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启盛,一个学霸的毒与狠!太可怕了!

原创 邢初 南风窗

作者 | 邢初

《狂飙》的后劲儿,是从高启盛这个角色开始的。

当高启盛手工自制的第一把手枪被高启强发现后,哥哥掐着弟弟的脸,愤怒而不解地问:“你是不是读书读傻了?你从小上学就全年级第一名,你怎么把心思放在做这种事情上?”

为了弟妹任劳任怨的鱼贩高启强,前期反复对弟弟强调一句话:你和我不一样,你是大学生,你有美好的前程。

这背后都包含一个期待:读书,能改变命运,不该走歪路。

相比起没有上过学的“粗人”高启强,从小年级第一的学霸高启盛,自然被寄予更高的期望。应试体制内的“学霸”,大多学习能力强,好胜心也强,对自己的人生目标有着较高的期待。

高启盛

一个自我期许的好人、被寄予厚望的“好”人,是如何变坏的?这是文艺作品里的重要议题。

导演徐纪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高启盛这号角色是贴合演员本人的气质写出来的,“平时蛮乖的,但我觉得他内心压抑的情感和能量特别大”。然后就有了一个偏执、阴鸷的高启盛。

一个把坏心眼写在脸上的人不可怕,一个从来老实善良的人忽然爆发才可怕。一个地痞流氓不稀奇,一个饱读诗书的衣冠禽兽更令人胆寒。围观新闻,相比起因为利益的底层互害,手刃生母的北大学霸吴谢宇,就会更让人好奇和胆寒。

一个传统意义上在“正道”成长起来的人,为何越走越偏,万劫不复?

为什么“越努力越错”

学霸高启盛第一次杀人,是在KTV门口的草坪上用板砖拍死了同学。

几分钟前,同学在包间里,当着别人的面,用调侃的方式要求高启盛口头做题,出一个答一个,问答渐渐显得像逼迫和调戏,嘲讽气氛十足。

高启盛被同学嘲讽,点燃了报复心

自尊心的屈辱感,直接点燃了一个“好学生”的爆发,这一幕也为这号人物奠定了一个内在心理基础:同学的嘲讽让他相信,学习这条路没用。自己不可能通过会做题就出人头地,相反,在一个不以考试论输赢的社会里,“会学习”,不过是受人凌辱的另一个标签而已。

这场同学关系,本质上是一个小型的阶层社会。强者生存的丛林逻辑,腐蚀着身处其中的人。

高启盛的第二次杀人,还是因为自尊心的受辱。他在饭桌上被莽村村支书的儿子指着鼻子骂道:“读几本书了不起啊?你就是个臭卖鱼的!”

这依然是同一套心理逻辑,背后仍是对知识的瞧不起、不信任。

“学霸”的自尊心再次爆炸了,后来,高启盛就用一条冻僵的鱼敲死了对方。

高启盛因李宏伟曾经对高启强的言语侮辱,用冷冻的鱼将其打死

高启盛心里的自尊心多半来源于哥哥高启强。从小父母双亡,家境贫寒,为了抚养弟妹,身为长兄的高启强多年辛劳把弟妹拉扯大。而弟弟高启盛眼里看到的,不仅是大哥的“负重”,还有大哥的“忍辱”。低三下四摆摊卖鱼,看人脸色,他们这种家庭,毋需考虑是否要为五斗米折腰,而是要忧虑明天有没有五斗米让自己折腰。

出于对家人的感情,高启盛努力学习的一大动力,就是让全家人有朝一日可以过上不必屈尊的体面生活。

但社会的现状,来自“同学”的欺辱,让他轻而易举地下了判断:读书是不可能改变命运的。

在高启盛的身上,对“学习”这件事的功利性寄望越高,失望也许就越大。用安欣的话来说,高启盛这种人“心太重”,他对于学习的寄望,从一开始就远远超出求知本身。他从小努力读书的动力,除了天生的好头脑,更是对出人头地、突破阶层的强烈欲望。

高启盛有极强的自尊心和功利心

因此,他才会对着哥哥歇斯底里反问:“为什么我从小到大做什么都是错的?为什么我越努力,越错?”

因为外部世界的“正道”很难直接带给他读书的正向反馈,反而是“歪门邪道”,让他有了“用武之地”,让他至少可以看上去更像这个丛林社会的“强者”。

在狠下杀手的那一瞬间,他脑袋里的道德统统变成废墟,只剩下强与弱,胜与败。

高启盛将为自制枪买的零件夹在一本《帕斯卡尔思想录》里。帕斯卡尔,就是将人视为“会思考的芦苇”的那位著名思想家。而镜头特写的那页里有这样一段话:

“因为习俗束缚了天性,可是也有时候是天性占了上风,并且不顾一切好的或坏的习俗而保存下了人的本能。”

最后还有一句话:“野蛮人就根本不需要神明”。

这句话恰好映照着这个时候高启盛的心态:不相信命运,更不相信约定俗成的规矩,他内心深处潜藏着对权、钱与“胜”的贪慕,这份建立在丛林法则之上的贪慕,代替了读书人的信仰,指引他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也可以说,从一开始就不存在所谓的信仰。这样一个“学霸”,他可以用知识武装大脑之前,但精神是散的,像一盘沙,可能流向任何一条歧路。​

“读傻”是何意

电视剧《大染坊》里的卢老爷子说:“世上有三种人不能读书,一种是钻进书里出不来的人;第二种是读了书干坏事的人,因为文化人干坏事比没文化的人更毒;第三种是天分过高的人,因为天分高,读书不但帮不了他的忙,反而会误了他的事。”

除了第三种极少数的天才离普通人较远,前两种都很好理解:“书呆子”是真实存在的,过度盲信理论知识,迷信书中物,容易变成纸上谈兵的空想家,更容易丧失基本的独立思考能力。这是正儿八经的“读书读傻了”。

第二种“读了书干坏事”,则可以逆着来理解:也许不是读书为了干坏事,而是在学会做事之前,先学会了一肚子前人的知识结晶。

高启强的堕落,不是从具体哪一个环节开始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过程当中,知识是武器,武装了他。

高启强熟读《孙子兵法》,用知识武装自己

他喜读的《孙子兵法》,书中谋略与高启强的人生道路形成了互文,从底层鱼贩到黑老大,一本书常看常新,道理为了成为更“坏”的人服务。

学习能力强的人,即便没有机会接受系统教育,一旦选择了一条路,知识同样可以为自己所用。只要专注力与自制力足够高,下定决心去做一件事大概率都会有所“成就”。

如果你留心,不难发现,从小到大,那些学习好、读书厉害的学生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由好奇心与求知欲驱动学习自主性,享受获取知识本身的过程与魅力。

这类人是极幸运的。他们大多数生长于没有物质忧虑、充满爱的家庭,自尊心与价值观发育健全,拥有充分的精神空间去由头脑里的求知欲生长发散。

另一类则是对自己要求高、好胜心与目标性强的人。他们往往拥有充足的专注能力与自律能力,懂得设定明确目的,深谙“先苦后甜”和“延迟满足”的心理机制。

这后一类人,现在被更多地称为“做题家”。“考第一”的胜负欲是出人头地的动力,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中,很多人不得不卷入一个不断旋动、停不下来的巨轮里。

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在代表作《在轮下》里将学校教育比喻为飞速旋转的轮子,我们铆足劲往前冲,拼尽全力攀附其上,生怕掉落下去,“不掉下轮子”成为唯一目标。即便,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轮下”有什么。

尤其是对于底层出身、自尊心常年受抑的孩子而言,这种上进,往往不是让自己变得更好的积极动能,而更多包含了逃离“失败者”行列的恐慌。

当一个人欣赏不到知识本身的魅力,而是纯粹被竞争推着前进,久而久之便陷入不同程度的自我异化,“立志”过了头,踌躇满志,自尊变成自负。

高启盛在不断受挫和自我励志的过程中,自卑演变成了自负

如果知识得不到根本上的尊重,冒进者制定的弱肉强食法则,也极可能在任何一个环节趁虚而入。谁又能保证,如果高启盛没有走黑道,又或者是进入体制内,他会不会成为又一个“赵立冬”呢?

野蛮人的神明

《红楼梦》里的贾雨村,也算是个“读书人变坏”的典例。

贾雨村一出场就自嘲“穷酸书生”,怀才不遇,卖诗文为生。后来在甄士隐的帮助下参加科考,一试即中,足见其读书的天赋和才华。

这样一个天生的读书人,登科及第没几年就坐到了知府位置,但又因不会处理上下级关系,贾雨村被算计革职。离开官场后,在旧友的推荐下,贾雨村到林府给林黛玉做老师,后又借助林家与贾家的关系,被朝廷重新启用。

恢复官职后的贾雨村不再如以往了。他加入了以贾家兄弟为轴心的利益集团,慢慢变成一个为了升官不择手段的“葫芦官”,原本可以救下恩人甄士隐的女儿英莲,他却为了讨好贾家亲戚薛蟠而弄虚作假;后来等到贾家在朝中失势,贾雨村又落井下石,成为一个两面三刀的马前卒。

贾雨村利欲熏心,最终走上“黑化”道路

对于这样一个奸人的后果,书中也有过预言:“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

这些“黑化”的人物,总是因其境遇而生的,如果高启强兄弟没有被欺负,他们是否就能努力上进,安稳一生?

道德与良知既不在专业书籍里,也不在优秀的考卷上。古代官员选拔在某些时期尤为重视“道德”,也没见“举贤良”举出的,都是有良知的人。

回到高家兄弟。在全剧开头,高启盛是个心思敏锐、头脑发达的高材生,读的书比忙着卖鱼的哥哥高启强多太多,并很多次通过自己的头脑帮哥哥化险为夷。

高启盛和高启强

但六年后,随着高启盛堕入纸醉金迷与歪门邪道,他渐渐放弃了学习,头脑与智识变得越来越钝化。他不再具有六年前那般敏锐的商业嗅觉,砸了巨额货物在手中后,开始走上贩毒这条不归路。

与此同时,没文化的粗人高启强却抽空学起了英语、商务,拒绝了酒局,独自在书房里看书,当高启盛摇晃着威士忌来找哥哥的时候,倒是哥哥劝他多学习。虽然,那本书是安欣最初希望让他用来提升自我用的《孙子兵法》。

而早就丧失了理想的高启盛,全剧开始读《帕斯卡尔思想录》的高启盛,到死前逃亡的小船里,完全褪掉了“知识分子”的皮囊,毕恭毕敬地跪在神像前,恳请神明指示。

可惜,神明与信仰,早已抛弃了他。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