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鹅庙会在哪里(看大蜡烛吃冻狗肉)

作者:杜寿安

旧时,农历二月初八,是“张大帝”诞辰,每年南门外张元庵隔天晚上香火大盛,通宵念佛,热闹异常,前往观看者不乏其人。俗传“张大帝”有四个女儿,风、雨、雪、火,每年诞辰,就有“张大帝”领奴妮(“女儿”)要回来祝寿的说法,因此,这几天,风、雨、雪不息,雷公雷母也会赶到,唯独火神女儿没有回无锡。

张元庵为“祠山广惠行宫”,庙在无锡望湖门(南门)外,定圣桥西,祀张渤。张渤吴兴郡乌程县人,生于西汉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传说是夏朝大禹治水时张秉的后裔(无考),他在江南各地,兴修水利,治水患,六十多岁时,因长期劳碌,患病居广德横山。张渤去世后,人们在横山建庙造殿,塑像供奉。江南各地郡州县的老百姓都感激张渤治水功劳,深深怀念他,建祠庙祭祀,每年到张渤诞辰之日,举行纪念活动。

古时,无锡地方每年频发旱、涝之灾,张渤来到无锡,看到漆湖和太湖之间被阻不通,带领老百姓开通浦岭门和犊山门两条水道,两湖相通,从此地方免遭旱、劳之灾,漆湖变得清晰如镜,所以后来,以湖径的大小,改名“五里湖”。张渤的治水,为无锡消除了旱、涝之灾,大家十分感激怀念他,建庙祭祀纪念。传说农历二月初八是“张大帝”生日,张元庵举行庙会、唱戏,他的风、雨、雪三个女儿回家庆贺,“张王”当然要领女儿了,老百姓就有了去张元庵看“大蜡烛”和“张大帝”吃冻狗肉的祭祀,并有“张王”的神力化身“猪婆龙”开凿“浦岭门”和“犊山门”治水的神话故事。

无锡张王庙始创于宋嘉泰元年(1201年),由奉议郎齐砺书匾额,明正统(1435—1448)年间重修,在大殿西建“栖真楼”,南京礼部尚书邵宝书“祠山宫”。清乾隆(1736—1795)年间,拓地重建。咸丰庚申(1860)庙遭兵燹,同治年重建,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大殿、戏台整修。原张元庵按中轴线分布,有石狮子山门,进入戏楼“五岳楼”到宽广的金山石大戏场,正对“酒楼”,左右是厢楼(官员 绅士看戏)和“斋堂”,后是正殿“昭应殿”,供奉“张大帝”神像,殿前有两棵500年左右的古银杏树,在正殿前两面有花草树木、假山及桑树,右面边建有“大王庙”、“ 神龛殿”、“道溪道院”,左面有“财神殿”、“客堂”、“ 蚕师殿”、“何真人殿”、“ 栖真道院” 。大殿后面是“后宫”,有“张大帝娘娘”和大帝四个兄弟神像,“后宫”后,是“御花园”,右边有甬道通后门,外面是庵弄,过庵桥到定圣桥南长街。

清末到抗日战争前的民国年间,是张元庵香火的旺盛时期。年云先生以朴实的乡土感情,从“天时、地理、人和” 的角度,撰文张元庵游记,详实记载了当时庙会盛况:

梅花透出嫩芽,杨柳含着青牙,春天已悄悄地来了,但是近数天的气候,雪花在朔风里飘荡,地上滴水成冰,酷寒的程度,简直使你不相信,这是江南的春天。每岁在废(农)历二月初旬,气候总是非常阴霾寒冷,不过在这年格外冷得厉害,我们不是天文学家,不能彻底研究出一个理由,只听得俗谚说,这是张元庵张大帝要冻狗肉的关系。所以,每年旧历二月初八前后一星期间,气候会骤然寒冷,更迷信这一层的说,风、雨、雪是他老人家的令媛,老父诞辰,女儿当然要归宁祝贺,所以这几天来风、雨、雪联袂而来,就是张王领女儿了。今天二月初八,即张王诞辰的正日,昨天起本邑南门外张元庵,就由南里人士在张元庵布置一切,庙前悬起张王诞辰的大灯笼,周围特别大,直径约于酒酱店里酱缸一般,善男信女虔诚地崇拜张王,大殿上拥满了许多念佛的老婆婆和香客,灯烛辉煌,香烟缭绕。形成了一个紧张热闹场面,同时游客和赶节场的杂耍、小吃摊等,挤得水泄不通。戏台上的锣鼓闹得震天价响,游客如人潮一般拥进,据说除城区一般居民外,四乡远道而来参加这个盛会场者,亦有许多人。张元庵的大蜡烛,是名闻遐迩,今天当然要发出它的威力,像天灯一般高烧在大殿正中,融融的烛火,发出巨大的光亮,烛身上有联句云:『志气寒乎天地 精英现于山外』够多么地雄壮呀。后殿祭桌上,供着张王最爱吃的菜肴,是一只肥胖滑腻的小狗,被寒风冻成僵块,名副其实的一味“冻狗肉”。

1949年后,张元庵内先后开了办缫丝二厂子弟小学、校办工厂,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张王” 神像被毁,后庙产改建出租房。1981年戏楼被拆至吴桥大运河中小岛黄埠墩(黄婆墩)。1993年建造金匮路,张王庙内古建筑已大部分拆毁,昭应殿大殿前两棵分别有500年前后的银杏树作为保护,被南长区绿化队,移迁至金塘桥西堍,周边建造了长方形石护栏。

2002年金匮路拓宽为太湖大道,无锡历史文明见证的八庙之首,规模宏大的文化遗产张元庵仅剩的三开间山门被拆毁。

,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