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情感题(高考诗歌鉴赏二)

点击上方蓝色字

关注“桃李国学苑”

高考复习

小编的话

上回我们和大家分享了高考诗歌形象类试题的解题技巧(点击跳转《高考诗歌鉴赏(一)——总说及诗歌形象类试题解析》),今天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高考诗歌鉴赏中思想情感类题目的分析,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文学是通过语言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家思想感情的艺术。诗歌具有强烈的抒情性,“诗言志”情感是诗歌的天性中一个重要的活动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就没有诗歌(别林斯基语)这些都说明抒情是诗歌最为根本、最为重要的审美特征,诗歌这种文学样式偏于抒情言志,往往成为作者消除胸中之块垒最为有力的武器,因此,无论是写景诗、抒情诗还是哲理诗、叙事诗都要抒情、言志,在鉴赏的时候,要透过表征,看所抒的情,所言的志

一、理解诗歌主旨、情感

诗歌主旨即是作者的思想态度,任何人写作品都要有其目的,都是为了宣传某一思想,造成某种舆论,去影响别人的思想和行为,诗歌的主旨更多的表现为作者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等等;分析作品表达的情感,诗人通过艺术美的形象,表达思想情感,或是哀怨、激愤、憎恶、忧愁、欣喜、欢快等,使读者阅读过程中产生美感,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如: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

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

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汗漫漳河曲。

城郭为虚①人改代,但有西园明月在。

邺傍高冢多贵臣,蛾眉曼睩共灰尘。

试上铜台歌舞处,唯有秋风愁杀人。

(张说《邺都引》,选自《全唐诗》)

【注】①虚:废墟。

问题:请赏析“城郭为虚人改代,但有西园明月在”诗句所抒发的人生感悟。

问题分析

本题目意在把握诗歌整体内容的基础上,从关键句入手分析作者的人生感悟。

整首诗的把握:张说纵观魏武帝曹操建功立业的雄壮历史和身后遭遇,联想自己被奸佞小人攻讦的现实,不禁感慨万千,写下《邺都引》这一千古绝唱。前六句为第一层,主要是缅怀和描述曹操生前的非凡业绩,以寄托自己的凌云壮志;诗的后六句为第二层,主要叙述魏武身后的历史变迁,流露出诗人哀叹时光易逝、英雄业绩无继的感慨。

重点句的理解:”城郭为墟人代改,但见西园明月在”二句,是通过曹魏时代的城郭建筑今已凋蔽颓败揭示邺都环境的今昔变迁。”城郭”一词有承接上文”都邑”、引起下文转折的作用,它是邺都外观上最易显示变化的景物。”城郭”和”西园”沦为废墟,标志着魏武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明月依旧,却照不见曹操在西园”夜接词人赋华屋”,更衬托出今日邺都的凄凉冷落。

这首诗是借凭吊古迹而抒发胸臆的怀古之作,诗歌画面都围绕魏武生前、身后诸事展开。诗的一起一结就是曹操的一始一终,诗的主体则是曹操的生平业绩、身后境遇,从而展示出诗人结构谋篇的高超才华。

参考答案

“城郭为墟人改代,但有西园明月在”,以都邑变为废墟,人世盛衰更替与月之千秋永照对比,突显人非物换,抒发了世事沧桑,人生如寄的感慨。

二、分析诗歌思想情感的主要方法举隅

(一)联系写作背景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问题:“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题目分析

在题目下的注释①②,是能够帮我们清晰剖析作者情感的“工具”。既交代了作者的生平、性格特征,同时也交代了本首诗写作的背景。主要内容、情感梳理:这首诗作于南宋亡后,谢枋得隐居在武夷山中,但国破家亡的哀痛始终不能忘叹,眼见祖国河山沦入敌手,反抗的呼声早已沉寂,诗人深深感到天地之间是那样的凄清寂寞,孤苦无依。可是他还是用严寒、抗冰雪的梅花来激励自己,表示永远要坚持民族气节,决不向敌人屈膝。

题目所问较为特殊:强调了“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于表情达意的作用。思维路径:情感——诗句含义——诗句对于突显情感的作用。

“天地寂寥山雨歇”, 天地寂寥,淅淅沥沥的春雨在这寂寥之中也不知什么时候停住了,田野清旷,冻云黯淡,有青草的气息,有天地的空旷,有黄昏的寂寞。简直辨不清是真在写沉寂的山中气象,还是在叹息人间的万马齐喑。后面笔锋一转:诗人忽然提到独立世外,傲霜吐艳的山中梅花,并深致仰慕之情,无疑他要以梅格自期。

参考答案

这句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如果不借助注释,很难把握文章思想情感,在答题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理解不到位的情况。

(二)借助情感载体

我们经常讲:意象作为鉴赏诗歌最为基本而又重要的审美元素,可以说把握了意象就抓住了诗歌的意境、风格以及作者在其中蕴藉的思想感情;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歌的主题往往借助意境来进行表达的。体味意境的方法是抓住诗歌的画面和气氛去理解、去感受此时、此景中的此人和此情。意象、意境作为作者的抒情载体,能够帮助我们去准确分析作者情感。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问题: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解析

《思远人》是北宋词人晏几道的一首闺中念远之词。上阕写秋晚而引起思念远方行客的离愁。“飞云”“归鸿”两句云来雁去,不见来信。写企盼之苦。下阕写愁极和泪研墨写信的情形。“泪弹不尽”而滴入研中”旋研墨”,细节生动而新颖。最后三句最是传神之笔。“红笺”“无色”,则此信红格因伤心而黯然失色。象征暗示,将和泪研墨的深情惨痛表达得淋漓尽致。明白如话,似拙实巧。

思维路径:情感——景物、景物特征——诗句对于突显情感的作用。

参考答案

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三)借助诗歌的修辞及表现手法

诗歌形象性很强又十分强调音乐性,所以诗人在写景状物、言志抒情时候都十分注重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借代、夸张等,另外象征、衬托以及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欲扬先抑、虚实结合等也是作品中常用的。所以借助诗歌的修辞及表现手法也能够有效地帮助我们分析诗歌主旨情感。

登余干古县城

刘长卿

孤城上与白云齐,万古荒凉楚水西。

官舍已空秋草没,女墙犹在夜乌啼。

平沙渺渺迷人远,落日亭亭向客低。

飞鸟不知陵谷变②,朝来暮去弋阳溪。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1年,诗人此时从岭南潘州南巴(今广东茂名南)贬所北归,途经余干。②陵谷变:出自《诗经•小雅•十月之交》“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憯(cǎn,同“惨”)莫惩”,该诗强烈地谴责了周幽王荒淫昏庸,误国害民,造成陵谷灾变。

问题: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 的思想感情?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解析及答案

诗的尾联抒发了作者对古城由盛到衰的历史慨叹,含蓄表达了作者对唐朝国势衰微的忧虑,寄寓了诗人对国家衰弱、人民困苦这一情状的感慨之情,暗讽了唐王朝统治者荒淫昏庸,误国害民。

手法一:运用典故,借古讽今。“陵谷变”这一典故,暗示了余干古县城由盛到衰的沧桑巨变,含蓄表达了对唐王朝国运的忧虑,寄寓了诗人对国家衰弱、人民困苦这一情状的感慨之情;作者借古讽今,通过周幽王昏庸误国,造成陵谷灾变,暗讽唐王朝统治者昏庸误国,造成余干古城由盛而衰。

手法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和对比的手法,表达作者深沉的慨叹。飞鸟不知道古城的变迁,依然飞到这里觅食,朝来暮去。 飞鸟非人,本来无情,自然不会知道古城的变迁;然而人是有感情的,人能够感受到古城由盛到衰的历史变迁,人也能从中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变迁。

手法三:以景结情,寄予作者深沉的历史慨叹。古城早已荒芜,只剩下无知的飞鸟朝朝暮暮在弋阳溪边的秋草中觅食,作者就是通过这荒凉的古城飞鸟图寄予深沉的历史慨叹。

【高考复习】主创团队

作者简介:宋永健,海淀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市海淀区骨干教师,全国中语会会员,海淀纳兰性德学会理事,海淀区曹雪芹学会会员,北京市海淀区作家协会会员。

栏目主编张怀民

责编蒋清宇

实习编辑蒋玉涵

美编周欣雨

taoliguoxuetang

公众号主编:李山

总监:杨春俏

编辑部主任:海彦、宛陵

文章原创|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

本文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taoliguoxuetang@163.com

点击阅读原文,学习精品课程

,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