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独家〗亲历打造航天英雄杨利伟首征太空历史瞬间‖于本城

☆瞭望·独家☆

导语:2003年10月15日,我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我国自行设计研发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绕地球14圈后,成功着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一战告捷,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圆。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本文 作者曾担任航天员发射场活动协调小组组长,亲历了这段珍贵的历史。

本文作者于本城作报告

亲历打造航天英雄杨利伟首征太空历史瞬间

于本城

2003年10月15日是注定应被铭记的一天。

这一天,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升空,杨利伟成为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终于实现了。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举世瞩目!在此期间,我担任航天员发射场活动协调小组组长,与团队亲历和打造了这段历史的每一个精彩瞬间。

在“神 舟 五 号”发射之前,我国已成功发射了“神舟一号”“神舟二号”“神舟三 号”“神舟四号”等无人飞船,“神舟五号”就是在这几次飞行试验成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研制的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与以往“神舟”系列发射的时间不同,“神舟五号”选择在白天发射,主要是考虑到白天气温有利于发射人员工作,若有意外情况发生,也便于及时启动应急机制,保障航天员的安全。

发射场

发射场是任务期间首飞航天员梯队出征活动时间最长的地方,也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公开亮相的地方,因此指挥部高度重视。2003年9月10日,“神五”任务发射场区指挥部在航天基地的东风宾馆礼堂召开会议,成立了航天员发射场活动协调小组,具体负责航天员在发射场活动的组织协调和指挥,我被任命为组长,组员近20人。受领任务后, 我们迅速展开了工作。

出征仪式以航天任务和航天员为中心

“神舟五号”飞天意义非凡。航天员在发射场参与任务的一系列活动,总装首长不但要参与出席,就连活动策划的细节都要逐一过问。特别是15日凌晨,首飞航天员出征,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胡锦涛, 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吴官正,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黄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曹刚川, 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王刚等党、 国家和军队领导人将按计划亲临“问天阁”(中国航天员在发射基地的工作生活区)公寓会见厅,接见航天员梯队,为首飞航天员壮行。这是不容许出现半点儿差错的重大政治任务。当然,我们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发射场的各项活 动,包括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活动,都应以航天任务和航天员为中心,尤其在出征活动中要确保航天员顺利参加任务流程。

出征仪式第一个场景是国家领导人接见航天员,原定的胡锦涛总书记接见首飞航天员的时间是10月14日21 : 00时至22: 00时。后来,本着确保首飞航天员杨利伟按照任务准备的程序活动 (14日20: 00时开始休息,15日凌晨2: 00时起床做发射前准备工作),基于以航天任务和航 天员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中央办公厅先遣组确定国家领导人凌晨5: 20时到“问天阁”公寓接见航天员。确定了国家领导人在15日凌晨接见首飞航天员,但中办14日晚才确定参加人员和接见方式。我们连夜通知参加领导,调整会见厅布置,努力做好与上级指挥机关、航天科技集团、中科院等单位和发射场内部各系统的协调,直至15日凌晨1: 00时才完成所有准备工作, 每个环节都经得起推敲,确保了整个活动没出现纰漏。

按计划,首飞航天员梯队5: 23时进入接见厅,国家领导人5: 23时到达“问天阁”大门,5: 25时接见开始。但国家领导人车队提前5分钟抵达,现场调度视情况迅速下达航天员进入接见厅的口令,保证了接见活动顺利进行。15日凌晨5 : 20时,国家领导人从“圆梦园”广场进入“问天阁”公 寓内,“圆梦园”小区围墙外的军乐队、送行队 伍和记者只用了不到七分钟的时间就迅速而又肃静地进入“圆梦园”广场,按指定位置就位, 整个场面井然有序。

本文作者于本城(左)与航天员在一起

国内首举,史无前例

航天员遨游太空,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第一次梦想成真,航天员在发射场的活动也是国内首创之举,没有现成模式和经验可以借鉴,只能靠我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去策划。

“圆梦园”和“问天阁”两个名字是从十几个征集备用名中选出的,由时任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总装备部部长李继耐上将最终批准确定。很巧,这两个名字都是我起的。当时,我想:从屈原的“天问”到苏东坡的“把酒问青 天”,更多表现的是先人对太空奥妙的无奈和感叹。而今,我们已有能力进军太空,“问天”的真正意义是一种对宇宙奥秘的探索,一种对太空的利用、开发,是一种和平利用太空的行动。“圆梦园”则源自圆明园,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是国之耻,而今“圆梦园”则是国之傲。“圆 梦”的真正意义是对奋战在航天第一线的勇士们的赞美,亦是对他们的期望——今朝“神舟” 圆梦,他年“嫦娥”揽月。

我们结合发射场的实际,为航天员安排了升国旗、种纪念树等十几项活动。这些活动组织起来绝非易事,涉及任务流程、航天员行程、首长活动、新闻宣传、安全保卫等方方面面,包括发射中心内部也涉及十多个部门、数千名部队官兵和中小学生,还有近百名媒体记者,协调难度很大。

为此,我们多次召开协商会,除出征仪式、国家领导人见面、会见记者三项大型活动,还拟制了观摩火箭发射、观看总政歌舞团慰问演出、升国旗、种纪念树、到弱水河胡杨林亲近 地球母亲、与青年科技人员座谈等十多项活动方案。

我们还以航天员进驻发射场区的时间为序,拟制了每项活动的详细方案,细化到每一个时间点、每个人的具体行动具体位置和参加人员的讲话内容,乃至欢送队伍的穿着打扮、手持物品等。此外,我们还制作了出征仪式、 升国旗仪式等大型活动人员定位图和车辆停放疏导图,对一些活动进行了多次模拟演练。

杨利伟出征

10月12日,首飞航天员乘员组来到发射场后,航天员与记者见面大会和首飞航天员出征仪式召开, 这是“神舟五号”航天员第一次公开露面。为确保航天员的健康安全,杜绝其接触感染病菌,我们规定了一条铁的纪律:所有非航天员贴身工作人员不得与航天员接触。于是,在那天的航天员与记者见面会上,就是我们所看到——航天员坐在高度洁净的专用玻璃厅内,通过麦克风答记者问。在此之前,我们考虑到接见厅玻璃反光,影响视觉和拍摄效果,专门请了八一电影制片厂设计接见厅的灯光,在玻璃厅内外增设了五盏新闻灯,有效消除了反光,保证了最佳拍摄 效果。在航天员与记者见面会、国家领导人接见首飞航天员梯队时,为使整个场面简洁而又庄严神圣,我们只在专用玻璃厅内布置悬挂了 一面大型国旗。

谁将成为中国“太空第一人”?如今这已不算什么问题,但在当时却是一个谜,是在14日“神舟五号”升空前最后一次指挥部会议上,由指挥部成员共同决定的。

杨利伟被确定为首飞航天员后,发射中心的广大干部职工和航天科技集团、中科院等试验队的同志都希望能够第一时间近距离目睹他的风采。有人提出从“问天阁”前往发射区途中,杨利伟乘坐敞篷轿车向送行人群挥手致意。但考虑到出征当天早晨气温仅10℃,杨利伟身穿航天服也无法长时间站立,最后定为他乘坐大轿车,打开两侧车窗玻璃,向送行队伍挥手致意。

杨利伟出征

出征仪式的第二个场景,是航天员向工程总指挥请示出征。5时35分,“圆梦园”广场中心南侧两个高杆灯的灯光将凌晨的天空照得如同白昼。广场南侧有一片大草坪,那里种着杨 利伟两天前植下的纪念树。“问天阁”外墙高高悬挂着一幅标语,上书“向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学习致敬!”这是确定杨利伟为首飞航天员后,我们连夜制作的 。横幅被高高悬挂在显眼之处,那是我们第一次在媒体前向全国、全世界公布: 杨利伟是中国飞天第一人。

出征仪式上,杨利伟走出接见厅时,现场的少年儿童及身穿蒙古族、裕固族等当地少数民族服装的欢送人群手捧鲜花、舞动国旗向他致意,高喊他的名字和祝福话语。随后,杨利伟向工程总指挥李继耐请示出征:“总指挥同志!我奉命执行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航天员杨利伟!”

总指挥李继耐发令:“出发!”

这声音,回荡在大漠上空,表达了一个民族的千年期盼。

与此同时,“圆梦园”广场上送行的人群挥舞国旗和鲜花,高唱《歌唱祖国》,将“杨利伟为祖国出征、祖国为杨利伟壮行”的氛围推到了顶点。

出征仪式的第三个场景,是发射塔架下为航天员壮行。车队平稳快速地行进到发射塔架 下,杨利伟即将从塔架电梯升至“神舟五号”工作平台。李继耐等发射任务指挥部领导成员在电梯门外为他送行:“祝你成功! ”“等你归来! ”“明天见! ”杨利伟自信果敢地应答一句:“北京见!”转身缓步进入电梯。

其实,任务期间,航天员活动的总体方案和具体实施方案以及每个实施方案演练后的修改方案等共50个。中办先遣工作组到达后,我们详细汇报了国家领导人接见航天员的安排方案, 根据中办工作组意见, 做了“站立会见”等多个方面的修改补充。如,总指挥李继耐参加航天员请示出征演练活动时,我们设计的总指挥的答词是“可以出发! ”李继耐现场更改为 “出发!”更加果断坚定。

航天员发射场活动以首飞航天员出征仪式为代表,不仅内容多、参与面广,而且场地转换快,活动衔接紧凑。出征仪式在三个不同场地进行,动用车辆数十台,几千人参加欢送。 这对组织指挥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必须坚持集中统一的指挥。同时,出征仪式上的前两项活动要在20分钟时间内进行,国家和军队领导人以及来自不同单位的500多名送行人员,要按 照不同的时间节点完成集结和组织两次活动,一分钟的误差都可能造成人员和交通堵塞,组织难度很大。另外,出征仪式的三项活动一项接一项,时间卡得很紧,稍有不慎就可能出差错,甚至影响到发射程序。为此,我们设置了16个调度点,编制了调度指挥口令,严格按照口令指挥行动,确保了这次国内首举、史无前例的活动的成功。

杨利伟出征

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使命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壮举,包括航天员在发射场的活动,必须做到万无一失、滴水不漏。

因此,我 们对于本次任务标准要求很高,几近苛刻,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特别是航天员出征仪式,直接列入“–8小时发射程序”,必须在–3小时40分至–3小时之间的40分时间内,完成国家的领导人接见首飞航天员梯队、首飞航天员请示出征和从沿途到发射架下送行三项大型活动,时 间节点要准确到每一分钟,否则会影响整个发射程序。

整个任务期间,航天员两次进驻发射场。 第一次是9月18日,为期一周,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全体航天员到发射场参加或观摩“人——船——箭——地”联合检查,熟悉任务指挥协同程序和发射场环境。第二次是在10月12日,首飞航天员乘员组梯队杨利伟、翟志刚、聂海胜三人进驻发射场。

载人首飞是举世瞩目的壮举,为了这一天,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顽强攻关,最后累倒在实验室;多少人拼搏在台前,功勋在幕后,默默奉献。这一天,终于到来了。我们的英雄航天员的一举一动,举世瞩目,代表并展示着国家形象。因此,我们在策划组织实施航天员发射场活动时,坚持把国家形象摆在第一位。同时,在这次活动上,首飞航天员在出征仪式等场面是首次公开露面,受到全国乃至世界关注,仅发射 中心的记者和拍摄人员就达近百人, 出现“抢镜头”的情况不可避免。我们坚持营造良好的新闻场景,为记者提供最佳的工作条件,同时安排好记者的现场管理,确保现场有序,使所有记者都能拍摄下中国首飞航天员的经典历史镜头。在严密组织宣传报道方案中,我根据之前的工作经验,详细确定了记者人数、定位和管理人员,在出征场坪放置了记者站立的梯形拍摄架。从后来中央电视台的电视画面和多家媒体的图片报道来看,整个活动隆重有序,记者都完整且顺利地记录下了杨利伟各项活动的历史画面。

本文作者于本城(左)与航天英雄杨利伟(右)

回首那激动人心的时刻,我们协调小组从 9月10日至10月15日,按照“国家级活动、国家级标准”的要求,细心、精心、尽心地策划和组织实施了航天员在发射场的一系列活动,真正实现了“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不留下一点儿遗憾”的工作标准。

我国首次成功发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 距今已过去了20年,后来的日子里,我又亲历了“神舟六号”“神舟七号”等载人飞船的发射。 从“神六”到“神十五”,航天员出征仪式几乎没有改动,首飞航天员出征仪式已成定式。

时至今日,那个留在共和国史册上的经典瞬间,以及我和战友们日夜忙碌的身影,仍时时浮现在我的脑海。

(此文成稿于2003年10月27日。作者授权瞭望中国新媒体公开发表时有修改。照片由作者提供。)

于本城

【作者简介】于本城,1952年1月1日出生于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1968年3月高中肄业参军,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2003年8月授少将军衔。历任铁道兵四师十七团施工连战士、排长、指导员,团机关参谋、干事,参加京原、通坨、太岚三条新铁路建设和驻马店特大洪水京广线抢修任务。铁道兵学院历史教研室教授政治课。总政治部宣传部任干事、副局长,承担全军性重大宣传教育任务,参与驻港部队组建、国防大学组建,参加总政治部工作组赴老山前线自卫反击作战。国防科工委和总装备部任宣传部长,承担历次重大航天任务新闻宣传,参加总装备部组建。解放军酒泉航天基地任政治部主任、副政委兼纪委书记、政法委书记,承担载人航天等重大发射任务,负责部队教育管理、新闻宣传、安全警卫、中央首长接待和航天员活动协调。2010年退休后,曾担任聂荣臻研究会副会长,以黄埔后代将军身份参加两岸将军黄埔论坛活动并做过主题演讲。获得2004年感动福建十大人物之首,获中国载人航天突出贡献奖,以《光明日报》发表《关于中国航天文化的思考》获全军政治理论研究成果二等奖。

瞭望中国新媒体刊头题字 朱增泉将军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