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千里路胜过万卷书(路与白云通为文学)

权威文学资讯,深度作品解读。

“鲁迅文学院第五届国际写作计划”

开幕式侧记

老舍曾说,北平之秋就是人间的天堂,也许比天堂更繁荣一点呢!中国现代文学馆的银杏树逐渐漫成一片金黄,当你听到坐落在其中的鲁迅文学院传出来自异国他乡的欢声笑语,一定又是新一届国际写作计划开幕了。10月25日,鲁院闹中取静的一方天地迎来了天涯海角的作家们,在这里,文学跨越文化与信仰的壁垒,超越语言和地域的阻隔,闪耀着人类文明的光辉。

来自俄罗斯、荷兰、乌克兰、希腊、韩国、新加坡等6个国家的7位作家参加2019第五届鲁迅文学院国际写作计划,他们当中有诗人、翻译家、评论家,还有编辑、历史学家,甚至有从化验师转型儿童文学创作的生态研究者,既有爱文学的热血青年,也有不向岁月低头的“老友”,大家不远万里来到这里,为的正是鲁院国际写作计划的主题:“无与伦比的文化”。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在开幕式上致辞

鲁迅文学院作为中国作协所属的我国唯一一所国家级文学教学培训机构,其前身为成立于1950年的中央文学研究所,在中国文学界享有盛誉,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作家的摇篮”,有力地推动了当代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国际写作计划使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作家相聚于此,展开对话与交流。正如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在致辞中所说:“开放互动不仅是现代知识体系建构及传播的重要体现,更是异质文明之间开展洽谈、探讨沟通的有效途径。今日的相聚,是我们置身于世界格局进行观察和思考的一次宝贵机会。”

中国作协副主席、鲁迅文学院院长吉狄马加致欢迎辞

中国作协副主席、鲁迅文学院院长吉狄马加向在场作家们介绍,国际写作计划自2017年启动,是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鲁迅文学院承办的一项国际性文学交流项目。国际写作计划立足于世界文学的多元与共性,旨在构建起不同文化传统友好沟通的桥梁。国际写作计划为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作家搭建起文学交流的平台,进一步继承发扬传统文学精神,并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

今日我们谈起时代,意味着交流与融合,意味着永不止息的行走与发现,也意味着无数可能酝酿的新生。追寻时代意义,我们实际求索的是人类自身的生存,人类精神的密码,人类心灵的秘境,因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常被提及的名词。就像吉狄马加说的那样,不论人们身处何国、信仰如何、是否愿意,实际上已经处在一个命运共同体中。文明交流互鉴不应该以独尊某一种文明或者贬损某一种文明为前提,应当相互促进、相映生辉。而文学正是“建设世界文明共荣之桥不可或缺的部分,这是身为文字创造者的荣耀,也是使命和担当。”

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徐可主持开幕式

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徐可介绍,鲁院国际写作计划已经举办四届,共邀请到来自31个国家的37位作家、诗人、翻译家来华进行文学交流,“今天,我们又高兴地迎来7位新朋友!”

卡特琳娜·穆里基(Katerina Mouriki),希腊儿童文学作家

吴耀宗(Wu Yeow Chong),新加坡诗人、小说家、学者

施露 (Anna louise Stiggelbout,女),荷兰汉学家,文学翻译家

对于参加本届鲁院国际写作计划的7位作家来说,来到位于北京北四环的鲁院、来到此时的中国更具特殊意义——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作家们也期待通过文学旅途,在这个东方文明古国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铁凝说,今天的中国,在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化精粹的同时,也满腔热忱地与世界分享中国灿烂悠久的文化和精神遗产。铁凝的期待也如同所有热爱文学、热爱中国的人一样,希望以本届国际写作计划为契机,让大家切实感受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和活力。“我相信,这将更新和放大作家的个人生命体验,以更广大的格局和视角审视我们自身和我们所处的背景。”

林娜·克鲁克(Halyna Kruk,女),乌克兰诗人、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

达安·赫尔马·范·沃斯(Daan Heerma van Voss),荷兰青年小说家、历史学家

古列维奇•塔蒂亚娜•亚历山大罗芙娜(Gurevich Tatiana Aleksandrovna ,女),俄罗斯诗人、编辑、翻译家

金仁淑(Kim Insuk,女),韩国小说家

早在去年,卡特琳娜·穆里基(Katerina Mouriki)在上海交流时,就有“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期”的新体验。来自希腊的她年逾古稀,去年受邀参加上海国际写作计划——“这段经历堪称神奇。虽然我广泛游历过欧美许多国家,但我不得不承认,在上海度过的两个月,让我的美梦成真。在那一段时间里,我受中国明代作家吴承恩的《西游记》的启迪,居然完成了一部童话书的写作。”卡特琳娜希望在鲁院的这一个月,能为年轻读者写点新东西。“我的脑海里已经在酝酿一个关于大熊猫的故事,但愿可以最终成型。”

当施露 (Anna louise Stiggelbout)上台朗诵时,能够感受到台下作家们的惊奇,这位荷兰汉学家说得一口流利汉语。她自2006年开始做文学翻译工作,译有朱文、盛可以、毕飞宇、刘震云等中国作家作品,并相继在荷兰出版。2019年末,由她翻译的三毛作品《撒哈拉的故事》将在荷兰出版,这也是三毛作品首次被翻译成荷兰语。目前,施露正在进行张悦然短篇小说集《十爱》的荷兰文翻译工作。她通过文学翻译积极鼓励和引导更多荷兰读者阅读并了解中国文学,并参与举办了多种与中国文学有关的推介活动。

接下来的一个月里,7位外国作家将与正在鲁院学习的第十六期网络文学作家培训班的学员们共同度过因文学而相识的时光,袁锐(笔名:静夜寄思)作为代表学员发言,表达大家的共同期待:“这是一场特别的相遇,我们虽然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拥有不同语言、不同肤色,因为文学这个纽带的存在,我们可以共同探讨文学和写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外国作家们相聚畅聊

外国作家们合影留念

中外作家合影留念

摄影丨王纪国

编辑丨刘艳秋

,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