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么过春节的——古代诗文中的春节习俗有哪些?(二)

5、放爆竹

据南朝梁人宗稟记录中国古代楚地(江汉地区)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笔记体文集《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这段记载说明放爆竹在古代是为了辟邪驱兽。宋代诗人范成大在《爆竹行》中则详细描述了苏杭的一户人家在春节放爆竹的全过程,表达了诗人新年愉悦欢畅的心情,寄托了诗人对居家平安的美好愿望:“岁朝爆竹传自昔,吴侬政用前五日,食残豆粥扫罢尘,截筒五尺煨以薪。节间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将仍疾走。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吼。”生动形象的描绘了儿童放爆竹的情形,和我们今天放鞭炮极其相似。

6、除夕守岁

除夕守岁是春节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为"守岁"。”除夕守岁习俗由来已久,代代相传。古代描写守岁的诗歌尤其多,诗名为《除夜》《守岁》的古诗俯拾皆是、不胜枚举。白居易曾写过多首描写除夕年俗、寄托思乡思亲、感慨时光流逝的除夜诗,比如:"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十人"。唐代诗人孟浩然在《岁除夜会乐城张少府宅》中写道,年三十这天要"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可见守岁在唐代已经成为春节期间的固定习俗了。

7、贴春联

春联由桃符演变而来。《后汉书.礼仪志》曰:"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周代时,人们把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称为桃符,用来驱鬼辟邪。在桃符上写联语是从五代时的后蜀君主孟昶开始的。孟喜好文学,每年都命人在桃符上题诗,成为后来春联之滥觞。明代开始将桃符改称"春联"。宋代赵师侠的《鹧鸽天.丁已除夕》词写道:"爆竹声中岁又除,顿回和气满寰区。春风解绿江南树,不与人间染白须。残蜡烛,旧桃符,宁辞末后饮屠苏。归欤幸有园林胜,次第花开可自娱。”而陆游的诗"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则细致描写了除夕夜窗外突降的瑞雪兆示来年的丰收,诗人喜出望外的心情跃然纸上。由此可见,贴春联已成为除夕夜的固定习俗。

8、拜年

拜年也是流传已久的传统新年习俗,宋人在岁首已互相贺年,上层士大夫交游很广,疲于奔波,便以投名帖的形式代替。到明清时,投谒拜年成为风气,这种相互问候方式既礼貌又雅致,明代文学家文征明的《拜年》一诗就记述了古人的这一拜年风俗:“不求见面惟通竭,名纸朝来满敞庐。我亦随人授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拜年从家中开始,初一早起,穿戴整齐,家中晚辈依次向长辈拜年。之后,一家之主带领晚辈向邻里亲友拜年,人们在路上相遇也会互相恭贺新年。

9、七元节

新年的第七日为人日,人日又称人胜节、人庆节、七元节。此节今天虽已消亡,但在古代却是一个大节。人日最早的记载是西汉东方朔的《占书》:“岁后八日:一日鸡,二日犬,三日豕,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八日谷。”人们在这日占卜,认为从旦到暮,若天清气朗,则人民安乐,君臣和谐。"正月初七,厥日惟人",古人单独庆祝这个节日,表现了对"人"的重视,把人置于禽畜之后,也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梁朝宗禀的《荆楚岁时记》里也有载录:“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登高赋诗。”这时的人日不单是占卜之日,已经具备了许多固定的习俗,可以看做是成熟的节日。

10、元宵灯会

元宵节又称上元、元夕、元夜,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整个春节期间最为欢快的节日。说起正月十五元宵节,我们必会想到闹花灯。元宵放灯的习俗兴于唐而盛于宋。唐代放灯时间为三天(从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赵宋立国后,宋太祖于乾德五年正月下诏,将元宵放灯时间延长至正月十八,共有五天。南宋淳佑年间,又增为六夜,从正月十三日就开始放灯。关于元宵节的起源,一说汉文帝为纪念平息"诸吕之乱"而设,一说源于汉武帝时祭祀太一神的燃灯节。不论哪一种,都说明汉代形成了元宵节的基本风俗。元宵节又被称为灯节,各式各样的花灯把夜晚装饰得分外美丽,赏灯的习俗流传至今。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记载汴京灯会灯品达数千种,有琉璃灯、珠子灯、无骨灯、羊皮灯等,构思制作之精巧令人叹为观止,真正"今宵闲杀团团月,多少游人只看灯"。南宋时,花灯上还会写诗词隐语,以此来戏弄游人,后来演变为灯谜,更为元宵节添了不少乐趣。元宵夜不仅有美丽的花灯,还有各种表演,根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嗜杂十余里”。现在的元宵夜的舞龙舞狮、采莲船、踩高跷就是前人歌舞百戏发展而来的。

综上所述,古人过春节,习俗多样,仪式感强,充满神圣之感和敬畏之感,这与习俗的民族性、地域性、阶层性、多样性等特点相关。说明了春节习俗文化影响力之深远。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