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动力电池企业全球排行(2022新能源动力电池排行榜)

新能源汽车的强“心脏”

科学技术的创新、能源气候的挑战、消费水平与质量的提高等原因推动传统能源行业逐渐向新能源行业转型。无论就汽车产业发展而言,还是聚焦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角度,新能源汽车都成为其中关键一环,而动力电池又是新能源汽车最核心的部件,直接影响到汽车的续航里程、使用寿命、充电时间和安全性,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动力电池即为工具提供动力来源的电源,多指为电动汽车、电动列车、电动自行车、高尔夫球车提供动力的可充电蓄电池系统,主要区别于用汽车发动机启动的启动电池。锂离子电池目前是市场的宠儿,具备电压高、能量大、循环寿命长、安全性能高等优点,其分支中的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锂电池占据动力电池市场的绝对主导地位,因为前者成本较低且安全性能更佳,而后者具备更高的能量密度、更高的充电效率以及更好的低温适应性。

某一热点的出现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新的发展方向。去年,国家颁布多个政策继续助力新能源汽车消费,银保监会于8月发布的《关于鼓励非银机构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通知》,财务部于9月宣布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等都有助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新能源汽车无疑会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数据显示,2022年1-10月狭义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442.2万辆,渗透率达26.5%,提前完成2025年发展目标。与此态势并行,动力电池需求同步高速增长。1-11月,我国动力电池累计产量489.2GWh,累计同比增长160.1%;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258.5GWh,累计同比增长101.5%。动力电池是顺应新能源汽车发展大势的衍生物,在从无到有的演变过程中,孕育着新的市场机会。根据相关报道,仅在2022年,动力电池领域已公布的投资计划超过50个,整个行业正跟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爆发而水涨船高,作为中坚力量为其输送源源不断的能量。

需要适当降温

在发展的热浪中,市场经济的功利性和资本的逐利性使得企业如潮水般涌入,在经过自然运作规律的筛选后,有些站稳脚跟,有些再狼狈推出。因此,拿到入场券也不意味着高枕无忧。

动力电池行业具备较高的行业壁垒,首先表现在长期积累上,这不仅指技术,也指经验。企业从自主研发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到成熟应用,需要持续的技术积累,同时,试运行的经验在生产过程中的指导意义也不容忽略。其次,汽车制造商与动力电池制造商之间的关系一经建立,便寻求稳定,因为汽车制造商对电池供应商的认证和评估的过程比较长,再加上与汽车适配的定制特性,使得行业内拥有稳定优质客户资源的供应商由此形成较高的客户资源壁垒,而这又会进一步助力规模壁垒的形成。

动力电池与新能源汽车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使得“电池荒”的危机成为车企的隐忧,2021年宁德时代的股东大会上,董事长曾毓群表示客户催货让他快受不了,而马斯克也曾直言供货商给多少,特斯拉就买多少。因此,为承接爆发的增长需求,产能持续扩张,一窝蜂涌上前来解决“近渴”的每一个玩家都对动力电池快速发展的未来信心满满。但长期蜂拥的结果却是将“电池荒”的失衡供需关系导向产能过剩的另一种失衡状态。在2022年高工锂电年会上,亿纬锂能董事长刘金成指出,预计最晚后年,全产业链都将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

如今,头部企业的市场格局已渐渐明晰,尾部企业也逐一被排除,但存活者的激烈竞争还在继续。越是在关键的时刻,越需要适时降温保持混乱中的清醒,在众人哄抢的时刻,领先半步,用技术为秉持的使命愿景开辟前进的道路。

面对着锂离子电池目前存在的低温条件不适用、价格较高等的问题,持续的研究还在继续。去年7月,宁德时代正式推出钠离子电池;今年11月,中科院发文在新一代低成本全铁液流电池储能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发展的上升期避免不了野蛮生长,但企业也应牢记,在加速扩产、投产的潮流下,单纯的规模效应提供不了企业长期发展所需的续航动力。

结语

动力电池技术创新离不开材料创新和工艺创新,更离不开正确价值观的指引,健康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同行者,也需要致良致善的本质遵循。

(文/伊亦)

,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