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不应该“拼存款”?专家你搞错了,那只是个“预防性储蓄”

专家在视频中说

两则关于存款的话题引发舆论热议。一则是“中国居民存款破纪录”,根据中国央行最新披露的1月份金融数据显示,当月人民币存款增加6.87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6.2万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同比多增7900亿元。另一则是“专家称年轻人不应该拼存款”,具体的理由是,存款不是年轻人的强项,年轻人本来就不应该拼存款,应该拼希望。

就“中国居民存款破纪录”的事情来讲,经济学家给出了三点解释:其一、经济大环境不景气和散点疫情频发下居民消费不振,预防性储蓄高增;其二、地产风险扩散后居民购房意愿低迷,相关资金回流至银行表内;其三、2022年底银行理财的赎回潮导致大量低风险偏好的理财资金回归储蓄。

要知道,虽然经济学家给出了三点解释,但是其二和其三的逻辑跟其一的逻辑是一样的,都是基于预防性而言的,只不过其一强调的是消费层面的预防性,而其二、其三强调的是投资理财层面的预防性。换句话说,预防性是“中国居民存款破纪录”的主要原因。

至于“专家称年轻人不应该拼存款”,给出的理由理论上肯定是正确的,但是回到现实当中,只能算是“正确的废话”或“正确的导向”,因为对于绝大多数年轻人来讲,还远远谈不上“拼存款”,多数也只能算是“预防性储蓄”或是“生活性存款”。

弯弯和超超

就拿“211毕业5年存款5000”的两位女生“弯弯”和“超超”来说,如果就过去的眼光来看确实是失败的,用很多父辈的话讲就是“书白读了”。可问题是,“弯弯”和“超超”也很努力,只不过在经济大环境不景气下,她们好像也只能接受自己的失败和平庸。

之所以提调这个例子,并不是说把所有问题都归结于“经济大环境不景气”这个宏大叙事,而是想说,相当一部分年轻人应该跟“弯弯”和“超超”的情况差不多。如此之下,“专家称年轻人不应该拼存款”,显然有些“搞错了”的意味。

所以对于话题下的评论区,“建议专家不要建议”的言论自然又是主旋律。从某种意义上讲,当下的专家不讨人喜欢,并不在于逻辑层面、专业层面不够格,而在于很多时候不够实事求是,而不够实事求是的结果便是难以共情。

说到底,对于像“弯弯”和“超超”这样的年轻人来讲,本来就没什么存款,还突然被专家建议不应该“拼存款”,肯定是极其反感的。当然反感倒不是完全指向专家,更多是基于现实和希望的错位感。

不过在这个问题上,“弯弯”和“超超”在接受采访时是这样讲的:“弯弯”说,我不再追寻一条稳定的道路,我接纳我是一个很努力的普通人,我可能还会经历很多失败,但没有关系,如果能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那已经非常非常幸运了;“超超”说,希望多尝试多写,试着去找一些合适的文字类工作来谋生,业余时间也会坚持自由创作,一年后看能否达到一个理想状态,再做调整。

话题下的评论区

也就是说,像“弯弯”和“超超”这样的年轻人虽然没存款,但是并没有躺平。因此专家上来就称年轻人不应该拼存款,而是要拼希望,显然是触碰了年轻人逆鳞。因为对于绝大多数年轻人来讲,即便成天喊躺平、喊佛系,可实际上都怀揣着希望、咬着牙在拼生活。

另外关于“弯弯”和“超超”,母校的最新回应虽然也没什么实质性意义,但是强调“成功的定义”没有标准答案,强调“更快乐地去努力”,总还是能抚慰到当下的年轻人。因为“成为废物”之所以会被年轻人“追逐”,就在于“贵在真实”,而要想打开年轻人的心扉,最先应该做到的是讲事实,而非讲道理。

因为像专家所言的“在北上广难以立足,可以去新一线城市,比如成都、杭州等,很多年轻人都是在四五线城市甚至农村找到自己的出路”的道理,年轻人不是不知道,而是不想妥协,起码不想立马妥协。

与此同时,要承认年轻人回归理性和现实总是需要走一段弯路的。这个从“弯弯”和“超超”的经历就能看出来。当然就算不看“弯弯”和“超超”的经历,我们也很清楚经验和教训总是需要经历才能跟自身联系起来,否则经验和教训永远只是别人的。

就此再去审视“专家称年轻人不应该拼存款”的理论,就算专家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回到现实里,除了引发评论区新一轮“建议专家不要建议”的声讨和谩骂,好像再无什么实质性意义。毕竟经历过经济大环境不景气的年轻人,现在更需要理解和鼓励,而不是建议和鞭策。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