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西征最后一集(蒙古行思录第11集)

原文转载自美篇《蒙古行思录》系列

作者:阿沃亚斯

上一集,我们走的是鄂尔多斯市的东南线,本集,我们走鄂尔多斯西北线,主要是四个旗:鄂托克前旗、鄂托克旗、杭锦旗、达拉特旗。为了以示区别并让大家记住老的名称,我用伊克昭盟这个老的地名作为本集的名称。

这片区域东临鄂尔多斯市区,西邻宁夏银川,北邻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和包头市,从这四个方向进入鄂尔多斯西北部都是可以的。我们继续上面的路线,在乌审旗南部的苏力德苏木岔口,向西进入鄂托克前旗。

从清初伊克昭盟成立以来,鄂托克就是一个旗——鄂尔多斯右翼中旗,解放以后,1980年才分出来一个鄂托克前旗。鄂前旗1.2万平方公里,7万多人口。

整个旗还是以牧业为主,煤炭等矿业也很发达。

鄂托克旗是腾格尔的老家。

鄂托克旗地区在北宋(公元1038年)归属西夏将近200年的时间,蒙古1227年灭西夏,鄂托克旗始为蒙古汗国领地。

元代,除旗境西部划属甘肃行省宁夏府路外,余为察罕脑尔皇室封地。

天顺六年(公元1462年)蒙古部落入居鄂尔多斯,公元1500年巴图孟克达延汗恢复万户组织,鄂托克旗属右翼三万户济农巴尔斯博罗特所辖鄂尔多斯万户之地,后一直属巴尔斯博罗特之孙拜桑忽尔及其后裔的领地。

崇祯七年(公元1635年)鄂尔多斯万户归顺清朝。

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清延将鄂尔多斯万户划为六个旗原拜桑忽尔诺延及后裔所据克扣特、锡布沁、乌喇特、唐古特等部落组成鄂尔多斯右翼中旗。

鄂托克,是蒙语,营盘、领地、故乡的意思,是一个军事单位或行政单位的名称,大概是千户人口级别的单位。鄂尔多斯右翼中旗为什么俗称鄂托克旗?很多旗都可以叫鄂托克呀?求教中

自东向西进入鄂托克前旗南部,首先到了城川镇——鄂托克前旗东南角的一个重镇,是蒙汉交界、文化交融的地方。

城川镇在八路军时期,是王震将军在此开荒的主要地区。各位看官如果谁真能到这里游览一番,那是真不简单,来了你就知道了,如此深入的内陆腹地,国民党和日本人真的很难打过来。

城川镇还有几个值得关注的地方:

首先是唐代长泽县治所(也就是元和15年以后的宥州城)遗址。宥州城建于唐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据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它反映了唐代鄂尔多斯的繁荣。

据史书记载,唐开元9年,居住在这带的胡人康待宾(河中地区的粟特康国人,乌兹别克人的祖先)起义反唐,唐王朝在镇压叛乱后,将参加起义的民众疏散到江淮渚州。而这些人世代游牧,迁徙无定,不习惯中原的农耕生活,日夜思念故土,迫切要求返回故乡。

于是,开元26年,朝庭命宰相牛仙客在鄂尔多斯设一新州,以安置从江淮地区返回的民众,并将此州取名宥州,以示唐政权的宽宥之意。看上图,宥州城边的几个小城,名字都是这个意思:归仁、怀德、延恩。

宥州城城址位于鄂托克前旗城川镇城川嘎查北1公里处。古城南北长750米,东西宽500米,以“夯土”之术建成的城墙而今仍兀立于地上。东、南、西三面分别有城门,是为瓮城,城墙之上有角楼和马面(凸面)等防御设施数座。大约在南宋末年废弃。

宥州古城遗址现以历史悠久、内含丰厚的“古钱币文化”而受到海内外旅游者的青睐。城内出土的古币中,从西汉到清朝的古币应有尽有,但奇特的是没有元、明两代的古币(这句是解说词,我搬上来,告诉旗领导们,元明这里没有城市,废弃了)。

古币以唐、宋的古币为最多,其中:唐“开元通宝”、宋“太平通宝”、“宣和通宝”、“皇宋通宝”、“圣宋元宝”等古币是稀世珍宝,对研究我国古代经济、人文、社会等的发展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次是延安民族学院旧址。

延安民族学院成立于1941年,是中共西北局的直属院校,也是建国后成立的中央民族学院的前身。1944年4月,由于工作需要,民族学院由延安迁到接近少数民族地区的陕西省定边县,称三边公学。 1945年2月,原中共城川工委改为中共伊盟工委在城川重建后,民族学院迁至城川镇,并且改称城川民族学院。本着民族学院办在民族地区的原则,1949年10月迁至北京后,定名为中央民族学院(赫赫有名的中央民族大学就是从这儿来的)。

民院旧址院落座北朝南,夯筑围墙,南北200米,东西186米。现有平房4间,土木建筑,现辟为城川民院文物陈列室。

为什么要特别提到这个民族学院,最主要的原因是那里毕业的学生后来成为了内蒙古自治区从解放以后直到80年代末期大部分的领导人。延安民院的学生成为了内蒙古政府官员的骨干,其后代在现在的内蒙古也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

最后是“鄂尔多斯民间文学集”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至民国14年( 1925年)间,在鄂托克旗城川教堂传教的比利时籍传教士田清波(A·Mostaert 1881—1971),搜集了大量的鄂尔多斯民间故事、传说、民歌、谜语、隐语、儿童戏语、咒语、讽刺语、谚语、祝词、誓词。他整理的这些资料,于民国26年(19 37年)由北京辅仁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鄂尔多斯民间文学集》,于民国30~33年(1941~1944年)又出版了3卷本《鄂尔多斯语词典》。

这两部书收录了极其丰富的、具有古老特点的鄂尔多斯方言及鄂托克土语资料。上图就是田清波,了不起的比利时人。

出了城川镇,我们继续向西,到鄂托克前旗政府所在地敖勒召其镇。

鄂托克前旗的最西部,是上海庙镇,大概因为上海知青的原因吧,这里叫上海庙。因为靠近银川(60公里),成为了银川旅游的一部分。(上图,草原新城上海庙)

鄂托克前旗也有一些旅游区,比如:鄂尔多斯生态旅游区、可汗行宫、苏鲁锭民俗文化村,都是一些接待性质的、以草原沙漠蒙古文化为主体的地方,

从鄂前旗往北,我们前往鄂托克旗,在两旗交界的地方,有个藏锦鸡的保护地叫毛盖图,因为我在乌审旗的沙地里看到了好几次锦鸡,所以,这里应该是有不少锦鸡栖息着,这个毛盖图地区,对我还是有些吸引力(周围方圆几十里没有镇店,生态应该还不错),可惜至今还没有深入进去走走看看。

好了,离开鄂前旗,我们折向北,前往鄂托克旗。

鄂托克旗2万平方公里,10万人口。本旗的石膏储量世界第一,也是一个有矿产资源的富裕之地。当然,全旗大部分还是以畜牧业为主,都是美丽的草原啊。历史和前旗一样,我就不重复了。

鄂托克旗是著名的品牌鄂尔多斯羊绒衫的原料羊绒主产地。具体点就是鄂托克旗的阿尔巴斯苏木,这里的阿尔巴斯山羊绒是世界最优质的山羊绒。(山羊肉也是当地的一个特色美食)

进入鄂托克旗政府所在地乌兰镇,路边有硕大的城市雕塑,蒙古文造型无疑,看样子是蒙文ETH的变形设计。

鄂托克旗和其他蒙古旗一样,也有王府。清代王爷府位于乌兰镇乌仁都西街东,建造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由鄂托克旗十二任王爷热西扎木素向旗民摊派,筹集两万两白银兴建,历经三个朝代至今已有125年的历史,王府古建筑大部分毁于文革。

鄂托克旗最然地处内陆,但并不是非常干旱。虽然它的北部和东部都是沙漠沙地,但鄂托克旗还是以草原为主,而且境内河流湖泊不少。上图就是乌兰镇边上的河流和湖泊,以及十个全覆盖的内蒙古特色牧区房屋——统一刷成了蓝白色的蒙古风格。

鄂托克旗的蒙古族中学,在整个旗里算最大的单位了吧,估计人最多了。看看那建筑,看看那设计,多棒啊。

乌兰镇不大,美食不少,这是著名的阿尔巴斯山羊肉煮的面片,实在是太好吃了。

拼三鲜,这是陕北的风味,汉族的吃法。我在鄂尔多斯多个地方都吃过,讲实话,鄂托克旗的这家最好吃。

出了乌兰镇,我们去草原上游览一番。鄂托克旗的旅游项目开发的还是非常多的:锡林塔拉草原度假村–鄂托克旗航空旅游基地–螺旋藻产业园—鄂托克旗综合地质博物馆–鄂托克旗生态植物园–西鄂尔多斯主题公园等等。

鄂托克旗有一个直升飞机的基地呢,叫鄂尔多斯航空旅游基地。

又到了熟悉的、笔直的草原路了,心情真的是太好了。

仔细观察一下路边的阿尔巴斯山羊,漂亮极了。

鄂托克旗的草原,植被覆盖好,生态保护好,还有很多淡水的湖泊,几条河流的水量也还可以。

鄂托克旗的北部,有一个著名的额阿尔寨石窟,这里因为成吉思汗第六次西征西夏时在此疗伤,而成为蒙古族人民祭祀的神圣之地。 在鄂托克旗查汗淖尔镇,有成吉思汗儿子拖雷的宫帐遗址。

1226年成吉思汗第六次进攻西夏时,拖雷随成吉思汗进入鄂尔多斯地区。成吉思汗在阿尔巴斯狩猎坠马受伤后驻阿尔寨石窟(百眼窟)养伤,由夫人也遂在身边服侍。

  在《史集》中记载,成吉思汗病重期间,将窝阔台和拖雷召来,给他们留下三条极其重要的遗嘱:一是齐心协力抵御敌人,立窝阔台为蒙古大汗;二是取道南宋,共同灭金;三是秘不发丧,当西夏君臣、民众出城投降时,将他们消灭。

拖雷忠实地执行了这三条遗嘱,为大蒙古汗国的发展和巩固,为灭夏、灭金战争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拖雷逝世后在鄂尔多斯建立拖雷遗物宫帐,帐内供奉他生前用过的火镰、腰带环等遗物,由几十户达尔扈特(也写达尔哈特)人世世代代守护祭奠,史称拖雷伊金(圣主)宫帐。

阿尔寨石窟开凿于北魏中晚期,兴盛于西夏、蒙元时期。许多石窟内保存有大量精美的壁画。既有藏传佛教图画,也有北方民族世俗图画,既有世界少存的同时具有古回鹘蒙文、藏文、梵文的榜题,也有罕见的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受宴图、国师八思巴讲经图等史料价值极高的壁画。

成吉思汗八白室祭奠是蒙古族祭天神、祭祖先的最高形式。成吉思汗八白室500年前就在鄂托克旗的阿尔巴斯山中秘密祭奉,留下了多处查干霍洛遗址、苏勒德祭奠遗址。蒙古族非常尊尚白色,将祭祀成吉思汗灵魂的宫包称“查干鄂尔多”(白宫、白室)。霍洛是府邸、营盘的尊称,就是宫殿的别称。如把成吉思汗陵园称之为“伊金霍洛”,把鄂托克旗王府衙门称之为“鄂托克霍洛”,把党委称之为“纳敏(党的)霍洛”,所以阿尔巴斯山中的“霍洛”和“查干霍洛”就是成吉思汗八白室的祭奠遗址。

今棋盘井镇的阿尔巴斯山中,有多处以“霍洛”、“查干霍洛”、“敖楞霍洛”、“霍洛图”命名的地方,它们都是祭祀成吉思汗八白室的遗址。 在300多年前,成吉思汗八白室从阿尔巴斯山中移至达拉特旗王爱召时,拖雷伊金白室、别力古台白室、阿拉苏勒德、布日耶沁白室、阿拉坦嘎达苏白室、石布青部落苏勒德等祭奠有关成吉思汗家族的宫帐、神物和守护成吉思汗八白室的部落苏勒德,仍留在鄂托克旗境内祭奉300余年。

吉祥慧瑞寺俗名鄂托克召、新召庙,赐名清远寺,藏语名热希巴拉达尔令,位于鄂托克旗阿尔巴斯苏木脑高岱嘎查境内的伊克乌素。是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

顺治九年(1652年),鄂托克旗第一任扎萨克善丹贝勒,在王府会见应顺治帝邀请赴北京的五世达赖罗桑嘉错。同年,遵五世达赖的旨意,善丹贝勒在王府所在地亲自主持兴建王爷庙,并决定全鄂托克旗建13座庙,36座殿堂,共建49座寺庙。王爷庙落成后,禀报清廷,清廷赐名“热西达尔杰岭”。王爷庙是管理全旗49座寺庙的第一大召,故又称“鄂托克召”。

(全旗人口不过万人而已,寺庙就有49座,可见当时的藏传佛教对蒙古人的影响)

鄂托克召建立一百多年后,四周沙化严重。道光四年(1824年),王爷福晋瑙敏吉德、坐凳喇嘛丹僧那木吉拉、梅林索诺木盖当等人提议,协商决定迁移庙址,兴建一座像塔尔寺大金瓦殿一样的新庙。经高僧勘风水后,庙址选定为伊克乌素,即现在的新召庙。

道光四年(1824年)开工,道光十年竣工并开光。寺庙迁移至新址后,俗称“新召庙”,原址上的寺庙则称“豪沁召”。

1949年8月,鄂托克旗和平解放。牧区民主改革减少了法事经会的举办次数,将庙仓牲畜变为集体所有财产,许多喇嘛还俗并娶妻。解放之初,新召庙在册喇嘛共有290名,1955年,喇嘛减少至73名。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新召庙被视为“破四旧”的对象。1967年,新召庙5大殿堂、7座小殿的铜佛像、大号、钹、铜佛灯盏等当作废品,通过大胶车运到乌兰镇,作价3900多元出售,卖得的钱作为新召公社建设八一水库的基金,投至八一生产大队。

文化大革命期间,党政领导以及中上层喇嘛被打成反革命分子,新召庙无人管理,沦为各个机关、学校、生产大队瓜分的对象。1969年至 1975年,新召庙的12座殿堂被全部拆毁,6座府邸仅剩2座,4大吉萨仅剩1座,108座喇嘛住房仅剩12座,整个新召庙变成了一片废墟。

改革开放后,1984年12月伊克昭盟行署将新召庙指定为鄂托克旗宗教活动点。

1985年,该庙喇嘛将九世班禅曾经下榻的府邸修缮一新,在其中诵经及举办法事。

1986年,经十世班禅关怀,喇嘛们请回《甘珠尔》一套,放在该宗教活动点。同年,经众多施主及僧人努力,在主管部门支持下,重建了15间时轮经堂、9间五勇猛明护法殿。

2005年孟根乌拉、哈永宏、铁木尔赴塔尔寺,与在塔尔寺居住的主持喇嘛罗桑次成设计琉璃大召的重建图纸。 2009年5月17日,依照阎曼德迦仪规,在新建的琉璃大召内举办了首次开门仪式暨简易开光仪式,鄂托克召终于重建完成。

鄂托克召的经历,是内蒙古上千个佛教寺庙的典型实例,令人深思啊。

继续旅程吧。

恐龙遗迹属于科学家的范畴,大家知道,内外蒙古是恐龙化石的基地,到处都有遗迹和化石出土,我就不带大家看了。咱们去两个大型的温泉中心看看。

碧海阳光国际温泉中心投资很大,地理位置也很好,有河有湖。但是,近年因为游客下滑,经营状况一般。

碧海阳光里面还有一个大湖,也没人管,倒是挺自然的。

大家欣赏欣赏湖景吧,真要是来这里露营自驾还是挺好的,不过,得有大把的时间呢。

鄂托克旗的布龙湖温泉度假中心,经营的还是很不错的,优美的环境,高档的额设施,是个度假的好地方。

在如此干旱的内陆地区,居然还有一条河从东向西注入黄河,这就是都思徒河。这条河在拐弯处聚集了一个湖,布龙湖,真是难得啊。

游客很少,游乐的项目还可以,游艇什么的,设施不错。

蒙古包是少不了的,这是内蒙古最有接待特色的地方。

小码头很惬意,水清,天蓝。

河边起伏的草原上,亚洲双峰驼自由的吃草。我们在前几集说过,骆驼在内蒙古属于半野生状态,除了喝水回家外,平时都是在草原沙漠里自由活动,完全没有人看管,属于国家保护动物。

大量的候鸟栖息在都思徒河里,这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还是比较少见的,说明了这里的自然环境非常好。

在内蒙古中西部,因为干旱和污染、人类活动频繁等因素,大部分候鸟把内蒙的河流湖泊仅仅是当成了冬季从西伯利亚南迁的停靠站。而在夏天,候鸟都是选择西伯利亚和外蒙古栖息,内蒙古的呼伦贝尔草原也有大量候鸟夏季栖息,也是因为那里人少。

草原和河流结合在一起,黄色的水草映衬出美丽的画卷。

这里再次提醒各位朋友,来草原一定要遵守草原的规则,除了不乱扔垃圾外,一定不要开车碾压草原,只能走汽车压过形成的土路车道。

另外,遇到河流和湖泊(淖尔),不要把车开到离水面太近的地方。因为内蒙古的河流和湖泊季节性很强,今天还有水面的地方,第二天水可能就退了,露出了土地或草地。这种地很危险,因为地下都是虚的、泥的,汽车很容易陷进去,人也不要太过靠近。

上图就是两个来自银川的小夫妇,浪漫到河边,车陷了进去出不来了。两驱车,连个拉车的绳索和挂钩都没有,我们没办法帮忙,只能找度假村的人来帮他们了。

鄂托克旗很美,大家可以持续关注,杭锦旗也很有特色,我们这就去看看。

杭锦旗,在鄂托克旗的北面,鄂尔多斯的西北部,面积1.9万平方公里,人口15万,有煤矿、天然气、铀矿、石膏等矿产。

杭锦,是突厥的古老部落,也是突厥语康里演化而来的,意思是车子。蒙古西征是归附,被同化,这也说明突厥人和蒙古人何其相似。

杭锦部落在明朝时期迁到鄂尔多斯高原游牧,清朝初年归附,设鄂尔多斯右翼后旗,属伊克昭盟,俗称杭锦旗。

著名的河套平原,也就是后套地区,从清初开始到解放,大部分是属于杭锦旗的。建国后,成立了巴彦淖尔盟,在后套的农业区设立了一个杭锦后旗,所以,杭锦旗和杭锦后旗本是一旗。

我们先看一个古城:霍洛柴登古城,位于鄂尔多斯市杭锦旗旗政府所在地锡尼镇西北20公里。古城址平面呈长方形,长1400米,宽1100米。城内地势较平坦,北部地势略高,现大部为草场和农田。

城内地表遍布陶片及砖瓦等,还出土了很多铠甲片、铜箭头等。这座古城是当时汉抵御匈奴侵扰的驻军重镇,方圆1.5平方公里的古城驻军规模可达几万兵马。

当时这里众多的城镇群和驻军,建有相当规模的铸钱作坊遗址,都说明西汉至新莽时期鄂尔多斯地区是其直接管辖而且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

(我再一次批评内蒙古的地名办公室,不学习不尊重蒙语,到处乱译名。霍洛柴登和下面的浩绕柴达木完全就是一个词,为什么弄了差别这么大的汉字译名?)

在古城北约10多公里处,就是古代“朔方郡”治下的一处大型城址(今磴口县哈腾套海苏木境内),也是军事重镇。另外30公里处有阿鲁柴登匈奴墓葬群(今杭锦旗阿鲁柴登村)。1972年这里出土金器218件,其中的国宝重器“匈奴金冠”,重1202克,是迄今为止仅见的匈奴金冠。

“浩绕柴达木”蒙古语,“浩绕”意为“营盘”,“柴达木”意为“草滩”,过去此处草滩附近曾建有杭锦王爷府,故此命名。

二百多年前,王爷府曾移设在这里,原杭锦旗王爷府是以五座毡包迁移的毡帐行宫,择水草而迁徙,当时这里是水草丰美,芨芨草碧波荡漾,水鸟欢唱,景色迷人之地,王爷府就安置在这里,将原名“巴音柴达木”(意为富有的柴达木)改为“浩绕柴达木”,一直沿用至今。

  杭锦旗王爷生活比较安逸富裕,主要是他手下有大量的河套平原的良田,陆续出租或者卖给汉人耕种。抗战时期,杭锦王府被日本人炸了。

1938年腊月,德穆楚克栋鲁普(德王)的第八师秃头团长明干巴雅尔带一个团的兵来到杭锦旗。把一部分派往鄂托克旗,一部分留在杭锦旗。住在杭锦旗的日本兵经常出去抢掠财物、奸污妇女,干尽坏事。

  1939年一月,日本从归绥方面派来飞机,把杭锦旗的阿王及其家属一块都带往归绥城。任命其为伪蒙古自治联合政府伊克昭盟副盟长。

  1939年春,秃头团长明干巴雅尔的部队被傅作义派来的部队层层围住。双方的战斗非常激烈,明干巴雅尔在无奈之下给包头去电求援。不多时包头方面就派来飞机集中轰炸。日本飞机不但轰炸了杭锦旗王府,还跟踪追打孟军长的三路兵马。又飞到沙日特莫图(下一图我们介绍),轰炸正在颂经祭祀的塔日比家,炸死了陶可桃呼连长等数十人。接着还飞到伊克乌素的乌兰阿贵庙进行轰炸,低空扫射。   这次轰炸后,旗政府和王爷府通天火柱燃烧数日。

菩提济度寺(沙日特漠图庙),位于杭锦旗库布其沙漠深处的巴音乌素境内,属藏传佛教寺庙,庙宇建于明代中后期,蒙古各部开始重新格鲁派黄教的时候,距今有600年的历史。清代经过多次扩建,成为杭锦旗地区著名的大庙,文革期间,一场运动轰轰烈烈的把大庙90%的建筑烧毁。

建筑很有特色,非常漂亮。

文革后,寺庙重建,1986年开始逐年扩建,现拥有门殿、明王殿、大藏经殿、大经堂、菩提白塔、吉祥谷积塔等众多建筑。

现任雍和宫主持的大喇嘛,就是杭锦旗的蒙古人,而且自幼在此出家。

嘉木样 图布丹,是位德高资深的大喇嘛,现为北京雍和宫住持。

1925年出生于内蒙古伊克昭盟杭锦旗的一个牧民家庭。七岁时在菩提济度寺出家,18岁到青海塔尔寺,先后学经习律27年,对《占颂》32部、十大《金刚经》不仅熟读,而且领悟颇深。后来又学习辨经五部,达到“格西”(博士)学位。

1981年到雍和宫做经师,后升任副往持、住持,嘉木样图布丹是一个佛学知识渊博、根底深厚的藏传佛教学者,他不仅通晓蒙文和藏文,而且有较好的梵文基础。他的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使他在钻研佛经,弘扬佛法上得心应手,久而成为佛学界的权威之一。在雍和宫期间,他一方面师课授教,一方面孜孜不倦研习佛经。此间与人合作校注出版了藏蒙一《智慧之源》、另外校对出版了佛学《四部医典》。这一方面说明他的佛学功底深厚,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他弘法利生的诚心。

回到现实中来,我们从杭锦旗政府所在地锡尼镇(小城市修的非常好)出发,探访一下荒漠深处的温泉。

锡尼镇出发向西,一直走到黄河岸边,有一条草原荒漠公路,黄河东岸是杭锦旗的巴拉贡镇,黄河西岸是巴彦淖尔市的磴口县。公路的中央,大概将近100公里的地方,我从网上搜到一个伊和温泉公馆的去处。

当时我们是从乌审旗一路过来的,本来应该住在锡尼镇,因为搜索携程的时候,看到了杭锦旗的这个温泉公馆,价格还挺贵,应该设施服务不错,于是就说去吧。

在草原荒漠上开了将近两个小时,沿途真是草木稀疏啊,都是非常干旱的荒漠。没有人烟,也几乎没有牲畜和树木。快到伊和乌素苏木镇上的时候,经过了摩林河,小河还是有点水的,真是可贵啊。远处还有一个水库,虽然不大,但更加可贵。

伊和乌素的蒙语就是大水的意思,在如此荒漠发现如此大水,怎能不令人惊叹?到了镇上,除了一栋政府大楼外,就是一些平房,傍晚五点多了,街上一个人也没有,开车转了三圈,遇到3个人。

镇子西边有个本镇最大的五层大楼——伊和温泉公馆。确实是一个温泉大酒店,客房很大,不错。温泉游泳池在地下室,餐厅什么的都有。

温泉公馆条件不错,可是没有什么客人,只有一个前台接待、一个小伙子说是厨师、还有一个老人家是搓澡的。看看附近也没什么吃饭的地方。 一行三人,想来想去,掉头回吧。在黑漆漆的草原路上又奔驰了两个小时,可算回到锡尼镇了。

草原的路,夜晚真是一点路灯都没有,漆黑一片,开车很危险。这条路又是从乌海、磴口、阿拉善那边往东进入鄂尔多斯包头呼市的一条不怎么收费的小路,所以大卡车特别多。

我们一路被很多大货车超越,最后干脆跟在一个大货车后面开了回来。就这样,快到的时候还差点撞到一匹马。

回到杭锦旗,长泰王府大酒店住下,想想,其实应该在温泉酒店体验一下,挺好的。

第二天从锡尼镇出来,继续向北走,直奔库布其沙漠。沿途经过乌兰陶日木、查干淖尔、哈日忙来淖尔,这几个季节性的小湖泊居然还有水,而且面积不小,候鸟不少。

各种候鸟,带着很多幼鸟,即将往南方飞去了。此处是库布奇沙漠边缘,湖泊很多。

从公路上看到远处有一个小湖,于是找了一条土路下去,进入草原里面。湖泊水不大,水面小了很多,也没有候鸟,周围很多电线和工厂的痕迹。湖边沙地上有很多动物的脚印,应该都是野生的鸟类。,

库布齐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为蒙古语,意思是弓上的弦,因为它处在黄河下像一根挂在黄河上的弦,因此得名。古称“库结沙”。

库布齐沙漠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漠。位于鄂尔多斯高原脊线的北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达拉特旗和准格尔旗的部分地区。总面积约145万公顷,流动沙丘约占61%,长400公里,宽50公里,沙丘高10—60米,像一条黄龙横卧在鄂尔多斯高原北部,横跨内蒙古三旗。形态以沙丘链和格状沙丘为主。

库布其沙漠形成的年代不是很久,专家推测,大概是商朝到战国秦汉时期逐渐形成的,黄河带来的泥沙是其中主要的物质基础。

历史最早记录的历史是北魏时期, 据《魏书》记载: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薄骨律镇镇将刁雍在呈交魏廷的奏书中论及薄 骨律镇赴沃野镇的粮运通道状况,谈及早期的库布其沙漠。当时,薄骨律镇位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沃野镇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前旗北部,两座镇城间的陆路交通线呈现自西南往东北方向。

刁雍 在奏书中写道:“臣镇(笔者按指薄骨律镇)去沃野镇八百里,道多深沙,轻车往来,犹以为难, 今载谷二十五斛,每至深沙,必致滞陷。又,谷在河西,转至沃野,越渡大河……”

成书于北魏时期的《水经注》中写道:“余按,南河、北河及安阳县以南,悉沙阜耳,无佗异山。故《广志》曰: ‘朔方郡北,移沙七所,而无山以拟之’。是《音义》之僻也”。该书记录的流动沙丘(移沙七所),就是公元六世纪初期的早期库布其沙漠之状况及位置。

到了公元8 世纪末期,库布其沙漠再度被唐代人所记载,并且被命名为“库结沙”(或作普纳沙、或称破讷沙)。

归结起来,依据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孝昌三年(527)前、永熙二年(533)、唐德宗贞 元年间(785-805)的相关文献记载,可以简略地勾画库布其沙漠在九世纪初的分布格局如下:西 限黄河、北临黄河南支河道、东达今杭锦旗北部的毛布拉格孔兑沟之西侧、南缘在今杭锦旗巴彦 乌素镇乌顶布拉村、门根村至摩仁河下游之北。

对于沙漠,我们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缺水、渴死,然后是沙尘暴。是的,沙漠确实是带给我们很多的灾害,所以,我们对待沙漠的核心做法就是:植树造林、防风固沙。

当然,沙漠也有很多资源可以利用,比如太阳能、矿产等等。甚至沙漠旅游、汽车拉力赛、越野赛等

杭锦旗北部的库布奇沙漠,黄河南部地区,著名的穿沙公路旁边,就有两个比较大型的旅游区:夜鸣沙旅游区、神光响沙旅游区。

大部分的沙漠旅游都是这样的模式:骑骆驼、坐卡车冲沙、滑沙、沙漠越野、索道、徒步、还有就是餐饮了。

这里每个周末都有上百辆的沙漠越野爱好者组织的改装汽车大聚会。

继续往下走,到了黄河南岸的独贵塔拉镇,有一条新修的高等级沿黄公路贯穿东西,我们往西走,这条路类似高速,但还没有建好收费站。三十公里左右,就到了——七星湖。

库布其七星湖沙漠生态公园是由全球知名沙漠绿色经济企业、内蒙古的大拿级企业——亿利资源集团,在其 27 年治理沙漠基础之上投资兴建的国家 4A 级沙漠生态旅游度假区,曾先后被评为“全国首批低碳生态旅游示范景区”、“国 家水利风景区”、“国家沙漠旅游实验基地”、“鄂尔多斯市国家沙漠地质公园”、“中国沙漠(七星湖)汽车越野训练基地” 等称号。

2011 年被联合国确定为“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永久会址。

这个园区要门票啊,150左右,里面非常大,开车进去转一圈,要四五十公里呢。七星湖,是库布其沙漠绝对的明珠,大大小小的七个湖泊,周边水草丰美,湖里候鸟云集。

为了建造七星湖景区,开发公司买断了所有当地几十户牧民的牧场,给他们改了统一的牧民新村,算是安置了吧。

景区里面有大型的会议中心、大酒店、展览馆、餐厅、娱乐、越野赛场地等等。

每一个湖边都有停车场,还有一些简单的休息场地。

这是景区内的酒店。

内部装修和设施非常好,夏天的时候,一个房间1000多元一天。

这是大道图湖,很多芦苇。

总体来说,这里的游客还是比较少的。和国内那些著名景点比起来,即使是夏天,也是一个清静的所在。提醒一下,想要发呆、谈人生、搞文艺的青年们,带足自己的装备,带走自己的垃圾。

湖边的蒙古包接待点,内蒙古特色无处不在啊。不过这里没有提供餐饮,还算是环保吧。但是可以花100元租用几个小时的蒙古包使用。

七星湖的另外一个湖,清澈无比,蔚蓝一片。

我是不忍心下水去的,游客就想法各异了,玩的高兴,什么都不顾。

七星湖里面还有很多沙漠娱乐项目,因为这里本身就在库布奇沙漠当中。

这是夏天六月周末的游客量,不到暑假,人还不多。

OK,杭锦旗到此结束,我们折返往东,去到最后一个鄂尔多斯的旗——达拉特旗。

达拉特旗面积8000多平方公里,人口30多万,是鄂尔多斯的大旗。

达拉特旗的地形南高北地,一些小河从南部高原发源,向北流入黄河,黄河南岸是肥沃的冲击平原,是农业耕种区。达拉特旗的中部是库布其沙漠,南部是畜牧为主的草原。

达拉特的经济当然还是能源为主,达拉特电厂是内蒙古最大的电厂之一,大量电力供应北京地区。

达拉特旗的历史和鄂尔多斯基本一致,近代史上,因为靠近黄河,达拉特旗很早就有汉人进入种地。所以清末民国的达拉特旗(鄂尔多斯左翼后旗)蒙古王爷康达多尔济,经常留恋在包头的妓院赌馆烟管,故事很多。由于涉及到很多争权夺利等等无聊的故事,我就不啰嗦了。

达拉特的蒙古语含义至今还没有确切的定论,从发音上,有肩胛骨、70、平原的类似含义,但经过考证,还是应该是古老的部落名称。

上图,达拉特旗的王爱召遗址,清初,鄂尔多斯万户的蒙古札萨克王公在这里会盟,所以这个盟叫伊克昭盟。

在鄂尔多斯,山西方言的汉语民歌唱到:“上房瞭一瞭”,“瞭见个王爱召”。(瞭,就是看的意思),这个特别宏大雄伟的寺庙全称为“乌哈格尼巴达古拉圪奇庙”。始建于大明中后期,和其他鄂尔多斯著名寺庙同时,都是阿拉坦汗引入格鲁派后,当地部落首领建的。明朝廷赐名“广慧寺”,又名伊克召(大庙),因其属于鄂尔多斯济农及郡王(额林臣济农于清顺治六年被赐封为扎萨克多罗郡王)的召,而蒙语“的”的发音近似于“爱”的发音,人们便习惯地称之为王爱召。

(蒙语”的“是个中间词,根据前面的词尾发音,有不同的读法,这里读ging)

据史料记载,王爱召是一座规模宏大;极为壮观的庙宇,庙占地面积50亩,寺庙共有建筑物约259间,四周建有282间喇嘛住房,建筑结构取藏汉两种传统样式之精华,由于王爱召建筑宏伟,民间历来有“东藏”之称。

为之叹惜的是1941年日军侵入王爱召,珍宝被洗劫一空,放火焚烧了王爱召。致使辉宏壮观的王爱召变成废墟。王爱召被毁之后,喇嘛曹德纳木化“布施”筹资在王爱召遗址西侧一公里左右的地方新建了一座规模较小的寺庙,将本旗塔并召的法器用具移至这座小庙中,继续进行宗教活动。可惜这座小庙又毁于“文革”中,现仅有王爱召遗址“卧龙土岗”留存着一个小仓房,原班弟子喇嘛洛布森津巴对本门宗教矢志不移,还继续在这间小仓房中念经理佛,潜心修道。

达拉特旗为蒙古历史贡献了一本著名的著作:《蒙古黄金史》,与《蒙古秘史》、《蒙古源流》一同成为蒙古民族世界三大巨著之一,闻名于世。《蒙古黄金史》,原名为《古代蒙古诸王奠定的国家制度之著作简要汇总黄金史纲》,简称《蒙古黄金史》或《黄金史》。

   《蒙古黄金史》的作者罗卜桑丹津,是鄂尔多斯左翼后旗(达拉特旗)原蓿亥图乡热西却凌庙(俗称“旧召”)活佛。他是一位十分博学的喇嘛,精通蒙、藏文,曾经编写诸多经书和蒙藏词典,获得国师称号。罗卜桑丹津,还是一位历史学家,除编纂有《黄金史》外,还著有《五台山志》一书。从各种文献资料的研究表明,《黄金史》成书年代在1669年-1675年间。

  《黄金史》主要是一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统一草原并登上汗位的历史,是一部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统治蒙古的历史。此部史书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为记载从蒙古先祖到成吉思汗逝世的历史,其时间跨度大体相当于《蒙古秘史》,后一部分分为从窝阔台、贵由到元朝的建立者忽必烈薛禅可汗至林丹汗时期的历史。

上图,达拉特旗黄河,蒙古语叫黄河为哈屯郭勒,就是来源与此。

据传说,当年成吉思汗娶西夏国美丽的古日别勒津皇后(赵君)来到宝日套亥(河套)。成吉思汗病危即将咽气时,这位哈屯趁机逃走。当兵马得知后追赶到黄河岸时,只见哈屯的两只鞋丢在河边。成吉思汗得知后,令士兵在河边埋葬这两只鞋,并堆泥石形成小山包,便成为古日别勒津哈屯的陵墓。

还有一种说法是,当古日别勒津哈屯投黄河死后,把她的遗体捞出来放进铁棺材进行埋葬,因此,当地蒙古族把这小山包称之为“特木尔敖勒忽陵”(铁棺陵)。因古日别勒津哈屯投河而死,从此把黄河称之为“哈屯郭勒”(夫人河)。

达拉特旗最著名的旅游景点就是响沙湾,这是呼和浩特、包头、响沙湾、成吉思汗陵著名旅游线路上的重要环节。响沙湾旅游区,从一个开发到了现在的四个,连大型游泳池都有了。

在响沙湾,其实是很难听到沙子的轰鸣声的,旅游必选项目就是骑骆驼走一圈,半个小时吧,感受一下沙漠吧。

响沙湾里还有沙漠越野车、滑沙、游泳等等,是个非常成熟的旅游区,第一次来内蒙古的人都会来这里旅游的,这种风情还是非常值得体验的。

达拉特旗还有一个值得说的其实是这里——远山正英和恩格贝。 恩格贝为蒙古语,意为平安、吉祥,历史上是一块水草丰美、风景秀丽的地方,曾是这一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这里有默默无言的秦砖汉瓦,这里有穆桂英征西时筑起的西元城;这里曾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独贵龙”运动领袖阿尧尔色那的大本营,这里有五百抗日将士的忠烈魂;这里的“天外神石”令人遐思万千,这里的“龙泉圣水”让你气爽神清,这里的恩格贝召曾经经灯长明……

然而,战乱、洪水、滥伐、滥垦终于让黄沙抹平了这里的景色,使牧人丢弃了草场,农人舍弃了家园。至1989年恩格贝示范区建立以前,30万亩土地已几乎见不到人烟、全部沙化了。

1990年,日本鸟取大学名誉教授、沙漠绿化实践协会会长远山正瑛先生以84岁耄耋之年,带领他的协力队来恩格贝植树,使恩格贝的建设具有了国际知名度。目前,示范区植被覆盖率由过去的5%达到了40%;利用水沟建成蓄水塘坝3处,总蓄水能力达到300万立方米,沙害得到有效控制,水患得到彻底根治。

远山正瑛(1907—2004 ) ,日本农学家。鸟取大学农学系教授,日本沙漠实践协会会长。

1935年留学中国,研究农耕文化和植物生态。从学生时代起就产生了治理沙漠的兴趣。

1972年退休后,他开始进行中国的沙漠绿化研究。

1980年来华访问,本着“绿化沙漠是世界和平之道”的崇高精神,与中国科学院合作,成立了日本沙漠绿化实践协会,在甘肃、宁夏等黄河流域搞沙漠绿化的事业。在他的带领下,其子女和越来越多的日本友人也加入了绿化中国沙漠的行列。迄今已有7000多人日本人参加了沙漠义务植树,捐献人民币200万元(200万,对于现在的鄂尔多斯大款们来说,简直不算钱),治理沙漠19700多公顷,三个“百万株植树工程”相继完成。

1991年,远山前往恩格贝沙漠开发示范区,被聘为总指导,当时他已是84岁高龄!

1999年在这里为先生立了塑像。(在中国,给活着的人立塑像,第一就是毛泽东,第二个就是远山正瑛,不难看出远山正瑛先生在人心目中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

2004年2月27日,远山正瑛在鸟取市逝世,享年97岁

生态环境的改善带动了沙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新培育的恩格贝新品系白绒山羊被专家称为我国最有前途的山羊;

被人们誉为畜禽业“超级明星”的鸵鸟养殖,已成为恩格贝沙产业的龙头产业,数量超万只,成为我国华北、西北地区最大的养殖基地;

甘草、沙葱、沙芥、苦菜等沙生植物成为抢手的绿色食品进入市场。

这里虽然已经闻名很多年了,但是也不是特别成熟的旅游或者考察地区,吃饭住宿的条件都一般。

恩格贝的环境还是很不错的,期待能够合理利用吧。

本集到此为止,谢谢大家。

,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