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说的疫情第二波感染高峰,还会不会来?

去年12月开始的第一波疫情,国人绝大多数都感染过了,按专家的说法,感染过的人,自身会有3到6个月的新冠免疫抗体。

因此他们推测,在抗体先后失效后,今年3月或者5、6月份,会有第二波的感染高峰。

作出预测的根据是抗体能经多久,抗体啥时候失效,疫情就啥时候反扑。

专家预测的另一个依据,是拿人流高峰说事,第一波过后啥时候人员流动多,就可能引发第二波疫情,具体说就是春节期间各地巨量的返乡人员,人来人往,非常可能在农村出现第二波高峰,但现在己即将过完春运,传说的结果并没有出现。

专家们的眼镜随随便便就跌碎了,真经不得事实和时间的考验啊!他们预测的疫情第二波感染,单单立足于抗体失效,还有其他重要的关联因素,难道不应该考虑到吗?

为什么最后总是被打脸,是因为作出预测的人,视野太狭窄,以偏概全,一厢情愿,结果可想而知。所以,如果仅仅以抗体推测,他们预测的3月至5月疫情第二波感染高峰,大概率也不会发生。

为什么?

专家说的,人感染过新冠后,身上会带有抗体,有效期3到6个月,按照这个时间推则,从3月开始到5、6月份,绝大多数国人抗体陆续要过期了,这段时间容易再次引发疫情第二波感染高峰,先来看看这么简单武断的推测,到底靠不靠谱?

人感染新冠后,是不是如专家所说,只千篇一律留下短期有效的免疫抗体这么简单呢?实际可能并非如此!

为什么在感染的时候,症状五花八门,不同的人,在症状有无、症状部位、轻重和持续时间上,都表现不一,这么大的差异,如果只拿抗体说事,是不能把病毒从感染到“消失”的过程和结果,说得清楚的。

十二月份的疫情,就像一阵风,刮过一遍过,病毒“消失”了,去了哪里呢?

是我们身体的免疫系统和药物,把病毒杀得片甲不留,把它们统统杀光了吗?

答案当然不是。

这其中还涉及之前曾引起巨大争议的与病毒共存的问题。现在来说与病毒共存,大概应该不会有人怀疑和反对了吧?

人类与病毒怎么共存,其一是病毒存在于人类身体之外的环境,其二就是存在于人体的内部。

存在于人体内的病毒怎么共存呢?新冠作为新型的病毒微生物种类,和之前所有造访过人类的其他病毒微生物一样,人体感染后都会有一个过程,在经历开始的抗拒、抵抗阶段后,会出现两种情形。

一种是被人体免疫系统灭杀,杀得丢盔弃甲,剩余的病毒碎片,成为天然的灭活疫苗,也就是医学专家口里说的抗体,抗体存在有长期和短期,存在期间对人体产生类同于氧气膜似的作用,有病毒再次造访时,访客如水过荷叶上,无法落地停留,渗透复制,人体轻松地把客人礼送出境,避免了微生物间的接触和可能引发的大撕杀。

这是一种遭遇战的情形。

另一种情形呢,现在看来,是被专家们忽略了,那就是病毒进入人体后,不仅只存在被灭杀这一种可能,还存在与人体各大系统的细胞和微生物,最后包容共存的另一条路。

不管是经历排斥、对抗、撕杀的过程,还是被直接接纳共存,结果是新客和原住民和谐了,共同包含在人体中,成为人体的一部分说,变成同呼吸共命运的生命共同体。

为什么人感染后,有人反应强烈,有人感觉轻微,有些人甚至是没有症状?

原因是各人体质各异,原生细胞和微生物群落性格差异大,毎人各不相同,在与新来的病毒访客的接触和交手中,越是排斥、抗拒和撕杀的,症状越重,发热和疼痛越明显。

而不怎么排斥、抗拒,没啥撕杀的,症状就轻点;那些从一开始就包容接纳,甚至主动让路腾地给新伙伴,如果新伙伴嫌弃领地水土不服的,原住民还能尽地主之谊,将新来者礼送身外。

静水无澜,相安无事,看似什么都没有发生。

为什么有人痛得很,有人轻得很,有人无感觉,就是这么一回事。

已知的科学研究证明,人的身体里,除了固有与自身DNA、RDNA匹配的细胞和微生物群,还寄宿有各种与自身DNA、RDNA不一样的微生物种类和群落,这些寄宿者有先来后到,作为2022年冬天的访客,新冠是后来者。

除了被赶尽杀绝的情形,那些在人体内与其它微生物族群共存的,会长期留宿下来。

被礼送出境的,则去寻找新的寄生地,不管经历什么,也不外乎是以上的两种情形。

为什么新冠核酸检测按核酸ct值大小判断阳性阴性,35以下为阳性,病毒浓度高,可导致传染;核酸ct值大于或等于35为阴性,浓度低,不传染。

阳性转阴性只是浓度减低,不再具有传染性,并不意谓着身体不携带病毒。

那些阴性的无病状者,新冠到访,有的离开,有的留下。留下不走的,是可以携带病毒的正常人。

现在很多人都在诧异,新冠感染高峰一个月后,病毒消失去哪儿了,答案就是这里。

一部分在人体中共存了,共存意谓着和谐,意谓着今后有同族登门,包容接纳便可。

另一部分在进入人体后,经历一番拼杀,最终甘拜下风,丢盔弃甲,留下残躯片体成为免疫抗体,抗体存续期间,不仅活病毒消失了,新的同类病毒也无法再到这里造次。

以上说的是与病毒共存和产生灭活抗体的道理,因为有了共存和抗体,使再次被同种病毒大规模感染的群体数量,会大大减少,可能的感染面被大面积地削弱,由此推论,之前专家口中说和很多国人担心的第二波感染高峰疫情,在失去土壤和基础后,发生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小。

最大的可能是,各地还会出现散发病例,但只在未受病毒造访的人和抗体失效的人群中感染。

因为可感人群体量变小了,可感者数量大幅度减少,加上存在先后感染的错时差别,不再进行核酸检测,无症状者不知觉,轻症和普通症状者大多数自助治疗,等等原因,今后因新冠到医院就诊者,和12月份的那时候比,会大量减少,有人担忧的有可能发生的医疗挤兑,更不可能发生。

重症也会减少,经过第一波的冲击后,不单易感人群基数变小,有基础病易致重症的人数也已经减少。

在重症治疗上,现在已有国产阿夫兹定和先诺欣等小分子治新冠药物,疗效与同类进口小分药一致,甚至还更好,目前在各地医院已经保供临床使用,相信过后不久,凭医生处方应该也能在药店买到,药物保障会越来越好。

治疗新冠的技术方案也日趋成熟,可导致重症风险的机率会更小,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这种情况下,还可能会发生像12月份那样的大规模感染吗?估计接近原来规模的一半都不可能。

兔年翻开了新的一页,三年的新冠肆虐,不会有卷土重来的可能。

就算有零散暴发,以目前的条件,完全可以做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对于病毒,借用伟人的话说:战略上要邈视它,战术上要重视它。

我们仍需对病毒葆有敬畏,但无谓的恐慌,绝无必要!

走出疫情,2023!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