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22首次空战记录是击落中国的流浪气球,美国为何不提前击落呢?

#头条创作挑战赛#美国军方星期六在卡罗莱纳州海岸击落了一个中国的“流浪气球”,高级国防官员表示,美国东部时间下午2点39分左右,一架F-22战斗机向气球发射了一枚导弹,在距离南卡罗来纳州默特尔海滩附近海岸约6海里的时候将其击落。美国军方一位高级官员表示,多架战斗机和一架加油机参与了这次任务,但只有一架来自弗吉尼亚州兰利空军基地的F-22战斗机使用一枚AIM-9X超音速热寻空对空导弹击落了这个气球。

碎片溅落在47英尺深的海水中,深度比官员们预计的要浅,范围覆盖了大约7英里,回收行动包括几艘船。官员们估计,回收工作将在短时间内完成,而不是几周。一艘打捞船正在驶往溅落海域的途中。要知道这是美国F22战斗机首次实战击落空中飞行物体,只不过这一个物体是来自于中国的一个民间气象气球。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星期六下午发表声明说,今天下午,在拜登总统的指示下,美国北方司令部的美国战斗机成功击落了中国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海岸上空飞行的“高空监视气球”。

显然美国不断污蔑,在美国上空出现的中国民间气球,是对美国进行高空侦查。美国甚至声称这个气球穿越了北美各地的敏感军事地点,疑似对美国进行高空侦查。其实很多朋友就会纳闷,对于防空如此严密的美国来说,为何没有提前发现并击落对美国可能造成威胁的气球呢?毕竟中国的这颗流浪气球雷达反射面积巨大,美国北美防空司令部很容易发现。按照流浪气球在大气环流当中漂浮的路线,本身就经过阿拉斯加的防空区域,按道理美国是应该发现,否则就意味着美国的防空系统是形同虚设。

面对这样的质疑,美国方面也给出了解释。美国国防和军事官员周六表示,气球于1月28日进入阿留申群岛以北的美国防空区,并在阿拉斯加上空移动,然后于周一进入加拿大西北地区的领空。周二,这个气球在爱达荷州北部上空穿越回美国领土。而到了星期四,人们在蒙大拿州上空发现了这个气球,于是美国媒体宣称这个气球是用来收集美国空军基地情报的,因为马尔姆斯特伦空军基地就在蒙大拿州,而且该基地有很多核导弹发射井。对此,美国官员指责中国的气球是在收集美国情报,但是却并没有对这种所谓的侦察威胁进行击落。

两名高级国防官员是这样表示,美国军方正在不断评估威胁,并得出结论,气球上的技术并没有给中国提供超出其从卫星上已经获得的重要情报,尽管美国采取了措施,以减少其在行进过程中可能收集到的信息。显然美国这就是在自我炒作,明知道是一个气象气球,根本就不会对美国军事基地造成什么威胁,可是却还要炒作中国是在入侵。美国媒体爆料,美国总统拜登下令击落这个气球,但他希望在周三早些时候就将气球击落。美国官员表示,拜登被告知,最好的行动时间是在气球飞临海面上空。

军方官员给出的认定,将其从6万英尺的高空击落到陆地上,将对地面上的人员构成不必要的风险。美国军方给出的理由似乎看似合理,但是美国早在1月28日就已经发现了这个流浪气球为何不在该气球未能进入美国领空之前将其击落,或者加拿大西海岸上将其击落呢?而美国非要选择在东海岸的6万英尺高空将其击落?其实6万英尺也就相当于15,000米左右,这个高度是美国空军可以达到的作战高度。也就是说对于F22这样的战机,其作战空域基本是在2万米以下的空域,这是全世界战机普遍的飞行上限。

而美国方面之所以不能使用F22提前击落中国的这个流浪气球,就是因为之前中国的流浪气球远在4~6万米的高空,这是美国战机和导弹都根本无法到达的界限。说白了,美国是望着中国的气球而无法对其采取行动,只因这个气球飞的实在是太高了。本身这个流浪气球就不受控制,是根据大气环流在随意漂浮,这是中国已经给出的答案。而这颗流浪气球在气流的作用下快接近美国领空之后,才快速下降到6万英尺的高度,这也给美国可以击落这颗流浪气球提供了条件。

不过问题就在于该气球已经下降到美国领土上空,而美国为了政治操作,为了对中国进行恶意宣传和抹黑,就故意让该气球穿越美国本土。因为只要气球还在飞,那么美国炒作的议题就绝对存在。美国明明可以在西部,人烟稀少的区域将这个无害的气球击落,可是美国并没有做出这样的选择,也足可以看出美国就是故意而为。而且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本身就是一个失控的气球并没有携带,对美国地面的侦察设备,也没有卫星传输的相关设备,美国完全没有必要击落中国的民用气球。

对此中国外交部对于美国这种恶行提出了严重抗议,中国外交部在北京时间星期天上午发表声明指出:“美方执意动用武力,明显反应过度,严重违反国际惯例。中方将坚决维护有关企业的正当权益,同时保留作出进一步必要反应的权利。”本来这个免用气球就属于民用性质,根本对美国本土没有多大威胁与影响,而且在其穿过美国本土之后,更对美国没有什么影响。可是美国执意出动F22击落了中国的民用气球,这本身就是赤裸裸的霸权行径,是严重违反国际惯例。中国保留追究美国的权利,和作出必要反应,这是维护中国国家权益的正当行为!(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