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鑫宇事件后,她的举动遭央媒点名,全网震怒!

#头条创作挑战赛#胡鑫宇事件后,她的举动遭央媒点名,全网震怒!

01

今年2月2日,经过多方搜救之后,失踪106天的胡鑫宇被认定为自缢身亡,在事发现场被一起发现的,还有一只录音笔。

他曾录制了2段音频,明确表示了自己想要自杀,在后续的发布会上,警方公布了其中一段内容,他在录音中说:

“生命已经没有意义了,快0点了,干脆再等一下,直接去死吧。因为我今天已经有点不清楚了,现在我好想去死…”

言语之间充满了绝望,让人很难相信这些饱含着压抑丧气的文字,出自一个15岁少年之口。

图片来源:网络

这也激起了大众的好奇: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对生命充满了倦怠?

尽管家长坚称胡鑫宇生前一切正常,但也不可否认,他曾2度跟母亲诉说过内心的压抑和无助,也曾向同学释放意图轻生的信号。

甚至在10月14号时,他还在宿舍阳台上尝试过跳楼。

只是在悲剧发生之前,这些行为都被归咎于“学习压力大”,并未被身边人放在心上。

从少年胡鑫宇自杀,再到近期因网暴而抑郁的粉发女孩去世,这两条新闻使得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指出,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接近于成人。

此外,据《中国儿童自杀报告》显示,自杀已经成为 15 岁至 24 岁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青少年自杀者中,中学生约占51%,主因也是“抑郁症”。

如此骇人的数字曾让很多家庭迷惑:

没有生活压力,仅以学习为首要任务的青少年,为何会患上抑郁症?

在《抑郁帝国》一书中,曾有人抛出了这个疑问:

“悲伤无处不在,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悲伤变成了一种疾病呢?”

其实,很多老师和家长在发现孩子有抑郁情绪后,也曾尝试安慰,但他们往往采取居高临下的态度,以“过来人”的视角对他们晓以大义,却忽略了他们最需要的是关怀和理解。

因为截至目前,仍然有许多人一厢情愿地认为,“抑郁症”只是“心情上的烦闷”,不是“病”,以此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倘若无法理解患者大脑皮层的活动有时不受主观意识的控制,那就不可能懂得现代心理医学治疗方案的价值,甚至会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02

不久前,央媒就曾发布这样一则新闻:

女儿在患上抑郁症后成绩一落千丈,但为了不耽误学习,妈妈竟擅自给她停掉抗抑郁药物,换成了维生素!

图片来源:网络

而这个自私的母亲毕业于国内顶级名校,是货真价实的学霸。

正因如此,在女儿刚上幼儿园时,便被要求每天弹几个小时的钢琴,迈入校园后,在学业上更不能有丝毫懈怠。

长期的高压统治已经让她的心理承受能力临近崩溃,但在父母眼中,这只是初三学生的青春期躁动罢了,甚至在她表露出厌学情绪后,还不断指责女儿。

在心理医生介入前,女孩已经明确的表露出自杀倾向…

但在接受了一段时间的治疗后,为了不耽误学习,女孩母亲擅自将抗抑郁药换成了维生素,并且没再继续带她去医院复诊…

这也导致女孩旧病复发。

在央媒曝光的新闻里,她在医生面前无奈的表述:

“孩子的脾气一上来,连菜刀都会砍,之前没有自残行为,但这一次严重了…”

图片来源:网络

其实这并非个例,据医生说,很多家长都会在孩子的病情稍有缓解后便忽略了复诊,等情况进一步恶化后再病急乱投医。

因为在他们心里,只要不再吃药,就代表了病症缓解,代表了孩子回归正常。

这种用偏激和愚昧来解释抑郁症,甚至干预常规治疗,只会害了他们。

像新闻报道中的突然停药,不仅会出现戒断反应,更会增加病情复发的风险。

过度的在意分数而忽略子女的身心健康,这种在病情治疗方面的专擅妄为,透露出了自身的傲慢无知。

抑郁与抑郁症,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反应:

抑郁是一种正常的情绪,而抑郁症是一种复杂的病症。

更重要的是,心理疾病往往比身体疾病更加难以察觉和治愈。

和上一代人相比,如今的青少年面临的不仅是学业压力,还有周围环境营造出的“卷王”氛围。

考试,做题,课外辅导,升学,重点高校,考研考编…来自社会的网,将他们困在其中难以喘息。

压力难免会导致抑郁,而长期的压力更会使无处释放的情绪累积成病症。

在此过程中,如果个人的心声得不到倾听,他们的心结就很难被打开,随着孩子们与世界的隔阂越来越大,难免会产生过度自卑自责等一系列负面情绪,甚至因此走上极端。

03

一位心理专家曾这样总结:

“父母并不是要故意折磨自己的骨肉,而是无法面对自己确实做得不够好。家长不愿意正视真实情况,这本身就是一种心理问题。如果为人父母连正视“孩子病了”的勇气都没有,那又谈何治好孩子。对于正在经历痛苦的孩子和正在经历迷茫的父母而言,这都是一种不幸。”

我们常说不要用职业与收入,判定人的价值;同样,不要以分数和成绩,决定学生的价值。

然而在目前的基础教育阶段,分数几乎成了个人价值的唯一评价标准。

学生们更像是异化的学习机器,只要能完成系统设置的既定目标就好,至于情绪上的些许波动,无关紧要。

实际上,让孩子学会竞争和处理人际关系,直面压力,从而找到前进的动力,这些可能比进私立学校或是买学区房更有意义。

不久之前,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主任医师谭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过这样几个案例:

有一个13岁的男孩在母亲的陪同下来到医院,他的各项指标都很正常,但言谈举止明显不对劲,询问以后才知道,为了让儿子的测试合格,他的母亲始终在左右他的选择。

因为在她心中,沉溺游戏的孩子只是青春期叛逆,绝非“有病”。

这种“误判”会影响孩子很多年,在谭教授接触的病人中,不乏三十多岁的成年人,但细究起来,他们的抑郁症诱因,能追溯到十几年前。

“这个点就在于,家长觉得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看起来和平常一样就没什么问题。”

所以在青少年自杀死亡的事件中,父母通常会有很大的情绪反应:

一切都挺正常的,怎么一下子就自杀了?

实际上在此之前,这些孩子已经走过了一段非常艰难、痛苦但无能为力的路程。他们出于本能,曾向周围人求助过,但往往被忽视。

于是,他们在焦虑和自责中陷入绝境。而这种循环,往往会造成悲剧的发生。

所以,正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这条路,任重道远。

来源:好看的 杂志之旅【声明:图文/均来自网络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