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50个成语故事(源于商丘的成语典故)

食饥息劳“食饥息劳”中的“食”为动词,意思是给饥饿者以食物;“息劳”的意思是让疲劳者休息,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商丘50个成语故事?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商丘50个成语故事

食饥息劳

“食饥息劳”中的“食”为动词,意思是给饥饿者以食物;“息劳”的意思是让疲劳者休息。

典故出自春秋战国时期宋国人墨翟的《墨子·尚贤中》:“贤者之治国也,蚤(通“早”)朝晏(晚)退,听狱(审理案件)治政,是以国家治而刑法正。贤者之长官也,夜寝(夜晚睡觉)夙兴(天一明就起来),收敛(征收)关市、山林、泽梁之利,以实(充实)官府,是以官府实而财不散。贤者之治邑也,蚤出莫(通“暮”)入,耕稼树艺、聚菽粟,是以菽粟多而民足乎食。故国家治则刑法正,官府实则万民富。上有以洁为酒醴粢(供祭祀的谷物)盛以祭祀天、鬼,外有以为皮币(毛皮和布帛),与四邻诸侯交接,内有以食饥息劳,将养其万民,怀天下之贤人。是故上者天鬼富之,外者诸侯与(亲近,友好)之,内者万民亲之,贤人归之。以此谋事则得,举事则成,入守则固,出诛则强。故唯昔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之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此亦其法已。

“既曰若法,未知所以行之术,则事犹若未成。是以必为置三本。何谓三本?曰:爵位不高,则民不敬也;蓄禄不厚,则民不信也;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也。故古圣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夫岂为其臣赐哉?欲其事之成也。《诗》曰:‘告女(汝)忧恤,诲女予爵,孰能执热,鲜不用濯?’则此语古者国君诸侯之不可以不执善承嗣辅佐也。譬之犹执热之有濯也,将休其手焉。古者圣王唯毋得贤人而使之,般爵以贵之,裂地以封之,终身不厌。贤人唯毋得明君而事之,竭四肢之力,以任君之事,终身不倦。若有美善则归之上。是以美善在上,而所怨谤在下;宁乐在君,忧戚在臣。故古者圣王之为政若此。”

这段文言文的意思是:贤才治理国家,早起上朝,很晚才退朝,审理案件,处理政务,因此国家得到治理,刑法公正。贤才担任官长,很晚入睡,很早起床,征收关口、市场、山林、河泽、桥梁的赋税,用来充实官府,因此官府充实,财物不流散。贤才治理乡邑,早出晚归,耕作种植,积聚五谷,因此五谷丰富,人民足以食用。所以国家得到治理则刑法公正,官府充实则百姓富裕。对上可以用洁净的酒食器皿来祭祀上天、鬼神,对外可以用毛皮和绢帛与邻国诸侯交往,对内可以使饥者有食,劳者休息,使百姓得到供养,引进天下所有的贤才。所以,在上有上天鬼神带来富裕,在外有诸侯相亲善,在内有百姓亲近,贤才归附。因此,谋事有得,办事则成,守卫则固,出征则强。这是从前三代的圣王尧、舜、禹、汤、周文王、周武王所以称王天下,担任诸侯之长的原因,这也是他们的法则。

既然有这样的法则,但如果不知道用以推行这一法则的方法,那么事情仍然没有办成。所以要立下三项根本措施。什么叫三个根本措施呢?答道:爵位不高,人民不尊敬他;俸禄不厚,人民不信服他;权力不大,人民不惧怕他。所以古代圣王给他高的爵位,厚的俸禄,实际的任务,决断的权力。这难道是给臣下以赏赐吗?为的是要把事情办成而已呀!《诗经》中说:“告诉你忧人之忧,教给你安排爵位,谁能拿了火热的东西而不用冷水洗手呢?”这是说古代的国君诸侯不可不亲善那些继承人和辅佐大臣,就如同拿了热的东西后要用冷水洗濯一样,以使自己的手得到休息。古时的圣王得到贤人而使用他,颁赐爵位使他显贵,分割土地作他的封邑,终身都不厌弃。至于贤人得事奉明君,也必定竭尽全力来担任国君的工作,终身不倦。如果有了美好的功德,就归之国君。所以功德归上而怨恨诽谤归于臣下;安宁喜乐归于国君,而忧愁归于臣下。古代圣王为政大概如此。

《尚贤》即崇尚贤德的人。墨子认为要使国家治理好,必须重视贤者,任用贤者。因其中“内有以食饥息劳,将养其万民”,就有了“食饥息劳”这一成语。

例句:“食饥息劳,慰民之策也。”(319)

,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