望

英子:嘎子哥等把日本鬼子打走啦,你想干什么?

英子妈妈:是啊,你长大了想干点什么?

嘎子:我呀,先坐一回火车,听老钟叔说过,那玩意,霹雳卡拉、霹雳卡拉,呜…可带劲啦

英子:还有呢

嘎子:还有,学开小火轮,大伯、大妈,那时候,你们要下天津卫我就用小火轮送你们,保险啊又快又稳当。

英子爸爸:好小子,有志气,不是火车就是轮船

英子妈妈:哎嘎子,你就不想干点别的啦

嘎子:哎呀,对啦,还有一个最要紧的,我们区队长说要革命到底,建设共产主义

英子:嘎子哥,那时候,你住我们家来吧

英子妈妈:对,这儿就是你的家

嘎子:我有家呀

英子妈妈:家在哪呢

嘎子:部队啊,部队就是我的家,我们家人可多了,有区队长、老罗叔、大个李、快板刘海有杨小根,杨晓根就是那个通讯员。还有,还有,我们还要把老钟叔救出来。

不需要小编再多做分析,相信大家也能感受到角色的魅力。

一部老片,肩负时代的意义,结合故事的背景,可能我们才能意识到这部电影背后的悲伤与无奈。

有人认为这样一部影片是不应该存在的,认为这是一部中国版的彼得潘,甚至反问,让孩子上战场,还骄傲无比,这和索马里拿枪的孩子们有什么区别?

也有人说这是一部洗脑的作品,对此小编只觉得可笑。

一个本该有父有母,被爷爷奶奶疼爱的孩子,为什么会上战场?这背后的原因不值得反思吗?这能是简简单单一句中国版彼得潘就可以概括的吗?

为什么骄傲?一个身负血海深仇的孩子,没有被仇恨掩盖住双眼,成长为一个有担当有思想的革命战士,这难道不值得骄傲吗?

回归正题,《小兵张嘎》这部小说创作于1958年,而主角嘎子也并非来自一人,而是由许多的小侦查员的事迹杂糅而来。

后来经过历史学者研究,再加上走访考察,最终找到了一位非常符合的少年侦察英雄-燕秀峰。

燕秀峰,出生于1924年冀中平原白洋淀地区后王约村。1937年,鬼子侵占冀中平原,对冀中平原实行”三光“政策。

烧光、杀光、抢光,即杀戮当地居民、对粮秣房舍等物资进行彻底的抢劫、焚烧和破坏为目标的军事行动

13岁的燕秀峰,参加了抗日游击队。抗战期间战功卓绝,仅1943年到1944年两年间被他亲手处决的特务就有100多个。

曾参与突击攻克的炮楼就有8座,缴获步枪59支,手枪40支,机枪1挺,弹筒2具,1944年,燕秀峰还出席了晋察冀边区第二届英模大会,被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

让一个孩子拿起比自己还要高大的枪支去保卫自己的国家,这样的无奈,我们无法回避。而嘎子也确确实实就是这群人的鲜明的缩影与代表。

世间存在的战争、悲鸣与死亡是我们难以释怀的痛苦,更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与责任。

铭记历史警惕历史,承担起我们的责任,才是我们面对历史应有的态度与行动。

以上就是小编这一期的老剧分享,大家还有哪些印象深刻的老剧,欢迎大家分享。

,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