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气球”事件中的那些有意思的事儿

流浪气球这个吧,是个很“嗝儿”的事儿。一只中国的气球漂洋过海,先后经过韩国、日本、美国阿拉斯加、加拿大,最终到了美国核武重地蒙大拿州,美国军方处理未果,引起了美国民众的强烈关注,最终在美稀宗拜登的要求下,美国军方派出美国最强的战机F22,发射了三枚响尾蛇导弹,最终将其击落,从而使得这件事终于告一段落。

我们先来看看这个事的时间线。

1月28日,该气球出现在阿拉斯加

1月30日,该气球出现在加拿大

2月1日,美国媒体报道,一个疑似中国高空气球出现在美国西北部的蒙大拿州比林斯市上空。

2月3日晚上9点半,中国外交部承认,气球是民用的中国无人飞艇,用于气象等科研。由于受西风带影响严重偏离预定航线,误入美国境内。

2月3日(华盛顿时间),美国务卿布林肯发布声明说这是“侵犯了(美国)主权”,推迟访华行程。

2月4日,美国国防部部长劳埃德·奥斯汀宣布美军战斗机在美东部沿海上空,将“流浪气球”击落。

2月5日,中国外交部发表声明,谴责美方击落民用无人飞艇的行为。

但是这个事里面有很多很有意思的点,我们来看一看。

一、关于这东西的称呼,美国叫“气球”,中国叫“无人飞艇”

很多细心的读者可能都发现了,关于这个设备,中美两国的叫法不一样,美国人一直称其为气球,而中国人则一直管它叫无人飞艇。这两个称呼之间的区别可是很有学问的。在国际法上,飞艇是一种航空器。民用飞艇,就是民用航空器,受到国际法的保护(国际民用航空公约),任何国家和组织无权擅自击落。而气球则无所谓,打就打了。所以中国一定要将这个气球定性为无人飞艇,这样如果美国击落的话,那在国际法上就理亏了。就好像苏联当年击落飞到苏联军事禁区的韩国客机一样,受到国际舆论的一致谴责。

而气球和飞艇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有推进和控制飞行状态的装置。这个还是很好解释的。唯一的问题可能在于,如果美国也认定是飞艇的话,那么美国可以说中国是主动控制无人飞艇到美国的。虽然中国可以说是失控了,但为啥失控又要打一番口水仗。不过美国人估计考虑再三,还是觉得击落中国的侦察气球,这个叫法最有利。

顺便说一句,有自主意识的大国对于文字上的东西是非常在意的。就比如“航天员”这个词,世界各国的叫法都不同,第一个进入天空的苏联叫cosmonaut,意为“在宇宙旅行的水手”,至今这个词也专指俄国航天员,而紧接着进入太空的美国,就没用这词,自己造了一个astronaut,字面意义是“星际航行者”,而中国则自己又造了一个词taikongnaut,一看就是拼音“太空”加上naut。

不仅这三大国,法国给自己航天员叫spationaut,印度叫vyomanaut,就连马来西亚都自己起了个名叫angkasawan,意为“太空人”。

二、布林肯声明自己因为“流浪气球”事件不来中国了,中方表示“没邀请过他”

布林肯自己发了个声明,表示因为“流浪气球”事件,他不来中国访问了。而他的表态让更多的美国人关注了这个事件,也让人以为这是对中国的一种强硬态度。但是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则表示:

事实上,中美双方都没有宣布过什么访问,美方发布有关消息是美方自己的事情,我们予以尊重。

嘿,这个脸给打的。

三、气球是真的是民用吗?

显然是民用的,因为中国的低轨卫星比这玩意靠谱多了,而且这东西被美国人打下来也是意料之中的事。不会把有价值的设备放在上面的。

但是,气象局在放这个气球的时候,在场人员是不是留着小平头那就不知道了。毕竟,南海很多渔民都喜欢留小平头。

四、美国会不会也给中国放气球呢?

事实上,美国气球早就来过。

1974年5月,一只美国侦察气球出现在中国新疆。正常来讲,这只气球是可以飞到40000米的高空的,但是由于美国人对中国空军的轻视,所以美国人把气球降到了一万到两万米的高度,从而获取更清晰的地面信息。正是这个决定,使得北京空军飞行员董培,在新疆、甘肃,以及之前苏联空军都拦截失败的情况下,冒着机毁人亡的风险,在河北境内,距离气球仅400米的位置三炮齐发,击落美国气球,并迅速躲开气球残骸,安全降落。

正是这一功绩,军区将他越级提拔为大队长,并且周总理也亲自向他发了请柬,参加了当年的国庆招待会。

五、美国为什么一定要把“流浪气球”打下来?

事实上,美国军方一开始是并不想把它打下来的。一是军方觉得这个东西没什么威胁,是个赔本买卖。二是如果真的为了打这个气球摔了架F22,那事情可就大了。毕竟美国一共就装备了187架F22,而自从装备以来已经摔了五架了。再为这个事摔一架,那可不得了。

那用其它飞机行不行呢?毕竟这是个政治任务,如果摔了一架再派F22,那岂不是热闹了。所以在稀宗拜登坚持命令将其击落的情况下,务求一次成功。

不过也正是F22的如此功绩,使其以气球杀手的英名著称于世。

小小的一只气球,折射出当年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而未来的几年,世界局势只会越来越精彩。我们将拭目以待。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