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改革,哪些人能获益,又分了谁的蛋糕?

最新医保改革,引起广大网友的热议。

回顾下中国医保的历史进程:

很多老一代人仍然津津乐道至今,在上个世纪80年代之前,国人看病不花钱,国家那个时候实行的是公费、劳保医疗制度。80年代后,我国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改革发展动荡期,国企改革三年脱困攻坚在即,上千万职工面临下岗分流,社会稳定压力巨大,单位很穷、国家财力有限,免费的医保不可持续。

我清楚的记得,90年代,我爷爷辈的四个老人,因为没钱治病,在60来岁相继去世。

他们得的也不是恶疾,那个时代,治病是需要自己家有钱的,换成现在就都能治。

1998年–2018年,我国逐步建立全民医保。医保的核心是企业和个人分别出一部分钱,为了减少阻力,在职工的个人医保上,把个人自缴部分和企业应缴纳的30%,划入个人账户。

而在非职工上,主要是城乡非在职人口,一直靠政府各级财政每年划拨资金支持。

之后,中国医保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巨变: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迅速增加,由改革之初的几百万人增至2017年底的13.5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95%以上。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保障水平不断提高(职工医保政策范围内的费用由医保统筹基金支付的比例平均在80%左右,居民医保也在70%左右)。个人医疗费用负担逐年下降(去年已降至30%以下,为20年来最低),健康水平大大提高(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健康水平的主要指标,已达到或超过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去年全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达到76.6岁)。

这次以“门诊共济”为主题的调整,最牵动人心的是,单位医保缴费的30%不再计入在职职工个人账户。这导致个人账户现金“缩水”,而这个钱全部被计入医保统筹基金。

这样个人账户缩水多少?武汉市医保局以一位68岁的脑梗患者为例,其退休后年养老金收入5万元,此前医保个人账户每年划入2400元,改革后减少了1404元,这部分被划入门诊统筹账户。

调整的逻辑,就是全国3.5亿职工都拿出了一点钱放在了一个账户,这个账户谁有病谁用。对真正有看病需求的人而言,降低了“因病致贫”的风险。

关于本次医保改革的观点:

一、对年轻人来说,现在交钱,老了享受,但实际未必?

因为2050年后,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4.8亿左右,占中国总人口的比例达到33%左右,中国将进入超老龄化阶段。

中国抚养比在 2011年达到高点3.16后,逐年降低,2016年的抚养比是2.75,到2018年底已经下降到2.66养1个人。有专家预测2050年,我国的抚养比将降为1.3,也就是说以前2.75个人缴社保给一个老人养老,就会变为1.3个人交社保给一个老人养老。

现在缴费的年轻人,到那时候享受到的社会福利,会极大低于目前水平,所以现在缴纳了医保,届时未必能享受。

二、在职人员,意见很大

官方原意为:个人账户沉淀资金趴在年轻和健康群众的账户中;另一方面,退休和患病群众的个人账户结存不够使用,门诊个人自费负担较重。其实就是从每个人划一部分钱,给现在的退休老人看病。

但对于普通职工来说,有很多想法:

1、个人账户的资金的钱是属于个人资产,政府啥也不说就收走了,似乎也不合法。

2、每个人的个人医保账户,即使现在用不上,等自己老了,还可以自己灵活使用。

3、假设现在医保资金收支较难平衡,但能不能动用政府的权益(比如住房公积金或者降低行政人员福利等),现在这样等于,又一次牺牲了打工人的利益。

三、为了推进本次医保改革,将门诊部分的医疗费用,调整为可以报销。

但各个地方的政策不一,且普遍设有下限和封顶。比如黑龙江门诊统筹标准,在职职工年度起付线400元,年度限额3000元,在三级医院、二级医院、社区医院的报销比例递增,分别是50%、60%和70%。

也就是说假设只是去医院开一些普通的药,如果年度不到400元,那么还只能自付。又或者年度累计超过3000的部分,也不能报销。

直觉就是,好处如鸡肋不明显,而每年医保卡减少的钱却是看到的。

另外门诊报销也有不足,例如高血压这种长期慢性病,本来国家直接把钱打到医保卡,就在药店购买。现在为了获得医保报销,要去医院开药。然后开药还要挂号,这些费用是不能报销的。综合算下交通费、挂号费等,最后还是只能自己去药店买药,享受不到门诊报销。

综上,本次医保调整,本质是解决医保资金的缺口方案!

也就是一次利益的再分配,一旦执行,就没法回头。短期看,少部分人会受益。

长期看,大部分普通人未来收益期待较低。

所以我也不建议再从打工人身上割韭菜,我非常支持以前的医保政策,老百姓受益!支持的顶起!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