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是文官集团的阴谋 被皇帝与宦官集团集体出卖

土木堡之变是文官集团的阴谋?与其说明朝被文官集团集体出卖,不如说明朝被皇帝与宦官集团集体出卖。

土木堡之变的奇耻大辱是皇帝朱祁镇与大太监王振的瞎指挥造成的;杰出的文官、民族英雄于谦被皇帝朱祁镇与大太监曹吉祥等陷害冤杀;抗金名将熊廷弼被皇帝朱由校与大太监魏忠贤冤杀;抗金名将、杰出的文官孙承宗、袁可立、袁崇焕等被大太监魏忠贤的阉党排挤出朝廷与抗金前线;抗金名将、民族英雄袁崇焕、西洋火炮专家孙元化被皇帝朱由检与魏忠贤阉党余党温体仁等陷害冤杀;抗倭名将、杰出的文官曹文衡被皇帝朱由检与太监邓希诏排挤出朝廷最终含恨自杀;抗清名将、杰出的文官卢象升被皇帝朱由检重用大太监高起潜见死不救英勇战死等等。

由此可见,把明朝衰落与灭亡的责任归咎于文官集团尤其是东林党是非常片面的,至少皇帝与宦官集团对于明朝灭亡的责任更大,明朝的文官有很多都是文武全才独当一面的栋梁之才,比如孙承宗、袁可立、袁崇焕、孙元化、卢象升、孙传庭等,当然也有一些助纣为虐、投靠阉党、尸位素餐的文官,但皇帝重用宦官集团干涉军务无疑对明朝的灭亡具有更大的危害性。

朱祁镇登基后,延续了仁宣之治的统治,社会稳定,经济有所发展。随着太皇太后和重臣三杨的相继去世和隐退,后宫宦官的势力急剧的上升,历史上著名的大太监王振就是当时宦官专权的代表人物。明英宗对王振言听计从,他也依仗皇帝的威严,排除异己,树立朋党。

话说当时的元朝余部在漠北一带的势力已经一分为二,瓦剌部和鞑靼部相互征伐。到了明英宗时期日益强大起来,瓦剌部不断的骚扰明朝北方的边境地区。明英宗年少气盛,就想御驾亲征,而宦官王振也想耀武扬威好名留千史。于是宦官王震就撺掇明英宗御驾亲征。

尽管当时的明军主力都在外地作战,难以调回,因此朝廷里的大臣极力劝阻。但明英宗都未采纳。于是就从京师附近的三大营和其他地方军队拼凑了号称五十万的大军。由明英宗指挥下开始了北征。

是时,明军抵达蔚州,瓦剌部佯装溃败,引诱明军深入,而后重创了明军的先头部队。因明军前方败报不断,宦官王振力劝明英宗退兵。由于宦官王振的老家离明军非常近,于是建议皇帝大军撤退绕道至他老家蔚州。宦官王振的提议立刻遭到各将军的反对,认为这样会耽误大军的撤退时机。但是明英宗并不同意将军们的反对,因为宠幸宦官王振,想给王振衣锦还乡的机会。

最后大军开始相蔚州方向撤退,这是的王振又心血来潮,怕大军经过家乡的庄稼是会踩踏到,自己会因此而背上骂名。就建议按原路撤军这样宝贵的时间就这样被耽误了,当大军行执蔚州附近时,由于辎重没有到达,于是就王振就下令原地驻扎,等待辎重。如果这个时候大军直接进城驻守,历史有可能改写。就在怀来城外的土木堡,明军被瓦剌大军赶上并且包围,并被切断水源。瓦剌假意和解,趁机发动进攻。明军全军覆没,明英宗被俘虏,宦官王震被杀,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后明朝精锐的三大营,神机营、三千营、五军营等明朝精锐损失殆尽。北方政权有积极进攻变为被动防守。

土木堡之变是英宗正统年,瓦刺部首领,也先大举进攻明朝,英宗昏庸任用宦官王振掌军政大权,不顾兵部侍郎反对,御驾亲征,兵败在土木堡被围,杀死王振,俘虏英宗!

土木堡之变,使明朝精锐部队损失殆尽,火器神机营部队全军几十万人覆没,为彰显皇帝威仪,文官主要领导上前线,文武高官数百人遭难!造成明后期人才缺失!

后来于谦大败瓦刺兵,歼灭三十万,而明英宗复位后因政治原因杀了于谦,造成文官武将断档,明朝渐渐衰弱。武官退出朝政,提高了太监地位,对抗文官集团,皇帝文官太监三股势创建了明朝政治形态!

只因皇帝宠爱太监的土木之变没有造成明朝政治大转折,只能说加速了它的灭亡,皇帝被俘另立一个,于谦打败了瓦刺大军,说明明朝军事很强!国家哀败乱于国政,上不行下不效,下不令下不为,上不严下不廉!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