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为什么焚书坑儒,这才是本质原因

秦始皇为什么焚书坑儒,这才是本质原因,我认为是实现大一统的战略方针。

焚书与坑儒要分开来看

焚书与坑儒其实是两件事,其本质也完全不同。

焚书,具有一定的计划性,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奉行法家的治国理念,于是李斯就向始皇帝上书,希望焚烧除法家之外的书籍,以方便思想管控。于是,秦始皇下令焚烧了除秦国之外的各国史书,除法家之外其余各家的典籍,只保留了农业、医药、占卜等书。

正因为秦始皇的一把火,令后来的汉朝出现了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之争。古文经指的就是当年未被秦火焚烧,而被人藏于墙洞之中的经书,以此发展出来的学问;今文经指的就是经名家大儒根据记忆写成的经书。因为二者来源不同,自然会有分歧与辩论,此为后话。

坑儒,则是非计划的,乃一时意气所致。坑儒之说,其实存在一些争议,我比较倾向于坑杀的多为方士的说法。众所周知,秦始皇一生都在追求长生不老之术,因此很多方士以此向其进献丹药,获得荣华富贵。但方士多是欺世盗名之辈,很容易被揭穿。方士事败之后,彻底激怒了秦始皇,因此才下令大肆搜捕方士。奉旨办事的官员,为避免有失,来了个捉拿方士扩大化,顺带着将一些写诗文讽刺秦朝的儒生也卷了进去,将其坑杀。儒生虽然犯错,但确实是吃了瓜落,也让人们误会了秦始皇数千年。

简单解释了焚书与坑儒,下面来聊聊秦始皇此举的目的。

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

老祖宗留下的智慧,最为宝贵的就是这八个字,没有之一。我们因为经常回顾历史,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因此才有了后面的进步。

秦始皇作为开创者,自然明白眼前局面来之不易,更加明白西周的分封制是危害国家的根源,它会导致分裂,威胁君权。

因此,秦始皇摒弃了之前的全部弊端,以法为维,从上到下形成高度统一。

然而,凡事不能过度,过分追求一件东西,就会失去另一件东西。秦朝建立之后,统一文字、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兵器管控、重要物资管控、乃至思想管控。

思想是无形之物,也是最为可怕的,深深为君王所忌惮的。在周朝的时候,规定只有贵族才有机会读书,而平民、奴隶是没有机会读书的,因为君王希望百姓愚钝,没有思想,这样才方便管理,这就是所谓的“愚民政策”。

正因为思想有别于以上任何一件事,所以对待它的方法也应有所不同。人的思想千变万化,非法家的法条可以管控,这正是法家的弊端所在,这也是后来汉朝奉行“儒表法里”的根本原因。

秦始皇似乎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即便意识到了,也决不能轻易更改,因为一旦使用别家学说治国,乃是动摇国本之举,至少在他在位的时候,不能更改。基于此,秦始皇只得动用野蛮的方式进行管控,妄图以毁灭书籍之法控制人心,逼迫所有人只能修习法家,学习秦法,这也就是韩非提出的“以吏为师”,以此让民众思想单纯,绝对服从。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强力地思想管控,让百姓走向了反抗道路,激发了他们潜在的反抗意识。后来陈胜起义,能够云集而影从,也正因受到了此事的潜在影响,从而间接导致了秦朝二世而亡的悲剧发生。

总结

历史的总趋势始终是向前的。从奴隶制社会走向封建君主专制社会,从平民与贵族的关系变为农民与地主的关系,这些并非一个君王可以缔造,也并非一个圣人可以扭转,而是民众的自发选择,是大势所趋。

同样的,随着人口、土地的不断增多,其管理方式也会随之改变。正如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阡陌代替了井田,实际地租代替了劳役地租,为的只是更好地管理民众。君主统御万民,但管理的方式却由万民潜在决定。

春秋、战国动荡了数百年,民心思治,他们从心底渴望一个诸侯可以结束这一切,秦国做到了,秦始皇做到了,他建立了一个全新的王朝,建立了一个有别于先前任何国家的大一统王权,将分裂的苗头扼杀摇篮里,这正是万民所期盼的,这是他不容抹杀的历史功绩。

只可惜,秦始皇的方法过于激进了,法家的严刑峻法缺少应有的弹性,使很多事情没有了转圜的余地,使人民时时处在高度紧张、过分压抑的环境之下,身心备受摧残。长期处于这种灰色氛围之中,焚书坑儒、二世误国、赵高弄权等事情的相继爆出,必将引发海啸式的反抗。

总之,焚书坑儒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场浩劫,也是大一统思想的一个缩影,值得我们后人研习探讨。

因为秦始皇是推崇的法家思想,法家很注重功利性的,不光要听你说的事,还要看你说的这个事,办的效益如何。说的很好,最后事没有产生效益(效率与效益),不管你是采用何种手段取得的,只要结果很好,你就是功臣,没有好结果,那你就是罪人。而儒家思想就是违背这条基本原则的,儒家注重人的德行的,对结果考量没重视,功利性不强。

回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中,秦国只有推行法家思想,才能富国强兵,这是从经济、军事、政治三方面权衡利弊,都是最有利的。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