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分的《中国奇谭》,被家长炮轰惨了,我有些不同的看法……

新年一开始,一部片子就火到不行: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中国奇谭》

上美可是咱一代人的回忆,《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天书奇谭》、《黑猫警长》、《葫芦兄弟》、《宝莲灯》……谁的童年没看过几部?前阵子我陪孩子拼了个上美系列拼图,都特别激动,太怀旧了!

也正是因为上美的作品,几乎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动画片历史,所以这么多年等来一部《中国奇谭》,一开始就吸引了极高的关注。

一共8集,开播一个月,有17万人在豆瓣打出了相当高的9.3分。

可是很快,“家长炮轰中国奇谭”上了热搜,各种反对声音也来了,说孩子被吓哭、画面暗黑、恐怖、会留下童年阴影……一时间我也是挺困惑:看,还是不看?

谨慎起见,我提前把片子下载,准备寒假去海南时自己先瞄瞄,再分享给孩子,结果路上太长,变成了我和俩娃一起看,去程回程一共看了4集,我做好准备观察他俩反应、随时关机,结果——

并没哭啊……小叶子还尤其喜欢,想要追更,我特意问她,你觉得害怕吗?

她还挺得意,“不害怕啊,妈妈你害怕了吗,哈哈哈哈!!”

呃,其实我也不怕,我就是怕不小心给你整“阴影”了

可能她平时听音频、看书,妖怪、神兽这些接触就挺多,没觉得怎么样吧;倒是平时看动画也会时不时会捂眼睛的小鱼儿,也没有害怕,让我很意外的,当然,他也很可能是没看懂……

所以啊,我觉得,还真不能完全以个人喜好,就去简单粗暴地给出建议

首先,这是个动画电影,不等于动画片,动画电影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并不专属于某个群体,也就是说,这的确不只是为了孩子而拍的,分级这里比较模糊;

其次,孩子能不能看、几岁能看,真的因人而异,如果我们不放心,可以自己先瞅瞅,如果我们自己看了本身就有很多不安,那可能确实不太适合去给孩子看——

倒不是说绝对不适合,而是我们会投射自己的担心、焦虑、不安,在孩子身上,这本身,也会影响到孩子对它的观感。

抛开那些争议,我还真的是挺喜欢这部作品,确实有“哇,我们自己拍的、自己民间的志怪故事”的那种自豪感~

水墨、剪纸、二维绘画风格、CG现代技术……画风很有中国特色

从故事来看,我也有被触动的地方。

比如第1集《小妖怪的夏天》,看过那么多西游记的故事,却好像是第一次,从不起眼的“小猪妖”的视角,去看一个“妖”的觉醒:

小猪妖就像是底层的打工人,大boss面儿都没见过,就糊里糊涂领了根本完不成的KPI任务,被各级“领导”欺负,直到他痛苦至极,听到更多的声音、看到更大的世界,开始思索:

大王一直想要吃掉的唐僧,竟然可能是个好人?我的世界,还可能活出不同的版本吗?它的“勇敢”,也迎来了最终的反转,这个结尾超级感动,不剧透更多了。

第3集《林林》,也让我感触颇多:

林林是一条可以化为人形的狼宝宝,她怀着天真接触人类社会,和普通孩子一样,想要和人类小伙伴玩在一起、交到朋友。

结果因为不小心暴露了自己狼的身份,被小伙伴的爸爸当成诱饵,当面目睹为了救她的妈妈被猎杀。林林悲愤之下,扑向人类一起冲下悬崖……

温情开头、残酷结尾,除了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也让我想到了许多无法弥合的冲突、隔阂,是如何从私欲、狭隘、暴戾开始的……多年以后,人狼隔河相望的这一幕,也尤其意味深长:

如果时光能重来一次,会有不同吗?

第4集《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看完却是怅然所失:

主人公一开始就回忆,“在我小学的最后一年”,13、4岁,那不就是一个童年与长大的分界线?

童年就是会特别相信村里大人的讲述,比如每天等着巴士的王孩儿,是小时候被山洞里的妖怪吓傻的,比如拜山里的神仙可以保佑人生出孩子、妖怪也是存在的……

长大了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儿,但就像庙被拆了、童年的伙伴离开了、农村在现代文明冲击下完全变了个样……这本身就是隐喻:

看似一切在发展、向前,但我们依然会感伤,因为被抛弃的传统,也是许多人再也回不去的童年、故乡和时光……

个人觉得,《中国奇谭》可能还有一个意义,就是我们可以如何重新看待“妖怪”?

前两天,我带着两个孩子在深圳看了一个展,叫《中日妖怪大展》,看完觉得,这个名字是不是起的有点偏颇?

因为中国“妖怪”代表,是“山海经”,可是白泽、乘黄、重名鸟、句芒……这明明都是神兽嘛,形象一点不吓人,孩子们超级喜欢,如数家珍:

倒是日本代表“浮世绘”嘛,真的是妖怪大全来着,如果不是我们一家人、只有我自己置身那个场域的话,还真的会有点怕……

直到看到最后,一块展板上写着“中日妖怪有什么不同?”我才了解:

1、当代的日本妖怪基本是中性的,不含贬义色彩,就像人类一样拥有喜怒哀乐的情绪,通过恶作剧或报恩回应人的行为;

中国传统的妖怪则多含贬义色彩,往往与恐惧和死亡联系在一起,尽管妖怪助人为乐的故事也有很多,但害人作乱的故事,在数量上远超前者。

2、在日本,妖怪与神明之间差别不大、二者可以互相转化,图像资料也十分丰富,保持了良好的历史传承;中国的妖怪与神明,在身份等级上存在着难以跨越的沟壑,妖怪图像留存较少,主要以文字记录居多……

哈,这些反而让我更“释然”了:其实什么样的观感、是否感到恐惧,都只是不同文化诠释下的结果罢了。

我们又哪里只是在现在、以纯粹的眼光去看《中国奇谭》呢?至少也背负了好几代

那只关注写实的不就好了吗?有时间刷题、看点写实纪录片不是更香?

我喜欢这个展览所说:

“妖怪是传统文化里承载着无限想象力的符号,它代表着人们潜在意识中的超自然力量,隐藏着深厚的文化意蕴与研究价值。”

——那就谢谢《中国奇谭》,呈现了这么多不同的、更有血有肉的“妖怪”。

我想,妖怪或许不在现实里,但会是一面镜子,照进每个人的内心里

——END——

作者:吉吉。微信公众号「慢成长」联合创始人,二宝妈,美国注册正面管教家长/学校讲师,前香港资深传媒人,现居深圳。追求细水长流,也爱勇猛精进,爱唱歌爱生活爱自我管理,愿与娃一起慢成长。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