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又地震!全球进入地震活跃期?地震报道七项注意!

近期,全球多地报告地震,当地时间2月20日晚,土耳其再次地震,最高6.4级,目前已造成3人死亡、213人受伤。此前,土耳其已先后发生两次7.8级地震。新西兰北岛附近海域和菲律宾亦接连发生6.1级地震。

今年也是汶川特大地震十五周年、芦山地震十周年,小牛采访了亲历这两次地震报道的记者,分享他们的报道经历和经验。

中新社四川分社社长邹辉

一、赶往第一现场

与泥石流、矿难等突发事件不同,大地震、特大地震的受灾面非常广。如汶川特大地震中,受灾严重的汶川县与北川县之间,相距百余公里。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前往最需要去的地方,考验着媒体的判断。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时,我刚从重庆分社调入四川分社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对四川的地形不太熟悉,也没有经历过地震。因为震中在汶川映秀,便第一时间前往映秀。

在都江堰往映秀途中不久,道路就被巨大的山体滑坡阻断,于是我和同事跟随武警官兵从紫坪铺水库附近开始翻山越岭徒步向震中挺进。

途中,坠石不断从头顶滚落,特别是临近映秀五六公里时,因为桥梁垮塌,只能翻越被山石掩盖的老路继续向前,脚下就是咆哮的岷江,倘若脚下打滑或再滑下一块石头后果不堪设想。这五六公里的道路大家是摸着石头一步一步挪过去的。

虽然这些经历现在想来仍心有余悸,但地震发生后,不顾一切赶往新闻第一现场,获取第一手信息,这是我们的职业使然。

中新社四川分社报道组在四川长宁地震震中工作。

二、保持专业判断

在汶川特大地震中,绵阳市北川县是受灾最严重的地方之一。但当时因为通讯、道路中断,外界很难在第一时间了解北川的真实情况。四川分社绵阳支社记者肖青采访北川受灾民众后,发出快讯《有灾民称,四川地震重灾区北川县城基本夷为平地》。

这是中央媒体发出最早的关于北川县城受灾情况稿件。稿件的发出反映了记者对新闻的敏锐判断。

稿件的及时发出让外界了解北川灾情,为北川赢得宝贵的救援时间。这也提醒着我们参与地震报道的记者,大地震、特大地震发生后,民间信源不一定错,需要有自己的判断。此外,采访不是到达灾区才开始,前往震区的路途上所见所闻,都是宝贵的新闻源。

中新社记者王鹏在九寨沟地震震中采访。

三、保持新闻温度

通常地震报道比单一的突发事件要复杂得多。报道中除了救援现场、受灾群众安置,还可以关注典型场所,如学校、文保单位等。地震伤亡数字、倒塌房屋数量如今官方都会及时发布,前线记者应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更多地还原真实的现场情况,捕捉天灾中人性的闪光点。

汶川特大地震后,为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四川分社设立了突发事件快速响应机制,近年来还配备了包括应急电源、帐篷、雨衣、干粮在内的应急采访包。虽然大家都不希望有大的地震发生,但是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必须随时做好准备。

震后九寨沟。张浪 影

中新社四川分社副总编辑徐杨祎

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芦山地震当天我正在外地出差,因为没买到机票,第二天一早才回到成都。到达成都后没有马上回家,而是拖着行李箱直奔分社,进行后方配合。4月22日,我和同事作为第二批小分队,抵达芦山地震震中。在芦山前后待了一个月。

一、聚焦地震本身

在破坏性较强的大型地震现场,采访过程中需要避免对震区民众产生二次伤害。若采访对象有亲属遇难、受伤,记者不要追问那些伤痛的细节,可以对现场环境以及受访者当下的状态进行白描。

做地震现场的直击稿件,不可避免地会问及地震发生时的情况。在提问中我们应聚焦于地震本身,避免采访对象心理感受的提问。

二、注重重要时间节点

在地震报道中有一些报道节点需要重点关注。如震后12小时、震后24小时、震后48小时、震后72小时、震后七天。因为在灾难发生的当下,我们的新闻报道除了向外界展示灾区真实的一面,还需要给受灾民众带去信心。

围绕时间节点展开报道,可以对那个时间段里的救援行动、救灾成果进行回顾和提炼,让民众看到我们的救援一直在持续,救援的过程中不断有幸存者出现,掌握抗震救灾的最新进展,最重要的是还能通过这一个个节点看到希望。

三、多兵种融合报道成常态

汶川特大地震十余年后,随着互联网、移动设备、人工智能等科技不断进步,对地震报道的时效、精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前后方配合、多兵种融合已成为各家媒体地震报道常态。

如2021年发生的泸县6.0级地震,分社前方记者在将自己所见所闻,通过文字、视频、图片的方式发给后方记者。在前后方的配合下,分社小分队刚抵达震中两个小时便完成了第一篇见闻稿件《直击四川泸县6.0级地震震中:村民合煮“百家面” 雨中救援不停》。

但地震前后方配合需要注意,前后方的信息必须准确一致。所以我们会在后方完成稿件后,和前方进行再次交叉确认,保证信息准确。

四、关注记者身心健康

在四川分社工作的十多年来,除了地震,我们还进行了暴雨、洪灾、干旱、泥石流、山体垮塌、火灾、矿难等突发事件报道。

在大地震、特大地震现场,记者可能会看到断壁残垣、看到几层的高楼整体垮塌、看到废墟下等待救援的幸存者,这些现场冲击很容易让记者在结束报道后仍陷于悲痛之中。为避免“震后抑郁症”,一旦发现相关苗头,需及时向心理专家请求帮助。


作者:贺劭清(中新社四川分社记者)

编辑:魏园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