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首催泪父亲歌名(怀念我的父亲)

今年是敬爱的父亲逝世四十二周年,也是他的百年诞辰。作为儿子,每当凝视着父亲的遗照,许多往事便一幕幕地浮现在眼前,令我潸然泪下,久久不能忘怀。

父亲名叫程玉章(又名定国),1916年10月生于湖北省黄梅县大河镇一个名叫程家坳的小山村,在家族同辈男丁中排行老五,在兄弟姐妹中也是第五,故侄辈称他为五叔,孙辈称他为五爷。

辛勤劳动的模范

祖父家里那时很贫穷,父亲幼小时就参加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如捡粪、放牛、拾柴等,祖父母常夸他勤快。十四岁那年,他参加了家乡的儿童团,帮闹革命的大人们送信、守哨等,被乡苏维埃领导称为最勤快的儿童团员。若干年后,父亲的两个哥哥因患病无钱医治相继去世,祖父身体不好,家里所有事都由他一人承担。父亲勤劳苦做,田地里的庄稼长得比别人同块地都好。

某次,邻村宋冲的一位妇女(即我的外婆)到墩里办事,无意中透露想找一位勤劳的男青年为小女婿。外婆听人说,程家坳上老五最勤快,于是由族姑牵线,同意把她的小女儿(即我的母亲)嫁给父亲。成家后,父亲对母亲关爱备至,外面农活全由他一人做,家里筛米、挑米、挑水、弄柴等杂事也基本由他承包。

过了几年快乐的农耕生活,因大姐(我伯父唯一的女儿)婚姻问题,父母受族长欺压难以在家里生存,于是便到孔垅德化街摆小摊为生。由于父亲起早摸黑,别人收摊他还打着灯笼继续候客,慢慢地有了一点积蓄。三年后,父母回大河街租屋开铺。在大河街的几年中,父亲早开店晚关门,热忱待客,诚信经营,小店生意较兴隆。

刚解放时,街民选举父亲为首任工商会长。土改时为了分到田地,父亲婉言谢绝了政府领导和街民的挽留,带领妻子儿女回到老家。土改结束后,经村民推荐、乡政府批准,父亲又到王塘乡供销店工作(即供销社的前身)。由于受坏人诬陷,父亲吞了两盒火柴头以死证清白,经抢救才脱险。好在公安快速破案,惩办了坏人,还了父亲的清白。因父亲政史清白,又有经商经验,乡政府再次推荐他到区供销社工作。父亲当时考虑到家有田地种,衣食无虞,加之上有老下有小,就多次谢绝乡政府领导,把机会让给别人,铁心在老家过着农耕生活。

加入合作社后,父亲在队里干活非常卖力,常年出满勤,参加了黄梅县三大水库及附近所有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先后获得县乡两级生产积扱分子、劳动模范等称号。特别是一九七九年正月,父亲接连几天高烧,肚子比原来大很多,经卫生所、区卫生院医生初步诊断为肝腹水,后转到县人民医院,经医生会诊确诊为晚期肝硬化腹水,最多有半年的生命。

当时,我把医生诊断情况有所保留地告诉父亲,他笑着回答说:“不就是腹水吗?我身体还行,可以边服药边干活。”我建议父亲在家里边休息边治疗,可他回来第二天就到生产队上工。后来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腰变粗裤子扣不上,父亲就用吊带系在脖子上;重活干不了,就带领一帮妇女利用田边地角种杂粮。由于父亲苦劳细作,生产队杂粮获得有史以来的大丰收。在一次总结会上,干群一致说,要不是“五爷”带病苦干,哪能收获这么多黄豆及杂粮。父亲直到离世的前一天还出了满工。也许是病后未停止劳动的原因,父亲的生命竟比医生预测的多了一年零九个月。

俭朴节约的典型

父亲过惯了俭朴的生活,以致后来经济条件好些,也非常节约,吃饭从未过八分饱,衣服补丁加补丁,夏天一条大肩布,晚上洗干白天用;脚发皲裂舍不得花二角钱买一小盒凡士林,用一种叫猫耳剌熬水敷;腿静脉曲张,用玻璃打瓦风;眼睛昏花捉蛇取胆吞。

因所处的年代粮食不够吃,父亲常开玩笑说,多喝点水把肚子填起来就行,大多时候他每餐只吃一碗饭,其余由蔬菜来凑合。一九六五年,在建设黄梅县门山水库时,民

工们吃完饭后,还剩约3斤的米饭。队长说,谁能吃下就算白吃,如吃不完要交3斤米。一批青壮年看后直摇头,这时食务长见没人敢吃,就叫父亲去看看。父亲笑着说:“没人吃,我就吃。”在饭凉无菜的情况下,父亲一口气吃得干干净净。此时,社员个个瞪目结舌说:“五爷好大饭量,他平时怎么过?”

父亲在大河住院时,亲友带些东西去看望,但他从未分享过,总是留在出院时带回家。一次,大姐买了几个麦馒头(因那时没有粮票买不了),父亲即使饿了也舍不得吃,便托人捎回家给孙儿、孙女。患病后父亲怕因治病多花钱,总是采摘些如茵陈、百花蛇舌草等煎水喝。后来,我是连哄带骗才把父亲弄到板车上拖着往医院跑。父亲从医生那里得知病情后,三番五次对我讲:“人总是要死的,不要借债为他治病,死后丧事从简,如肉买不到(那时要肉票)就把家养的小猪及鸡宰了,让亲友及乡邻吃一餐像样的饭菜。”他就是这样一个从不考虑自己而专为家人及他人考虑的人。

天资聪颖的悟性

父亲十周岁才到私塾读书,无钱买书借别人的用,没有笔墨纸靠同学的赠送。这样读了一年半后,因家里实在交不起先生的薪酬,父亲便恋恋不舍离开了私塾。后来我听长辈说:“父亲悟性好聪明,你家真是个有读书伢没有读书的爹。”

辍学后,父亲在家边干一些农活,边借别人用过的书刻苦自学,不懂地方晚上就请教大人。几年后,父亲成了稍有文化的农民,因他熟读了许多国文古书,乡邻孩子起名字、写春联、红白喜等事都离不开他;后来还学会珠算,能熟练地记账算账,设立公共食堂时他当食务长。

疼爱儿孙的严父

父亲一生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儿孙也毫不含糊。有几件事至今记忆犹新:小时我吃饭有点不安分,一次把饭菜弄到地下,父亲发现后责令我粒粒捡起来用水洗净吃,并教我读古诗《悯农》领会诗句的道理,纠正我不良习惯。大约十来岁时,父亲借来一本《今古贤文》要我每天抄十句。有一天,因邻家发小邀玩,我马马虎虎地抄了就外出。晚上父亲发现字迹潦草,便揪着我耳朵下令重抄五遍。从此以后,父亲布置的抄写任务我再不敢马虎了事。

读小学时,邻村一个比我稍大一点的同学老是在放学路上欺负我。因忍无可忍我便在星期六放学时叫了几个大孩帮忙打了欺负我的人。父亲知道后,晚上拿着竹条环墩追了我三圈。母亲见状说情父亲还打了母亲,并高喊要打死我,任何人都不给面子。见此情况,我只好跪在父亲面前让他打。打了一阵子,父亲停下后又讲了人生忍让为先,大度为怀的道理,告诫我以后别人打骂你可向老师反映,再不准打人。

在孙辈的教育上,他也是严爱。记得儿子斌彬出生后,因家中大人要按时出工,我又在离家远的五七高中工作,无法只好把刚满六岁上一年级的大女儿燕从学校拉回带小孩。一次,斌彬午睡后,燕被邻家同伴邀到墩前玩。父亲回家换农具时听到小孩哭,就冲到村前大吼道:“燕哪去了?”,接着持锄棍要打她,燕吓得全身颤抖,眼泪汪汪。幸好隔壁细娘出来劝阻才了事。从此燕再也不敢在弟弟睡觉时出门玩。

父亲对儿孙既严格要求,又非常疼爱。小时候母亲生病,他在做好大人饭菜后,又用小陶碗在土灶里为我炖粥。三岁左右,父亲每次劳动回家,就让我坐在他肩上,教我读“子把父作马、父望子成龙”等诗句。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我辍学了,父亲不知从那里借来《三字经》、《弟子规》等书籍,晚上在油灯下一点一点抄给我学,并教我学打珠算(六百六),使我学到了不少知识。

1964年春,国民经济得到恢复,父亲又要我到天门插班上学。当时有些人不理解,一位长辈曾劝他说:“你发什么疯?伢下午放牛能挣3分工,上午还可做点什么,何必又送他上学?”父亲笑了笑说:“伢读书少了,将来社会发展没文化不行”。读中学时,我每周带一碗蔬菜,一小罐辣酱,每餐只吃3两米饭,父亲考虑我是正长身体,规定每天要加半个餐(即1两半米饭)。我明白父亲的好心但因更知晓家里粮食情况,所以只是口头答应但从未付诸行动。父亲对孙辈更是疼爱有加,燕、斌出生,族人前来道贺时,他总是笑呵呵说:“儿女是金钱换不来的。”后来这一句话还成了族人的口头禅。

团结友善的表率

在我们那个小山村,父亲论辈分他不为长,论家势他也不为首,且是独子。若有哪一家里或户与户之间发生了矛盾冲突,父亲总是主动地站出来上门分别耐心地做思想工作,并视条件成熟后再面对面地协调化解矛盾,达到消除怨恨,和睦相处。在这方面,父亲逐渐在村里形成了权威人士,无人不信服他。村里有几户工干家属因家无男劳力,妻室上大山砍柴,因体弱力小,所砍的柴太重无法从山上搬回家。父亲总是主动上山帮助挑下来,这让邻里感动得流下热泪,都称呼他“好五叔,好五爷”。

父亲不仅对自己的儿孙疼爱关怀,对村里的孩子也同样关心备至。堂兄青云常常说父亲是好人、能人、会做人的人。忆往昔,青云哥就多次对我说:“五叔在大河街开店时,一次我上街被他看见了,担心我在家苦坏了,把我拉到店里买肉又买鱼,让我胜似过年地饱食了一顿;还有一次,我上街又被五叔看到,他怕我挨饿,又给我买了一大包糕点充饥。五叔对我如此痛爱,至今难以忘怀,故每年清明节、中原大会时我均要两度奠祭,以谢前恩。为什么村里人对他如此崇敬呢?因为他知书达理、德高义重、为人宽厚、待人真诚。五叔更是我们为人处世的楷模。”

父亲生活在一个多次变革的年代,命运多舛,受尽了磨难,但他没有半句怨言,总是默默无闻地为集体、为家人辛勤地劳作。可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时,无情的病魔又夺去了他的生命,未能分享到盛世的欢乐与幸福。现在每当忆起这些往事,我的心便格外悲痛!

敬爱的父亲,愿您在天堂一切安好!您的儿孙一定会继承您老实做人、扎实做事的品格,发扬您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公而忘私的精神,努力工作,快乐生活,无悔一生!

作者简介:程继安, 1950年出生、原籍湖北省黄梅县大河镇徐墩村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酷爱文学、擅长诗文。曾先后在国家、省、市、县报刊上发表了多篇文章,出版了《似水年华》、《河草集》等著作。退休前,曾先后在湖北省黄梅县担任过徐墩学校、五七高中、花园中学等校长及大河镇教育组辅导员、副组长、大河镇一中校长等职务,现定居北京。

注:此文摘自《河草集》

,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