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改革,解释和补丁未中靶心,有几个问题不得不正视

#头条创作挑战赛#

医保改革新政实施以来,反对的呼声从未间断。

近期,各大官网加大了对实施新政的解释和宣传力度,各地方也先后推出多项便民措施来补救,却并无明显效果。

专家的解释未中要领

对于个人账户资金的减少,专家一再解释:

个人账户减少的“钱”,将全部转入到统筹基金的“大池子”,用来保障以前不能报销的门诊费用;

参保人个人账户当期计入会减少,但改革后门诊待遇更好,真正患病的群众和老年人更受益。

官方一再强调:

职工门诊共济保障改革有利长远,个人账户上的钱减少并不意味着医保待遇的降低或损失;

面对这次改革,既要算小账又要算大账,既要算眼前账,又要算长远账。

但是,这些解释显得苍白无力,并不能令老百姓信服。因为老百姓亲身体会到的,是改革后带来的不便,而不是官方列出的好处。

改革的好处,或许永远只有少数人能体会到,大多数人是感到利益受损的。

很多老人用自己上医院门诊开处方买药的亲身经历来证明:

医改后,买药真的更麻烦了,花钱还更多了。

有位老人在医院门诊挂号后,排队2个多小时才见到医生,花了900多元,报销了27元。

面对个人账户资金的减少,老百姓深感痛心;

面对专家的解释,老百姓感觉“话不投机半句多”。

官方的补救措施不足以清除弊端

为了推进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机制改革,官方采取了一系列配套补救措施:

国家医保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定点零售药店纳入门诊统筹管理的通知》;

武汉、广州等地率先推出多项便民惠民措施,增加了纳入门诊统筹的定点零售药店数量;并推动了互联网+药店一站式服务等;

河北进一步优化政策,对于常年不生病,一年未报销过医疗费用的人员,将其个人缴费部分全部转为下一年度的门诊额度。

但是,这些补丁并不能补全漏洞,弊端未能完全清除,也不能改变老百姓的态度。

增加零售药店纳入门诊统筹的数量,并不能免去老百姓到医院门诊开处方的步骤。

因为,必须持有医院门诊开具的外配流转处方单才能到定点零售药店买药。

补救措施虽然增加了一定的便捷性、可及性,但老百姓普遍认为,买药还是麻烦了许多,费用也增加了一些。

总之,改革不仅没有给老百姓带来获得感,反而是吃亏感;没有带来便利,反而带来了困扰。

个人账户上的资金到底能不能动?

老百姓最在意的是个人账户资金的减少。

医保个人账户上的钱到底归谁所有呢?

有专家说:医保个人账户上的钱属于医保基金,不归个人所有。

为此,很多人找出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规定》(国发【1998】44号)文件。

其中有一条内容:个人账户的本金和利息归个人所有,可以结转使用和继承

针对这个问题,我也查阅了(国发【1998】44号)文件,发现其中《第三条 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和个人账户》里有一点内容:

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要划定各自的支付范围,分别核算,不得相互挤占。

那么,问题来了,把个人账户资金减少的那一部分注入到统筹基金的大池子,算不算“挤占”了个人资金呢?

以减少个人账户来补充门诊共济基金,是不是与1998年设立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的文件相悖呢?

无论如何,将原先归属于个人账户上的钱拿出来做文章肯定是不得民心的。

为什么要拿个人账户上的钱来做文章?

有人怀疑,动用个人账户资金去补充统筹基金,是因为统筹基金没钱了。

但很快有专家表示,这是对我国医保基金收支情况不清楚而产生的误解。

数据显示,2021年职工医保统筹基金收入11864亿元,支出9321亿元。也就是说,统筹基金不仅收支平衡,而且略有结余,所以“统筹基金没钱了”并不成立。

那么,我们想了解的是:既然医保统筹基金不缺钱,那又为什么要盯着老百姓个人账户上的那点钱呢?

既然改革是为了减轻参保人的医疗负担,是为了增强老百姓的获得感。那么,为什么不能在门诊共济上增加一些基金投入呢?

以减少个人账户资金来实行门诊共济,如何能让老百姓有获得感?

如果改革的结果与初衷南辕北辙,必将适得其反。

如今,已有大量灵活就业人员因改革而对社保失去了信心,多地出现了灵活就业者退保的热潮。

恐怕,灵活就业人员的大量退保也必将让统筹基金的大池子变得更浅了。

这些问题,不值得专家们正视吗?

医保改革,看到广东省和其他地区的政策,湖北人表示:开了眼界!

苦逼的灵活就业人员,医保改革后还有必要交职工医保吗?

医保改革,灵活就业人员被悬在半空,进退两难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