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家长对儿童的关心仅体现在物质方面,忽视了儿童的精神需求

农村地区家长的育儿观城乡差距问题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出于对教育公平的倡导与追求,人们越来越关注农村地区的教育现象。相较于城市,农村地区家长的育儿观呈现较明显的落后性,尤其是在贫困地区的农村。

由于父母自己对0-3岁儿童早期发展过程缺乏科学了解,因此传统育儿观念、看护与照料起了主导作用,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行了;其次,公共意识淡薄,儿童早期发展的行为主体,即监护人、社会和政府三方对0-3岁儿童早期发展的观念、认知、行为不足,从管理层到普通民众都缺乏科学的育儿观。

农村地区的家长因为困于生计,在育儿与工作之间选择了后者,弱化了自己的育儿职责,将孩子交给祖父母养育,对儿童的关心仅体现在物质方面,忽视了儿童的精神需求。

农村家长的育儿观在育儿态度、育儿内容及育儿期待等多方面的观念缺乏科学性,具体表现有:认为育儿就是除了照顾孩子的吃喝拉撒以外,就只要看着孩子不摔着碰着就可以;在育儿的时间投入上有些耽误大人挣钱谋生;认为孩子要“有出息”,能上个大学、找个好工作,从农村走出去,到城市里安家落户,等等。

农村家长虽然希望子女能够“有钱途”,但是对儿童的教育态度消极,不能为儿童提供积极的帮助。尤其在中国贫困乡村地区面临着对四种传统育儿观念的错误观点:其一,隔代教养观念强烈;其二,亲子观淡化;其三,教子主体观的削弱;其四,成才评价观固化。

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现代农村生活得以改善。在现代化进程中农村的家庭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迁,在此影响下家长的育儿观念更加的人性化。城市地区家长的育儿观由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城市的发展速度日益加快。相较于农村地区而言,城市地区拥有更高的经济水平、更丰富的文化环境和更优越的教育资源。

在城市地区的家长其育儿观也要更加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具体表现为城市地区的家长育儿采取以儿童为导向的抚养方式。现代家庭方式下家长的育儿观念变得更务实和理性。绝大多数的家长在育儿观点上具有更加积极的心态和价值观,也比较尊重孩子,表现得重视家庭民主且对教育有效感较强。

在城市中,不同阶层的家长其育儿观也会有所不同,如城市中间阶层家长的育儿观,他们的观念并不是一尘不变的,同参照群体的比较会不断地改变他们的育儿观,这一阶层的家长对于儿童的期待也更高。

除了同一个城市内的家庭育儿观之外,不同地域城市的对比研究也很重要。通过胡菲菲的研究,对上海和乌鲁木齐着这两个大城市中家长育儿观的横向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东西两城市的家长在教育观和成才观方面的认识都较为现代化和科学化;但是有所不同的是乌鲁木齐市的家长注重儿童的学习成绩,上海市家长更注重儿童的全面发展;上海市家长对待儿童的方式、态度也更现代。

总的来说,城市地区家长的育儿观较农村地区家长的育儿观更为科学,但是不同城市之间也存在差异,较明显的表现在东西部城市之间。东部发达城市家长对儿童的认识和态度已经发展到“儿童是独立的人”阶段,而西部欠发达城市家长对于儿童的认识还停留在“孩子是成人附属品”的阶段。

家庭结构不同的家庭结构就代表着不同的育儿主体,随着双职工家庭的不断扩大,父母缺乏时间来养育孩子,在当代中国社会中,祖父母参与养育儿童已经逐渐成为我国目前家庭育儿的主要形态。

祖辈和父辈同在一个家庭中就构成了主干家庭,其育儿方式是祖辈-父辈共同养育。祖辈-父辈共同育儿是在父母共同育儿这一概念的基础上扩展而来的,李晓巍将祖辈-父辈共同育儿定义为在新生家庭或原生家庭中,父辈转让部分抚养责任给祖辈,由祖辈与父辈共同养育第三代。

在这种共同育儿的关系中往往充满了矛盾和冲突。因为祖辈和父辈的育儿观点不同,所以常常在育儿问题上形成歧见。这是因为父母亲与祖辈所长成的地区文化环境并不相同,祖辈深受农业文化的熏陶才导致了其相对落后的育儿观念。

祖辈的育儿观念因循守旧且难以更新,过去的老经验、老观点还是占主导地位。如在教育儿童方面,祖辈的观点仍是“棍棒底下出人才”;在吃什么的问题上,“让孩子吃米饭、面条这类主食最好”,反对给孩子吃辅食或保健品;在穿衣方面,“让孩子穿以前哥哥姐姐留下来的衣服就行了”,“孩子长得快,衣服不用买那么好,过一年就穿不上了”等等。

现代家庭儿童数量普遍较少,家庭内部对儿童的喜爱和重视程度都较高,加之祖辈的隔代补偿心理和代管状态,所以“重养轻管”心理相对较重。但是父母对养育儿童的要求往往并不是如此,父辈育儿更多是追求精细化育儿。

精细化一词就体现了育儿的科学性和专业性要求,强调育儿需要专业的有关儿童生长发育的知识并且又具有差异性和个体性,要根据孩子个体的情况而进行调整,这也就意味着育儿是一件需要学习的事情,不能再按经验行事。这就导致了父辈与祖辈之间的矛盾冲突,父辈认为祖辈的观念落后已经无法承担养育第三代的任务;祖辈则认为自己做了这么多却没有得到认可。

除此之外,在祖辈的观念中他们对于现代育儿观念其实并不完全认同,他们固有的观点认为“你们都是我随便养大的,不也照样好好的”、“孩子哪有那么金贵”等等。其实无论是祖辈还是父辈,他们的育儿观都存在可取和不可取之处,双方应该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学习。

无论看护人是谁,都应该树立科学化和个性化的育儿观念,要让育儿回归到心灵的呼唤。家庭经济水平和家长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水平与家长文化程度,二者对育儿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

经济水平限制了家庭的物质条件,家长文化程度则影响着他们对儿童的认识及对科学育儿的需求。家庭经济水平越高,家长所获取到的育儿信息就越多、知识更新的速度也越快;文化水平越高的家长对于育儿的认识也就越趋近科学。将这两种因素放在一起讨论是因为一般情况下这二者呈现正相关的关系,儿童家长的文化程度高,其职业可能会相对较好,家庭收入相对较高,这部分儿童家长获得相关育儿知识的途径更多,其育儿观也相对较科学。

文化程度较低和家庭月收入较低的儿童家长欠缺科学育儿知识同时也难以获得正确的育儿知识和信息,育儿观不能及时更新,育儿行为也较消极。

因此,根据上述已有的研究成果,就可以说明教养人的文化教育水准和家庭经济情况,会直接影响到父母的早期教育观点和做法。

新媒体时代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力量冲击着每一个生存其中的个体,成为人类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的重要途径。网络不仅给现代父母育儿提供了大量的物质和技术支持,还影响着他们的育儿理念、育儿手段、购买决策以及交流圈子。

但是新媒体作为一把“双刃剑”,其对家长育儿的影响必然是双面的。新媒体对家长育儿的正面支持体现在其为家长提供了大量的育儿信息。以网络为基础的新媒体具有信息丰富、表现形式生动、传播便捷、使用免费、交互性强等特点。

家长可以通过新媒体的各种表现形式如微信、微博、问答平台等随时随地获取育儿信息。以儿童打疫苗为例,大部分的家长尤其是年轻家长都是通过社交媒体来获得疫苗接种相关信息的。除了直接影响家长外,新媒体还可以通过影响幼儿园来促进家园共育,家园之间共享育儿资源,共同养育幼儿。

新媒体对家长育儿的负面影响也极为显著。尤佳从传播学的视角进入,通过对媒体传播特点进行深度剖析发现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加剧了家长的“育儿焦虑”。新媒体将某一小部分群体放大成为了一种社会普遍现象。

互联网的一些相关育婴论坛,同时受电视媒体、医疗保健、各类早教机构的影响,来源庞杂的情况下,绝大部分家长都无法有效地辨别这些信息。尤其是年轻的父母们由于缺乏实际育儿经验,实际操作时往往不知所措,缺少科学的方法。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