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明军死了多少人 军一乱可真比猪好抓

土木堡之变明军死了多少人?当时的又战斗力的部队也就是明朝中央军是20万,瓦剌是5-6万,之所以有50万的数据一个是当时明朝号称以及算上辎重部队,粮草,后勤等等,下面就问题论问题,题主问是如何消灭明朝这些部队的,首先土木堡之变作战双方,蒙古瓦剌,明朝精锐之师,瓦剌进犯明英宗朱祁镇亲征,明朝祖训就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当时明英宗宠信王振,这个王振且不说他的个人行为,单就军事指挥这一块那就是外行,而且他不懂这一块他目的就是膨胀想炫耀一点带兵的基本常识都没有,为了锦衣回乡,带着大军先在自己老家溜达了一圈,50万的辎重以及作战部队啊,不是小数目,这是可以想象的多么大的一个队伍,王振用当今白话说就是瞎指挥,乱跑,整的士兵人困马乏,听到前锋部队已经溃败这小子慌了,乱了阵脚,古代没有大炮机枪核武器,50万头猪抓也得抓一阵,所以即使前面3万骑兵部队溃败了也没事咱撤回去也行啊,有条不紊撤没啥事,说实话这么大个队伍撤退不好撤,这小子鬼使神差还想回老家嘚瑟一下,回就回吧还怕把家里庄稼踩坏了,好吧这顿折腾,细节大家也能想象,人困马乏饥渴难耐阵型自然乱阵脚,说实话古代大兵团作战,最重要的就是前锋部队走在前头真正摆开了打的历史上都是有数的,不是说你带个50万部队你就是去打仗去了,那居庸关那地方蒙古骑兵能傻了吧急跟你摆开打,土木堡地势高,无泉缺水,土木堡之南十五里处有河,被瓦剌军占据,将士饥渴难耐,挖井二丈仍无水。[5]隔日瓦剌军队包围土木堡。也先遣使诈和,并主动撤离,以麻痹明军。明英宗不疑有诈,遣曹鼐起草诏书。王振下令移营就水,当明军大军移动时,饥渴难忍的军士一哄而起,奔向河边,人马失序,瓦剌军趁机发动攻势。就这一下可好明军这20万主力真就成了待抓的猪了,这军一乱可真比猪好抓,都不够互相踩踏的呢,要不说兵败如山倒吗?后来俘虏了明英宗,瓦剌也先还给朱祁镇行君臣礼呢,后来想必大家通过各种小说野史正史的都知道了,于谦守北京,英宗靠人格魅力各种逆天操作,王振让,明英宗的护卫将军樊忠万分愤怒,抡起铁锤对准王振的脑袋,狠狠地砸了下去。其实人瓦剌游牧民族强盗作风就是水草不济,那时北半球经常进入苦寒要不游牧民族怎么能老侵扰长城呢,瓦剌就想要点东西其实他们也知道汉人的地盘他老祖宗都统治不了人家能吃饱就行,后来的事咱们以后讨论,北京保卫战,朱祁镇,朱祁钰两兄弟等等。

正统14年七月(公元1449年),也先兵分四路:第一路攻击辽东;第二路攻击甘肃;第三路攻击宣府;最后一路由也先统领攻击大同。明朝接到消息后大惊,当时明朝的军事已没有朱元璋、朱棣时期的战力了,然而有一个人很兴奋,这个人就是皇帝身边的红人—王振(太监),而且怂恿皇帝御驾亲征,很多史书都说这次出征共有五十万人,但是从当时三大营的总兵力分析,这次出征的人数也就在20-25万左右,当时也先带领的军队有两万人左右,王振也许数学不错,觉得10个打1个,稳赢。但是战争哪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假如战争按人数来算的话,我们的抗战也不会打了八年之久。

正统14年七月十七日,大军出征。随行的还有大明的高级将领及兵部的尚书,但是兵部尚书走之前将兵部事宜安排给了一个人,正是这个人挽救了大明的命运,他就是于谦。

我们继续说说土木堡,八月一日,大军到达了大同,刚到大同王振就碰见了落败而归的另一位太监郭敬,郭敬绘声绘色的给王振讲述了战场的残酷,听了郭敬的描述,王振面色土灰,汗流浃背,他不想死,他只想把也先赶回大漠去,然而当刀架在脖子上的时候他害怕了,于是乎他下令20万大军班师,如果按照原路返回也许土木堡之变就不会发生,但是我们看作战图可以知道当时并没有按照当时来的路线回去,而是绕了一个大圈,经蔚州回去,只因为蔚州是王振的老家,但是这个命令下了没有多久,王振又改了命令,要按照原路返回,原因居然是怕大军踩坏庄稼,这是王振的第一次昏招。8月10日,也先接触到了这支大军的后卫部队,大将朱勇带领五万大军被也先伏击全部歼灭。虽然朱勇指挥不当,但是也给大军争取了三天的时间,8月13日大军赶到了土木堡离军事重镇怀来只有二十五里,进入怀来大军就会安全。然而我们的王太监关键时候又发了一条命令,大军暂不入城原因是他的1000多辆车没有来。8月14日,也先发动攻击,仅仅一天的时间剩余的15万大军便被也先打败,由此拉来了北京保卫战的序幕,我们的英雄于谦在这次保卫战中将自己的才智发挥到极致,拯救了大明的命运。

土木堡战役的肇因便是权监王振一手导致的。

张太后病逝后,明英宗朱祁镇宠幸太监王振,元老三杨或死或贬,王振大权独揽、擅作威福,无所忌惮,竟然盗走明太祖朱元璋所立禁内臣干预朝政所立之铁碑。从此,广植私党,使其侄王山为锦衣卫指挥,王林为锦衣卫佥事,其党羽个个升官进禄,飞黄腾达。他又排斥异己,陷害忠良。

在这种情况下,他将手伸到了外事上。瓦剌部朝贡后,按照惯例应该给予赏赐,王振却私自克扣,导致瓦剌部丞相也先带兵犯境,王振怂恿明英宗御驾亲征,自己可以趁机过一把带兵打仗、一展威风的瘾。明英宗朱祁镇也就兴冲冲的带兵御驾亲征,一共出动五十万人,其中二十万战斗人员,三十万非战斗人员,浩浩荡荡开拔。

原本是到前线作战的,但是王振为了显摆,指挥大军绕道自己的家乡,走到家乡附近时,又担心大军踩了家乡的庄稼,再次回撤绕道。结果撞上从大同前线败退下来的溃军。王振原本就是一个对军事毫不了解的阉货,却屁股指挥脑袋 ,负责了整支大军的行军指挥。

一看前线溃败,朱祁镇的豪气就焉了,整支大军开始回撤逃跑,结果瓦剌的追兵一路追杀,在土木堡遭遇,那些非战斗人员慌乱成一团,疯狂逃命,征伐大军自相践踏,乱成一团,无法组织有效抵抗。瓦剌大军犹如砍瓜切菜一般大开杀戒,变杀边大喊:放下武器跪地免死。于是慌乱的明军很多放下武器跪地等死。

一场遭遇战变成了单边屠杀,尸体塞山蔽川、血流成河。明朝的二十万精兵几乎没有像样的抵抗就被屠杀殆尽,酿成有明以来最大惨案。明朝廷部级以上官员几乎都随军了,被杀、被俘的一干二净,明英宗朱祁镇也被活捉,太监王振被护卫将军樊忠当场锤死。一些看电视剧的人还给朱祁镇喊冤,其实明朝的衰败即始于朱祁镇,宠幸太监、首败塞外都是从他开始的。而且他一生中几乎对国家毫无建树,还在后来的夺门之变中大肆屠戮忠良。

瓦剌一见明朝精锐尽丧,野心顿起,一路向北京攻击。危急时刻,朝廷失败主义情绪弥漫,纷纷要求放弃北京迁都。关键时候,兵部侍郎于谦力挽狂澜,反对迁都,力主抗战,并拥立朱祁钰为皇帝,杀尽王振的亲信、侄儿,组织剩下的老弱残兵,收集败退下来的残兵,展开阻击,打退了瓦剌的进攻。

就是这个铁骨铮铮、忠肝义胆,挽救了明朝于即倒的国之柱石于谦等一干忠良,却在竭尽全力救回朱祁镇之后,被朱祁镇在夺门之变后进行的清算中被全部处死。这就是封建王朝家天下之弊端,国家成了私人之物,领导国家者不是以贤良作为标准,而是血缘决定一切,以至于昏君误国,误我中华数千年。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