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缺什么,我们种什么!”

“市场缺什么,我们种什么!”

——施甸县仁和镇五楼村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见闻

近年来,农民朋友普遍反映,水稻种植效益不够好,而在施甸县仁和镇五楼村,不少村民却越种越带劲。这是为什么?

今年已经66岁、在五楼村任职20多年的村党总支副书记郭维斗给出了答案:村民种植的水稻主要用来育种,只卖种子,不卖大米。

传统种植一亩水稻,除去种子、农药、化肥等成本,亩产值只有2000多元。但是,五楼村的情况与其他地方不太一样。

“由于五楼村水利条件好,农民群众种植水稻的经验丰富,近20年来一直承办着施甸县水稻种植样板示范田。” 郭维斗说,产量和产值比别的地方要高很多。

2019年,村“两委”积极向上级农业部门争取,加快了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殖基地建设步伐。全村集中选取120余亩稻田作为示范基地,开展了水稻两用核不育系“Y58S”的育种繁殖。经市农业部门组织专家到基地验收,实测1.5亩,亩产量达643公斤,单产居全市繁育基地首位。

“田还是那垄田,地还是那块地,由卖大米变为卖种子,亩产值接近5000元,收入比普通水稻种植翻了一番。”曾当兵多年、现任五楼村党总支书记的杨自卫说,群众看到了真金白银,种植积极性自然提高了。

杨自卫介绍,今年五楼村规划发展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殖300亩,将带动村民增收150多万元。

“如果育种市场下滑,需求发生变化了怎么办?”面对记者的问题,杨自卫透露,目前村里已建立优质水稻种植示范基地800亩,并创建了“五楼优质大米”品牌,以每袋10公斤或25公斤进行包装后出售,比普通大米效益要好得多。

“好女不愁嫁,好米不愁卖”。杨自卫信心满满。

阳春三月,记者在五楼村边走边看边听,被该村围绕市场调结构、依靠科技促增收的做法深深吸引和打动:2006年甜柿产业在保山坝兴起,五楼村的近百户农户发展甜柿产业300多亩,尝到了甜柿畅销的甜头;2010年五楼村成立了兴民果蔬专业合作社,规划发展葡萄种植400多亩,亩收入就达万元……

“过去,五楼村根据市场需求,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引导群众发展甜柿、食用菌等,曾被评为省级和市级科技示范村。”郭维斗说,近十年来,村“两委”按照科技兴农的要求,每年都组织开展水稻、水果、蔬菜种植技术培训10次左右,村里培养了一大批“新型农民”。

从2012年开始,五楼村“两委”通过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会议等,决定在村庄的下片区域发展500亩水果种植园,中片区域发展1000亩水稻样板和蔬菜,上片区域发展林果产业,横沟海子片区发展500亩种藕养鱼的生态休闲观光产业,围绕美丽乡村和市场需求打造产业发展片区。

“市场缺什么,我们就引导群众种什么!” 看着村里的产业发展分片规划区域图,郭维斗表示,道理看似简单,做起来并不是易事。他说,五楼村的实践证明,小农户面对大市场,还需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紧盯市场调优结构。

“只有围绕市场转型升级发展,才能真正让农村成为美丽家园,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杨自卫补充道。

眼下的五楼村,已经初步实现了“农村转型”“农业转型”“农民转型”。郭维斗说,他有一个梦想,希望借助政策支持,在村里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区,发展田园综合体,让村民享受到更多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红利。

免责声明:本网页内容搜集于网络,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学习之用,创业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