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处死了哪些开国功臣 为什么刘邦会有如此做法

刘邦处死了哪些开国功臣?刘邦是杀了一些功臣,如韩信,英布等,但是也有很多人是没有被杀的,如萧何,张良等人,为什么刘邦会有如此做法?或者说是偏见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那些被杀的,骨子里还残留着想要分封天下,做一方诸侯王的思想,说大了就是他们影响了大汉一统天下的格局,所以对刘邦而言该杀。

古语:“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大汉的统一是建立在秦朝统一的基础上,始皇帝花费数十年将分裂数百年的华夏实现大一统,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壮举,一统天下的思想在某些人的心里是生根发芽;

刘邦就是这样的人,在他实现这一理想的时候,一路上有很多助手,这些人在拼搏的时候,基本上是齐心协力,但是等到建立王朝时候,思想就不一样了。

这些人(功臣)里头,有的人很聪明如张良,萧何等,有的人头脑简单,不懂政治,如韩信,英布等,所以刘邦杀的就是这些不懂政治的傻子,用他们的鲜血来警示那些识相的人。

在刘邦众多的开国功臣中,韩信善战,萧何善筹(筹措军需),张良善谋。韩信南征北战,给刘邦打下了大片国土;萧何在后方积极筹措,给前线源源不断接济军需;张良则运筹帷幄之中,让刘邦能最终决胜千里之外。那么,刘邦在先后杀掉韩信、彭越、英布之后,为什么没有杀掉张良以绝后患呢?其原因:一是张良善忍;二是张良对刘邦忠心;三是张良懂得功成身退。

张良不但善谋,而且善忍。老子说过:“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一个人如果功高自傲,往往会带来厄运,一个人特别能忍,往往一世平安。张良有多么能忍呢?说个他年轻时的故事。张良当年在下邳(今江苏睢宁)的时候,一次在一座桥上看风景,一位白发老头,慢悠悠地上得桥来,在张良身边,恰巧掉了一只鞋,老头让张良帮他把鞋子捡来。

张良非常不情愿,但他忍了,捡起鞋递给老头。谁知,张良帮老头捡了鞋后,老头又得寸进尺,要张良帮他穿上,张良本来很气愤,但他又忍了,单膝跪地,帮老翁把鞋子穿上。后来,老头给他拂晓时见面,张良如约而至,老头却次次说他晚了,让他下次再去,如此者三,张良都忍了。因为他的忍,张良最后得到了《太公兵书》。正因为有了这个物质,而且还从中受益,所以后来张良凡事谨慎谦让,从不与人争斗,忍成了他最突出的性格。

刘邦身边最忠心的人,一者萧何,二者樊哙,三者张良。此三者,无论情况有多复杂,无论情势有多危险,无论刘邦沦落到何种悲惨境地,他们都始终如一,紧紧相随,对刘邦从无二心。鸿门宴之前,刘邦与项羽为关中王而暗暗较劲,刘邦驻军灞上,项羽驻军鸿门,项羽因刘邦拒他于关外而暴跳如雷,第二天就要发兵攻打刘邦。

当时刘邦兵力不到十万,项羽所率诸侯军近四十万,项羽只要长戟一举,刘邦即刻就会死翘翘。这时却横里杀出个项伯,张良对项伯有救命之恩,为了报恩,项伯连夜给张良送信,让他赶快逃跑,以免连累被杀。而张良丝毫也没有考虑自己的安危,而是拉着项伯为刘邦出主意、想办法,最后使刘邦转危为安,平安度过难关。可见张良对刘邦的忠心。

第三个方面,就是张良有谦让之风,懂进退之理。刘邦夺取天下,当上皇帝后,为了分封功臣,大家争执吵闹了许久,只有张良与世无争。对于张良,刘邦视为左右手,曾说:“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然厚爱三分。刘邦曾单独召见了张良,要封他个万户侯,让他自己选择齐地三万户。

然而,张良不但不争,对于这种特殊关爱竟然还推辞不受,说自己功劳不大,封三万户不敢当,封个留侯就可以了。可见,张良不贪恋权位,不在乎利禄。正因为他知道“功遂身退的”天道,所以刘邦对他非常放心,最后才得以善终。

刘邦没有任何理由要杀张良。更何况,他没杀的功臣是大多数。

无论是曹参、灌婴、周勃、陈平、王陵、郦商、任敖……刘邦都没有要杀的意思。

这些功臣和韩信、彭越这些异姓诸侯王有很大的区别。

刘邦第一次东出,在彭城被项羽杀得屁滚尿流,当时就和张良商量了捐出关东之地给韩信、彭越和英布的计策。什么叫“捐地”?意思就是关东之地我不要了,给你们,我和你们平分天下。

所以尽管在项羽死后,韩信等诸侯王对刘邦称臣,但实际上仍然和分割天下差不多,诸侯王在自己国内有足够的自治权,有军队、有税赋。整个关东大部分都不能算是刘邦所有。

刘邦当然要趁活着的时候对这些异姓诸侯下手,等他一死,这些人没有一个会把继位的刘盈放在眼里。

而其他功臣一无自治的领土,二无足够兵权,三近在咫尺,四还要依赖他们治国和讨伐不臣,刘邦暂时没有任何理由去清除这些功臣。忌讳这些功臣是后来吕后的事。

而张良在不用杀的那些功臣里又不一样,首先是谋士身份,其次刘邦对张良的感情是最为特殊的,言必称子房。每每在重要关头,都是张良出来为他拿主意。而对于张良的建议,刘邦也一向言听计从,没有一次有异议的。

两人之间关系之密切,从赏赐食邑一事最容易看出,萧何和曹参都是从沛县一路跟着刘邦出生入死的,功劳也是最大,但在首次封赏时,两人都不过是万户食邑。只有张良,刘邦一开口就承诺要给他三万户。很多人以为这是刘邦在试探张良。其实若是熟读这一段历史以及对秦汉的制度略了解,就会知道,刘邦根本不需要试探,用这个方法也称不上试探,因为食邑不同于领地。只不过张良仍然拒绝了,只要了一万户。他的拒绝当然是一贯的性格,他不愿意在群臣里显得特殊。难保其他人不会因妒忌而致祸。

不仅拒绝了三万户,他还在刘邦剿灭项羽后就借口体弱多病而几乎不问政事。只在太子一事上为吕后出过主意。按理说参与太子之争是人臣大忌,后世有许多因此被诛的案例。但这次张良仍然安然无恙,反而是刘邦放弃了原来的想法,再一次和张良保持了一致。

这一对君臣的关系,堪称是千古典范。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