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哪些地方最穷(西部最富庶安逸的城市)

文/音翻海浪

成都自从有了都江堰,就一直是天府之国,虽然经过魏晋南北朝的骚乱,但是一旦进入唐代,成都就迅速恢复,有了“扬一益二”的美誉。

隋唐:扬一益二,三教大昌

隋唐时期,四川相对安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宗教也达到鼎盛,有扬一益二之说。隋文帝派他的儿子杨秀做蜀王,在成都大兴土木,重筑规模比秦代太城还大的少城,在将军衙门一带取土,形成了一个大塘,唐朝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著名风景区摩诃池。

成都平原的农业得到了大发展。手工业、商业也十分发达,人口密布,商贾云集,市贸繁荣。旧唐书记载:“蜀为西南之都会,国家之宝库,天下珍货聚出其中”。安史之乱,玄宗逃蜀,亦因“岁首稔民安,储供无缺”,成都因此升为“南京”。黄巢攻陷潼关,爱玩的唐僖宗逃奔兴元,因“储待不丰”,遂到成都,“蜀中府库充实,与京师无异,赏赐不乏,士卒欣悦”。

唐末时,成都为当时设府的十个城市之一,成都府的称谓也从此开始。875年,剑南西川节度使高骈鉴于成都面临南诏的威胁,召集民工在外围修筑了一道长25里砖城,称为罗城。城上修有房屋,城门外修了磁城。他还将郫江从北门绕过城东,在城南与锦江汇合,现在叫府河。此后,南诏不敢再犯。

暗水流花径,春星带草堂

寓居成都的日子,可以说是杜甫一生中的美好时光,虽谈不上富贵,但闲适而安逸。他与旧友高适、严武有不少往来,与邻居也相处融洽。

邻居们时常邀请杜甫做客,送给他一些自家土产:“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有时他到邻居家串门,看见“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天气好心情也好,“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有时还会乘船去武侯祠游览凭吊:“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有时则在浣花溪边观赏风景、洗药、钓鱼。严武去世后,没有了经济来源的杜甫便携家人乘船东去,离开成都。

才女薛涛也是蜀中风景。八岁那年,她父亲薛郧在梧桐树下忽有所悟,“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薛涛随口续上,“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可惜一语成谶,薛郧不久病逝,16岁那年,失去依靠的薛涛成了一名营妓,凭“容姿丽、通音律、善辩慧、工诗赋,能扫眉涂粉”,为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所赏识。

一次酒宴中,韦皋让薛涛即席赋诗,薛涛笔援笔而就,色艺双绝的薛涛声名鹊起,很快成了节度使身边的红人。被誉为再世诸葛的韦皋让她参与案牍工作,而薛涛写起公文富于文采,细致认真。一天韦皋突发奇想,拟奏请唐德宗授薛涛为“校书郎”,因旧制未能成功。

后来薛涛脱去了乐籍,一度被小她11岁的“色艺双绝”的元稹所吸引。前后3个月,两个人流连在锦江岸,蜀山边。但幸福随着元稹赴洛阳任职戛然而止。虽然薛涛为元稹写了很多情诗,制作了桃红色的“薛涛笺”,但元稹终究辜负了她。失望的她在《春望词》说:“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从此,她脱下红裙,换上道袍,直到去世。

隋唐时代,成都的宗教也大为发展,佛教、道教、景教都盛极一时。景教属于基督教的一支,传入中国后建的寺庙叫“大秦寺”。《蜀都故事》记载,成都西门建成的大秦寺极为富丽堂皇,“共门楼十间,皆以珍珠碧贯为之链”。景教衰败后,大多改成佛教寺庙。

佛教寺院以大圣慈寺规模最大,时誉“震旦第一丛林”,寺内有近百个庭院,楼、阁、殿、塔、厅、堂、房、廊共八千多间。

玄宗和僖宗入蜀时,大量名画家一起到了成都,大多住进大慈寺,寺庙墙壁上的各种佛、神、经变等画像一千多幅,被苏轼赞叹为“皆一时绝艺”,“精妙冠世”。宋代李之纯在《大圣慈寺画记》称,“举天下之言唐画者,莫如大圣慈寺之盛”。大慈寺的面积约为当时成都的十三分之一,寺院之间“商贾列次,市肆杂呈,四时之间则有蚕市、扇市、药市、夜市……等”麋集于斯,亦是工艺作品展示的地方,对活跃经济,改变生活方式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他如文殊院(当时叫信相院)、昭觉寺等都是大型寺院,小的寺庙就更多了,除大慈寺外,大多在唐武宗灭佛时被毁。

道教的青羊宫也不落人后。据说青羊宫始建于周,扬雄《蜀王本纪》记载,老子为关令尹喜著《道德经》后,“子行道千日后,于成都青羊肆寻吾”。此后,青羊宫便成为老子传道的圣地。

唐僖宗进蜀避难,住在青羊宫内。一天,有人忽见红光如球入地,挖掘获得一块玉砖,上刻古篆文“太上平中和灾”。僖宗认为这象征着天降吉祥,是太上老君的恩典。回长安后,他下诏赐钱二百万建设殿堂,建成后的青羊宫规模宏大,气象宏伟,名字从“观”为“宫”。《西川青羊宫碑记》载:“冈阜崔嵬,楼台显敞,齐东溟圆峤之殿;抗西极化人之宫,牵剑阁之灵威,尽归行在;簇峨眉之秀气,半入都城。烟粘碧坛,风行清磬。”这样一来,青羊宫便成为西南最有影响的道教圣地之一。

川西第一观青羊宫

大司马强力推荐

成都当时的音乐与戏剧同样很兴盛。杜甫到成都后直抒,“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韦皋又引入南诏的音乐,和本地的“蜀国弦”互相影响,又产生新的内容。至于流行歌曲则有蜀声高亢急促的说法。

音乐人才有理论家段安节,制琴名手雷威,演唱的人就更多了,薛涛是最著名的一个。当时已经有公开的戏剧演出,据说南诏曾在成都俘虏了两名男演员,猴戏、木偶戏等都大行其是。

成都的夜生活也很丰富。卢照龄《十五夜观灯》:“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记载了当时盛况。大街上“点灯张乐,昼夜喧阗”,青羊宫的道灯,昭觉寺的佛灯,大慈寺的水灯,加上民众的狮灯、龙灯、车灯等等,更是绚丽多姿。

至于花市,最早是与蚕市、药市一起,古蜀就有了,属于农业相关的集市。秦汉时,药市与蚕市分开,至唐代,花市单独出现了,渐渐就形成了花会。肖遘在《成都》的诗中写道:“月晓已闻花市合,平江偏见竹筏多”。

农历2月15日是太上老君的生日,道教要举办庙会,而传说中百花仙子的生日也在这天,要举办盛大“花朝”。到花市赏花的人到青羊宫中拜祭老子,进香祈福,而到青羊宫参加法事的善男信女也游览花市,“庙会”与“花会”逐渐合一,为成都每年春天的盛会。

隋唐五代时期,成都的经济作物“蜀麻”以质量冠绝全国。中唐开始,丘陵地区的龙泉驿也大量种茶,大规模经营并转卖汉地及藏羌等少数民族地区。

蜀锦也风光依旧,前蜀灭亡时,库存的丝织品多达五十万匹。蜀锦之外还有蜀罗,这是一种轻软的丝织品,唐中宗的安乐公主出嫁时,成都上供一条单丝碧罗笼裙“缕金为花鸟,细若发丝,鸟大如黍米,眼鼻嘴甲俱成,明目者见之”,可称极品。有记载吐谷浑和柔然商人到成都进行丝绸贸易,而西域胡商因长期经营蜀地丝绸而在成都形成聚居地。

丝麻之外,造纸业也发达,黄白麻纸是唐官方用纸,其中“广都纸”很出名,流行于官府民间,前后蜀出产的“霞光笺”和“十样蛮笺”都名声显著,为士大夫所追捧。酿酒业也发达起来,除了普通白酒和烧酒,“生春酒”还被列为贡品。陶瓷业虽然以青瓷为主,但出现了秘色青瓷,又有经过高温也不脱色的绿釉,黄色及褐色的瓷器也开始出现,釉下彩的技术日渐成熟,为青花瓷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五代:花间筵宴,蓉城初现

907年,朱温通过禅让的形式灭亡唐朝,史称“后梁”。在成都的王建遂自立为帝,史称“前蜀”。六十岁才当上皇帝的王建一生戎马,急于立太子。他宠爱的妃子徐氏深交朝臣,鼓动群臣上表称自己的儿子王宗衍“才器英武,实堪社稷之托”,遂达到目的。但王建一次见到王宗衍参与斗鸡、击球,叹息说:“我百战而立此基业,此辈难道能守之乎”!

王宗衍即位时年仅十七,改名叫王衍,将大事委托宦官。太后、权臣们公开按官职高低卖官鬻爵。王衍喜欢以“灌口二郎神”的衣着到各地巡游,每次历时数月,沿途彩旗飘飘,鼓乐齐鸣。

后唐通过外交假意与前蜀修好,王衍信以为真,将军队从边防撤回。这一次,王衍率数万军队北上游玩,一路上吟诗唱和,兴致勃勃。当走到利州,王衍才相信后唐军队打进来了,于是仓促迎敌,被打得大败而逃。王衍回成都后,身绑荆棘投降,出川后即被满门抄斩,前蜀遂亡。

后唐大将郭崇韬受到李存勖的猜忌,被遣使处死,蜀中大乱。西川节度使孟知祥急驰入蜀稳定人心。恰巧洛阳兵变,李存勖被杀,后唐明宗李嗣源即位。孟知祥于是抓紧时间整顿军备,处死了后唐的监军使,又拒绝向朝廷送礼钱的要求,又与东川节度使董璋联合对抗后唐,取得胜利后,顺手消灭了董璋,得到了东川。

后唐只得先后封孟知祥为剑南东西川节度使、蜀王。934年,后唐明宗病死,孟知祥在成都称帝,史称后蜀。半年后,孟知祥病故,幼子孟昶继位。其时,大臣多为其父故人,骄横不法且视幼帝如无物。孟昶经过激烈斗争,铲除旧臣开始亲政。

后蜀没有夺取中原的雄心,政局相对安定。后晋晋昌节度使赵匡赞及后汉关中的大将李守贞、赵思绾叛乱都曾请求归降,但因后蜀反应迟钝而挫败。965年,北宋大军仅用六十六天时间就兵临成都,孟昶率众投降。

相对安定的生活,让成都产生了温庭钧、韦庄为首的花间词派,对后世的词人皆有或多或少的影响。韦庄作为前蜀宰相,带着朝圣的精神寻找到了“柱砥犹存”的杜甫草堂,便以“重结茅屋”来表达对杜甫的仰慕之情,这也是重修草堂的第一人。

花间派的硕果

后蜀皇帝孟昶则对芙蓉花别有偏爱,命百姓在成都遍植芙蓉树,每到花开时节,市内“四十里为锦秀”,故成都有蓉城的雅称。

北宋灭蜀后,进入成都的军队曾大肆屠杀抢掠,而且剥削加剧的现状及日进纲之类的徭役激起了四川人的多次起义,花了很多时间才稳定下来。

两宋:文豪西至,茶道东传

宋朝因政治中心东移,成都因管辖距离过远,且地处边疆,给予成都知府“便宜行事”的特权,“奉诏条之外,事有大可革者,奏后始行;其有从权而合议者,先行后奏”。四川科举考试采取由地方州府主持类似礼部的省试,用特殊待遇笼络当地读书人。南宋更是以四川安抚制置使兼成都知府来坐镇,权力空前。

范成大任四川制置使时,为成都街巷整修街道。《砌街记》说:“以丈计者三千三百有六十,用甓一百余万,为钱二千万羸”。这次修通街道,“费出于官,而不以及民”。整修的街道达到了十四条。效果很好,“雨不乘橇,骑不旋泞。徐行疾趋,俱从坦夷”。百姓的口碑也好,“周道如砥”。

成都府路的人口数都占了川峡四路的40%到50%,成为当时全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且与江南并列为全国最富裕的地区。成都茶业、纺织业、印刷业、造纸业、农业、手工业均名列前茅,商业的发达使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在成都。

宋代的成都人游乐之风盛行。苏轼《次韵刘景文次元寒食同游西湖》诗自注:“成都太守,自正月二日出游,谓之遨头,至四月十九日浣花乃止”。最早,宋太宗时的知府张咏顺从民意,组织参与游宴,“自万里桥以锦绣器皿结彩舫十数只,与郡僚属官分乘之,妓乐数船,歌吹前导,命曰游江……抵宝历寺桥,出宴于寺内”。

游玩之中,既有单纯的玩,也有农业交易。仁宗时,宋祁更首倡官员三个月的春假制度,除值班人员外,所有人都可以外出游玩三个月,但一不准扰民,二必须用自己的俸禄。

宋祁本是爱玩之人,他趁着每逢蚕市、踏青节百姓全城出动时机,观察特产与风景,并和群众打成一片。宋祁著有《益部方物略记》,是第一部详细介绍益州地区的各种奇妙特产和烹饪技巧的书籍。

成都的清水河上,曾有一座叫苏坡的石拱桥。当年苏轼赶考就在河边的客栈住下,温习一下功课之余,也出门观赏风景,写诗作赋。待他进京赶考中了榜眼后,想起清水河附近百姓没有桥的不便,就自己出资修建了这座三墩四洞的青石拱桥。人们把这座桥叫做“苏坡桥”。苏轼曾住过的客栈,就在桥旁,后来被改做亭子,称之为“东坡亭”,是老成都十大风景之一。

苏轼20岁与苏辙同游大慈寺,与僧人惟简的关系甚密。惟简俗姓苏,也是眉山人,被东坡认作宗门兄长。他们以各种方式的交往约40余年,可以说苏轼在佛法上的提高与惟简密不可分。惟简大师去世后,苏轼作《宝月大师塔铭》纪念,“大师宝月,古字简名。出赵郡苏,东坡之兄。自少洁斋,老而弥刚。领袖万僧,名闻四方”。

苏轼曾经买得唐明皇所建的藏经龛门四板,上面有吴道子的画,其阳为菩萨,阴为天王,献给老父苏洵,堪称至宝。苏洵去世归葬眉山,苏轼办完丧事,专程到大慈寺拜望惟简,在大师劝说下苏轼将四菩萨像捐出。惟简许诺“以身守之。吾眼可霍,吾足可斫,吾画不可夺”,并耗钱百万造阁珍藏,绘苏洵像于其上,名为“四菩萨阁”,苏轼助钱二十分之一。

与苏轼渊源匪浅的大慈寺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而能豁达度世,与他对佛道两家的信仰及修行分不开。对妻子和成都的感情深厚。当客居钱塘的苏轼见到妻弟王缄时,离他妻子去世正好“十载”,他写下《临江仙》:“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凭将清泪洒江阳。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殷勤且更尽离觞。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1172年,陆游被任为成都府小官,因为是闲职,他可以悠然的造访当地的风景名胜,感受风俗文化,萌发“终焉于斯”的念头。1175年,范成大任四川制置使,举陆游为锦城参议,二人以文会友,成莫逆之交。

主和派攻击陆游“不拘礼法”、“燕饮颓放”,因而被免职。陆游就在杜甫草堂旁的浣花溪畔开辟菜园耕读度日,自号“放翁”。陆游入蜀因为太闲,于是放浪形骸,把大量的时间花在饮酒游玩上,写成都行,“成都海棠十万株,繁华盛丽天下无。青丝金络白雪驹,日斜驰遣迎名姝。燕脂褪尽见玉肤,绿鬟半脱娇不梳……”又有:“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亦有“我游西川醉千场,万花成围柳着行”、“轻裘骏马成都花,冰瓯雪碗建溪茶”等等。后来,陆游诗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见,于是出川任职。

自唐朝以来,禅宗大盛,而四川更是出了马祖道一、德山宣鉴、圭峰宗密等影响当时及后世的大宗师。至宋朝,圆悟克勤禅师横空出世,荟萃各宗禅法,成为一代承上启下的中兴之祖。

他家世代以儒学为业。一日,克勤偶游妙寂寺,见到佛书,读了又读,有怅然若失之感,告诉同伴:“我过去是出家人吧”。后来皈依佛门学经,但一次濒临死亡的重病让他认识到,文字并不能使其证道。于是,投真觉胜禅师处。一天,胜禅师手臂出血,指着告诉克勤:“此曹溪一滴也”。他一听有省:“道固如是乎”?

他出蜀先后礼谒了玉泉皓、黄龙心、东林总等禅门高僧,最后投五祖法演座下。因博通经教,克勤有很重的豪辩习气。为消除他的恶习,凡克勤自认为的成就,法演统统不予承认。

一次,克勤入室请益,几句后就与老师争辩起来。法演道:“可以敌生死乎?他日涅盘堂孤灯独照时(指死亡来临时)自验看”!克勤忿然而去,不久便染上伤寒,用尽平日所学都不得力。法演重新见到他,即令入住侍者寮。半月之后,有人礼谒,他旁听而悟道,向老师报告所得,“金鸭香销锦绣帏,笙歌丛里醉扶归。少年一段风流事,祇许佳人独自知”。法演一听,知他已彻悟,说:“佛祖大事,非小根劣器所能造诣,吾助汝喜”。

圆悟克勤长期在成都昭觉寺驻锡传授禅法,门下最著名的有大慧宗杲和虎丘绍隆,皆为一代宗师,通过传承,深刻的影响了日本禅宗及茶道。

日本茶道之祖圆悟克勤

据说,圆悟克勤书写的“茶禅一味”,被日本禅僧荣西带回日本,后经过一休宗纯、村田珠光等禅师的发扬光大,渐渐发展成日本茶道。圆悟克勤→虎丘绍隆→应庵昙华→密庵咸杰→松源崇岳→运庵普岩→虚堂智愚→南浦昭明→宗峰妙超→彻翁义亨→言外宗忠→华叟宗昙→一休宗纯→村田珠光的法脉,既是日本传承禅宗的路径,也是日本茶道发展的源流。

克勤的著作《碧岩录》、《圆悟心要》被列入日本的大正藏,《茶禅一味》被日本茶道界奉为至宝。据说,每年都有日韩的僧人和信徒前来朝拜圆悟克勤墓。

元明清:屡遭大难,历劫重生

宋末,蒙古攻陷成都,曾经进行十分惨烈的屠城。元朝灭宋后,在成都设置“四川等处行中书省”,四川省首次出现在历史上,但成都的元气一直没有恢复,以致于元末明玉珍割据四川时,竟然要以重庆为都。

明朝成立后,朱元璋封十一子朱椿为蜀王,王府建在成都,两次命大将李文忠和蓝玉以土筑城,后来都指挥使赵清用砖石重修城墙。1644年,张献忠攻陷成都后称帝,史称“大西”,成都称“西京”,蜀王府成为张献忠的皇宫。没几年,清军共进成都与大西军激战,全城因此焚毁于战火之中,曾经繁华似锦的名都会就此断绝人烟,几乎成为野生动物的乐园。

为此,清朝多年在川北的保宁(今阆中)设府办公。从康熙初年起,大量移民进入四川(俗称湖广填四川),经济开始回升,成都也随之逐渐恢复生气。

经过康熙、乾隆年间的两次重建和扩建,一座新的成都又屹立在两江环抱的旧城址之上,省会又迁回成都。今天四川的人文特征、生活方式、文化习俗、居民性格的形成,还有“川菜”、“川酒”、“川戏”等,都与这次移民运动有关。

1714年,年羹尧重建成都大城。1718年,又在大城西南另建小城,只让八旗兵丁及其家眷居住,称为满城,亦称少城,周围五道城门,四座城楼,城内有胡同三十三条,现在还存有小北街、东门街、东城根街、小南街等当时少城内的街道。

民国诞生后,只准满族居住的少城引起了大众的不满,1913年拆除了少城,将胡同改为了街、巷,1918年为纪念四川靖国之役的胜利,又在少城东城基础上建“靖国路”,就是现在的东城根街。

从元灭宋,到明灭大夏,至清灭大西、南明,成都多次在改朝换代之时,因战争和屠杀而人口大减,虽然多次有国家层面的人口迁入政策,但工商业的繁荣程度明显弱于宋朝乃至以前,百业再也无法和江南地区相提并论,辉煌的蜀学因学术精英的死亡或逃散也黯淡了不少,而迁入的人口基本为贫民,家学底子较差,且文化的兴盛比工商业更难,往往需要几代人甚至更多时间。

传说中的张献忠七杀碑

位于广汉市雒城公园

20世纪40年代,成都新南门出土了一块元代八思巴文的碑。经专家翻译,元朝皇帝对佛教徒和尚,基督教徒也里可温,道教徒先生,伊斯兰教徒达失蛮等不同宗教一律保护,使成都的宗教与文化具备了多元性。

1334年,蒙古人吉当普出任四川肃政廉访司事,他听说都江堰年年修年年毁的情况,认为应花大力气维修。他召见灌州判官张弘做试验,结果“堰成,水暴涨而堰不动”。而后召开各级官员、军队、乡绅等参加座谈会“各陈利害,咸以为便”。

开工仪式在二王庙举行,官员们在李冰父子的塑像前行礼上香,抽签占卜得到吉兆,这是在征得李冰的同意。工程分段进行,吉当普认为内外二江的分水鱼嘴在河中顶冲激流,最容易破坏,为了坚作鱼嘴,他用了16000斤铁浇铸成一只巨大的铁龟作鱼嘴,并在鱼嘴前埋铁桩,以减轻损坏。

历时五个月的工程完成后,都江堰连续正常使用40多年。今天,吉当普的塑像在离堆公园中,接受游客的敬意。

明朝成立后,很多丧心病狂的政策给社会造成巨大损失,一部分有儒学信仰的官员为消除弊政做出不懈努力。

出身成都地区的内阁首辅杨廷和在明武宗死后,册立嘉靖帝朱厚熜。在皇帝继位之前的空窗期,杨廷和利用三十七日的时间进行了遣返边兵、各地进献的美女、供皇帝娱乐的番僧和乐人,释放无罪的囚犯,减免农业税,裁掉凭关系的官员等一系列措施。

杨廷和提前将德才兼备的人员提拔起来,放在合适的位置,以推行新政。嘉靖初年“天下翕然称治”,朝野上下都人心大快。但最终因大礼议之争限制皇权失败,告老还乡。他儿子杨慎因率领众大臣哭争“大礼议”,也遭杖责贬往云南永不录用。杨廷和争取相权的失败,让明朝皇权的恶性发展难以扭转,直到明亡。

新都区桂湖升庵祠

清代中叶,刘沅创立了槐轩学派,被推崇为“川西夫子”。他在选为贡生的第二年,父亲病故,家道从此中落,就在家乡开私塾养家。46岁那年,他搬到成都淳化街开门授徒,门前有株百年大槐树。他就给宅院取名槐轩,这就是槐轩学派名字的由来。

刘沅对学生来者不拒,报酬不计多寡,实在是一贫如洗没钱也可以听。除了教授经史子集,还教授大学实功(静养)。40余年的教学,他教授了弟子上千人,其中进士举人上百人,明经贡士三百余人,成为川西最负盛名的私塾。教书之余,他著作有槐轩全书有经学、史学、理学计二十八种一百七十八卷。

其后,他的后人刘咸荥位列成都的五老七贤,刘咸炘被称为天才学者,先后四川大学等校任教授,著有煌煌大著《推十书》系列书籍,被蒙文通、梁漱溟等学者盛赞,可惜36岁早逝。

成都自秦朝后归属中原,古蜀人因多次起兵抗争而被杀戮,后秦朝从中原各地迁入大量人口,其中秦人“移秦民万家实之”,而著名富豪卓王孙家的祖先等也从山东被迁移过来,真正的古蜀人剩下的应该不多。

三国时,战乱导致益州人口锐减。两晋隋唐前后蜀期间,北方的文化人、有农工商技术的人和流民大量流入四川,使当时的成都文化经济大为提升。

两宋时期,除了最初的三十年四川动乱起义不断,人口减少之外,金军占领中原,引发大量北方人口进入四川,加上自身人口的持续恢复,到南宋绍兴三十二年,暴增至约1153万人,经济文化也达到顶峰。

蒙古军攻打川渝,惨烈的屠杀使成都乃至四川人口大减。明朝灭亡大夏时,也使成都乃至四川人口大减。清朝灭亡大西时,双方更使成都的人烟灭绝。今天四川地区的人可以基本确认是为原来的外地移民。

从成都兴衰的曲线,可以看出一个地区乃至国家的兴盛与发展,与人口的数量及素质无法分开。

成都人自古都有包容、开放、进取、创新等特质。从古蜀文化可以看出,已经挖掘出的这么多辉煌璀璨的青铜器、金器和玉器等等,不是一个坐井观天的族群就能干出来的,而是从外引进、消化后,与自身的审美及技术相结合出来的工艺品。

成都人通过南方丝绸之路向外探索有成,买卖商品早在汉朝就形成了规模。谁说蜀人只是贪图享乐,不愿吃苦耐劳,不信你也走一走“蜀身毒道”,卖出特产后,将印度、阿富汗的货物买回来。

成都的标志——熊猫翻墙

至于说蜀人懦弱,应该是指男人对待老婆吧,耙耳朵是这边的特点。君可见,历史上成都平原多少次人口的剧烈洗牌,或是反抗暴政,或是抵御外辱。抗日战争有多少四川人为了保家卫国而战死沙场。那不是懦弱,而是没到那个份上。

愿天佑成都。

欢迎关注文史宴

专业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专业

熟悉历史陌生化,陌生历史普及化

,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