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啥要讲文言文(古人是不是用文言文说话)

白话文和文言文的区别

文字是文明的载体,语言则是文字的表述,这二者对于文明的出现和发展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语言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这种语言变化最明显的对比就是古代的文言文和现代的白话文。不过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古代人说话并不使用文言文。

实际上文言文在古代是一种书面语言,就像现代我国外交部的“充分交换了意见”、“我们持保留态度”、“勿谓言之不预也”等等“黑话”一样,文言文是古代人在正式场合会用到的语言。在古代书写是士大夫阶级的专利,穷人或者平民基本都是文盲,自然不需要用到书写。

像我们上面提到的“外交部黑话”翻译成我们普通人的说法就分别是“这件事我们没有谈成,而且吵得很厉害”、“我们不同意这件事”、以及“准备棺材吧你”。这些“黑话”在外交场合自然是不适用的,毕竟这在乎到一个国家的形象。

古代的士大夫在书写上自然也不会用白话文,因为一个士大夫用白话文书写会被视为没文化或者是粗鄙。

而在日常生活中,这些士大夫说话自然会使用白话文,毕竟书籍可以反复观看来理解一段话的含义,但是一段话却没法反复听。一个古人如果说话满嘴的之乎者也,那他说的话就连士大夫都会很难理解。

我们现代人在书写上使用白话文是近代五四运动之后的事情,当时的人推行白话文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书写简单化,以便发展教育,消灭文盲。在经过先贤艰苦卓绝的斗争后白话文才得以发扬,并逐渐成为书面正式语言。

从此书写不再只是士大夫的专利,就算是普通人,只要他识字也能随意的书写。之后随着新中国扫盲运动的展开,中国人的识字率达到了90%以上,基本消灭了文盲,到了这时白话文才全面的在书面中运用开来,和古人在书面上使用文言文的情况出现了差别。

古人为什么会使用文言文

那么古代人明明在口语上使用白话文,为什么又要在书面上使用文言文呢?这其实和中国的造纸术发展有关

文言文虽然复杂且听起来很难理解,但是它有一个非常大的优势,那就是一段话可以蕴藏很多的信息。我们现代人用白话文得用上百个字才能描述的东西,文言文可能十个字就描述完了。

因此这种蕴藏信息极多的语言在古代就成为了书面语言。因为在古代可供书写的东西是很少很珍贵的。像夏商时期镌刻甲骨文的龟壳,它不单单是用于书写的工具,更是祭祀的工具。

而祭祀在那个时代是权利的象征,谁掌握了祭祀谁就能拥有权利,因此龟壳在那个年代是受到严格管控的,更不允许被用大量的字去记载意思少的可怜的话。

后来到了周王朝时期竹简开始流行,但那时候竹简可是很重的,一捆竹简可能只记载了几句话就已经有4、5斤重。再加上竹简制作麻烦价格较高,因此古人必须尽量的精简一段话,以达到减少“书籍”成本和重量的目的。

像《史记》中记载,秦始皇一天批阅的奏折达到了120斤。而秦始皇批阅的奏折就是记载在竹简上的,可见竹简的重量有多么离谱。

如果一个大臣将递交给秦始皇的报告用白话文记在竹简上,当秦始皇翻开了好几款捆竹简却发现里面只记载了一件小事,估计秦始皇会用文火把这大臣煮了。

中国纸张的出现和发展

到了西汉中国才有了造纸术,但这一时期的造纸术还极端原始,造纸的原料主要是蚕茧。因此那时候的纸非常昂贵,在纸上写字的行为不亚于现代用金箔刻字造书。

所以在那个年代有士大夫干脆在丝绸上写字,可见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很普通的一张纸,在那个年代却是价比丝绸的珍贵物品。

到了东汉时期蔡伦改良了造纸术,但此时的造纸术依旧不算完善,再加上生产力不足,纸张产量不大的关系纸张的价格依旧比较昂贵。一直到了两晋到南北朝时期人们在蔡伦的造纸术上又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到了这时纸张的价格才开始被压下去。

不过这时候纸的产量依旧有上限,纸张在部分情况下依旧可能变得昂贵。像西晋时期有一个叫左思的文人写了一篇叫《三都赋》的文章,导致洛阳权贵争相传抄,最终造成了“洛阳纸贵”的现象。

之后到了隋唐时期中国才开始流行起字画来。因为在南北朝之前纸张还不够普及,再加上造纸技术的不完善,人们很难造出一张大面积的纸张。如果我们去翻阅中国的字画文物类群,会很难发现在隋唐时期之前的大面积字画。

到了宋朝中国的造纸规模开始进一步扩大,那时候中国出现了很多的造纸工坊,造纸也开始朝着流水线发展。因此到了这一时期纸张才真正成为了大众百姓都能消费的起的东西。也正是这个原因,从中晚唐到宋朝开始中国的书籍开始朝着通俗化和口语化发展。

到了这时候我国也慢慢出现了一些记载有白话文的书籍,像一些话本、小说等东西才慢慢开始在社会上出现。

像宋朝之前形成的书籍基本是一些短篇汇集而成的典故,小说一类的文字载体在秦汉时期也基本是一些很短的神话、志怪类故事。

究其原因就是当时的“纸张”很少,人们很难在一大本厚厚的“书”里面编故事。所以到了宋朝之后因为纸张开始普及,长达几十万字到上百万字的小说才开始出现。

语言的演变

不过古人虽然在口语交流中也使用白话文,但我们所理解的白话文和古人使用的白话文有着一定的区别。因为语言的变化和出现本身就是一个演化过程,中国的白话文也是经过了漫长的演化时间的。

所谓的白话文指的是通俗语言,是比较口语化的语言,而对于汉语这种表意语言来说,白话文每隔一两百年时间出现变化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秦朝、唐宋或者是明清都是古代,但是对于明清来说,唐宋和秦朝就是古代,对于唐宋来说,秦朝也是古代。

我们现代人所理解的文言文是在中晚唐时期逐渐开始形成的,至于先秦时期的白话文,因为史料的缺失所以我们很难查证到南北朝之前中国人民的口语习惯。

不过随着这些年来考古领域的发展,有人开始认为至少在汉朝前中期的古人说话用的是我们现代人认为的文言文。而且这些人还梳理了一条相当清晰明确的中国古人语言发展脉络。

在这些人看来,夏商时期中国还处于部落联盟阶段,那时候中国人的口语是从最原始的喊叫形成的,所以那时候中国人说的话非常简短,甚至比我们现代人认为的文言文还要简短。

周王朝建立后,华夏文化圈开始兴起,于是那时候中国人的“白话文”又发生了一番变化。那时候还没有所谓的白话文和文言文的差别,竹简上记载的话和那时候中国人说的话一模一样。

像《论语》中记载有“子曰:学而时习之”,我们现代人一开口说话自然不可能这样,但是孔子他老人家说话可能一开口真的是“学而时习之”。

到了西汉中前期,因为社会上的种种变化口语也逐渐越来越“白话”。于是我国人民的口语逐渐开始朝着白话文的演化。

到了隋唐时期柳宗元和韩愈等人开始提倡“古风运动”,也就是在先秦时期语言系统的基础上,将那些典雅的部分用作书面用语。

于是到了这一时期白话文才和文言文割裂开来,形成了在正式的书面上必须使用文言文的现象。

当然,在古代也并不是所有的书面文字都是文言文,在我国历史上甚至有过白话文的即位诏书,那就是元朝第六位皇帝孛儿只斤.也孙铁木耳的即位诏书。

不过这一篇用当时白话文写成的即位诏书和我们现代人使用的白话文有着非常巨大的差别,也能看出中国语言系统的演化。

到了明清时期,古人们使用的白话文和我们现代人使用的把白话文差距已经非常小了,虽然这两种白话文依旧有着一定的差距,但一般人基本能听懂明清时期的白话文。

像我国的四大名著都是白话文小说,因为其书写的文字和当时人们说话的文字大差不差,所以四大名著才得到了极广的流传。而我们现代人只要是上过学的人基本能看懂四大名著的原版。

总的来说,按照这种说法,在汉朝以及之前的那段时间段,中国人民是没有文言文和白话文区别的

到了汉朝之后老百姓说的话逐渐通俗化和口语化,到了唐朝时期白话文才和文言文做彻底的割裂,形成了人们在书上写文言文,在平日的生活中用白话文的习惯。

不过这种观点只是现代很多人的猜测,并不一定准确。毕竟要证实这种观点最直接的证据就只有出土一件汉王朝之前的录音机了。

现代白话文的形成

当然,我们先前说过语言的出现和变化本身就是一个演化的过程,我们现在使用的白话文是在满清灭亡后到新中国建立后这一段时期形成的,而这一段时期形成的白话文则建立在满清之前白话文的基础上。因此我们现在使用的白话文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古代白话文的影子。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傻屌”这个词,这个词看起来是在现代网络文化中形成的,而非古人创造的词语。但实际上在元朝时期就已经有人在用这个词骂人了。

像元代戏曲家马致远写的杂剧《半夜雷轰荐福碑》中就很明确的用“傻屌”这一词骂人。可以见得“傻屌”这一词的含义在元朝时期已经明确,并得到了大众的共识。

在古代也并不是所有的白话文都是一样的,毕竟中国南北文化差异极大,我国素来也有着“十里不同音”的说法。所以古代的白话文在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版本,每一个省份的人都会使用不同的白话文。

而随着历史上以“两广填四川”为首的几次人口大迁移的出现,中国的白话文也逐渐趋近于融合。到了现在则因为网络的出现,内蒙古的人也能和海南的人谈话,因此白话文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融合,形成了我们现在熟知的白话文。

,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