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新番最好听op(在这部靠OP火起来的四月番中)

在今年的四月番中,有这样一部以魔性的OP在动画观众中扬名的动画。

即使B站在大陆地区没有引进该动画,它OP的二创依然在一段时间内席卷B战动画区。

即使是没有看过这部四月番的观众,大都也听过它那“将将 chittychitty bangbang”的魔性唱词,看过OP中众角色的集体蹦迪。

这部动画,就是由PA社制作的漫改动画《派对浪客诸葛孔明》(以下简称《孔明》)。

它是一个典型“反向穿越”的故事——本来不属于这个时代的诸葛孔明在星落五丈原后,肉身穿越到了现代日本,在这里开启了以音乐实现天下太平的大业。

一个观众,可能会因为很多原因来追这部动画。

可能是被魔性的OP洗脑,可能是诸葛孔明的铁粉,也有可能是冲着PA社的元气美少女英子女主追番。

不得不说,这部动画的前三集真的很好地拿捏住了热度密码,无论是洗脑OP,还是老板和孔明的“马谡守街亭”之变,随便挑一个出来,都是能火起来的梗。

不过,《孔明》的后续讨论度还挺高,好评度就得另说了。即使我们排除“车牌号”事件的夹带私货之嫌,这部动画的评价总体上也在走下坡路。

其中最明显也最无可争议的一点,是其经费的欠缺,PPT越来越多,中期有段时间女主一直没有新歌,就那么两句来来回回唱,作为音乐番的纯度也降低了。

冲着孔明来追番的孔明铁粉,随着剧情的推进,也开始质疑这个孔明形象的纯度——披着孔明皮的神棍、不符合人设、OOC……

对音乐行业有所了解的观众,还会批判动画根本不懂音乐行业——和PA社曾经的现实主义大作《白箱》一比,《孔明》就更加脱离现实了。

作为一个从头到尾追下来的观众,我必须要说,这些批评大多都是中肯且客观的。

如果真的去扣《三国演义》孔明人设的话,这涩谷他是一分钟也待不下去的,应该赚够机票钱,即刻回成都(草)。

即使是在和平年代,对于诸葛孔明来说,实现天下太平的方法,也不会是辅佐一个边缘小偶像成为顶级大咖。

仅凭对音乐的爱好站上舞台的英子,用自己的歌声和孔明的奇策击败了专业化运作、大手笔砸钱的Azalea,这样的结局也过于理想化了。

爱好虽然是最强的原动力,但仅靠着爱好的一腔热血,是无法与资本的力量的抗衡的。

这样的剧本,我们在现实中已经看过太多次了。

虽然我承认《孔明》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依然认为这是一部好作品。

或者说,由于我欣赏《孔明》时所处的立场不同,这些缺点,在一定程度上反而成了优点。

《孔明》本身是一部商业化的作品,其原作为出版漫画,动画化改编更是漫画的商业运作常见手段。

不过,《孔明》的故事本身却具有很强的同人创作属性,其原作自然是在整个东亚文化圈内家喻户晓的《三国演义》。

“诸葛孔明似乎在现代日本挑战音乐制作人的样子”,如果给它换上这么个名字,不知各位会不会有点既视感呢?

在我看来,《孔明》这部作品,本质上就是一个类似于“烈海王似乎在幻想乡挑战强者的样子”(以下简称烈幻入)的穿越类同人创作。

这类同人创作的通用范式是:将某部作品中的一位人设已经比较完善的角色,丢进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观里,展开新的故事。

一般而言,前后世界观相差越大,展开就会越混沌。

孔明原本所处的世界观,是东汉末年的乱世,他在战争中施展出的谋略,如果原封不动地搬到新的世界观下,第二天他就可以上平安东京头条了。

因此,故事中必须要对这些谋略和诡计做降级的处理,使其更加符合新世界观——现代日本的版本。

在这种世界观的磨合中,人物形象的改变,或者说OOC(毁人设),几乎不可避。

所以,我们会在《孔明》中看到用石兵八阵让顾客分不清厕所方向的屑孔明,亲自上台和说唱歌手对决的派对咖孔明。

这个孔明甚至会用“草船借箭”之计,借对手砸的钱给自家小偶像骗赞,在现实中玩这出,不被网暴到退网只能说明这届网友很善良。

这与烈幻入中的某些让读者喜闻乐见的桥段如出一辙:原本是智囊形象的八意永琳喜提“月之恋爱脑”、“月之脑血栓”,“头脑”之名全都让给了风见幽香。

在《刃牙》原作中的中华武术格斗家烈海王愣是成了“幻想乡厨神”、“BBA杀手”、“天文密藏法传承人”,战斗全靠“花弹”磨血。

将一个有着完整形象的人物丢进一个不同的世界观,无论创作者本人的能力多强,“毁人设”几乎都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

那为什么同人创作者们还会乐此不疲地创作这类作品呢?我想,原因无他,唯“热爱”二字。

这类同人创作的源动力,几乎都是创作者本人对这个主角的爱。

这类同人创作的穿越主角,一般在原作中的结局不太好。

这里的结局不太好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原作本身质量在线,这个角色的结局也在情理之中,即便如此,这个结局还太残忍了,孔明就是其中的典型。

孔明出师未捷身先死,征战一生,既未能实现志同道合的主君所托付的理想,也未能如愿看到天下太平。

另一种类型是:原作后期犯大病,前面塑造好的角色被作者以读者无法接受的方式毁掉,烈海王和奥尔加团长是这类角色中的两个典型。

烈海王在风气极为“自由”的《刃牙》里为人还算正直,然而,这样一位正直的武者身死后不仅没有像其他角色一样复活,手臂还给其他角色接上了。

奥尔加团长的传说相信各位已经品鉴得足够多了,而有关奥尔加团长的同人创作质量之高、数量之多同样令人惊叹。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结局不太好”,都会让热爱这个角色的读者意难平,正是这种意难平之感,催生出了这些同人创作。

《孔明》的创作者动力是什么?虽然我没看过访谈,也不知道他有没有公开谈过自己的初心。

但在这里,请允许我以一个同人创作者的身份斗胆猜测一下:他只是想给自己喜欢的孔明一个好的结局罢了,想让他这一世不必在乱世中挣扎浮沉。

这样的“再塑造”必然会与原典有一定的差异,不过,只要在某些瞬间,这个新的形象与原典产生了重合。

正如《孔明》的最后一集中,以相对温和的计策成功守护了英子的梦想的孔明,在那一瞬间看到皇叔的英灵向自己点头一般。

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这种浪漫感,就是同人创作者们所追求的东西。

《孔明》中满溢出的“对孔明这个角色的热爱”,让我可以接受作者对孔明这个角色的再塑造,允许一定程度的OOC。

而《孔明》最后这个天真的结局——纯粹的爱好者战胜了资本化运作,在普通动画观众看来,可能不切实际、过于美好。

在我这个同人创作者的眼里,这个结局虽然不现实,但我希望它是真的。

商业化战胜同人的故事,我已经在现实中品鉴得够多了。我最爱的型月,就是个最好的例子。

曾经的型月是同人社团,那时他们的游戏连配音都没有,武内社长的画工捉鸡,但他们可以为了《月姬》的粉丝做出超高质量的fan disk《歌月十夜》。

那时《Fsn》的动画多少有点经费欠费,改编质量也值得商榷,但他们可以拿出《FHA》这一质量不输《fsn》本体的后传。

他们还能在十周年之际,将奈须蘑菇最初的作品,以最完美的方式呈现给他们的忠实读者。

商业化之后的型月更加成熟,也没有完全忘掉初心,可终归是缺少了那份“灵气”。

时至今日,东方project可能是唯一一个维持着同人创作属性、且依然持续有产出的企划了。

其余的,要么被商业化收编,要么销声匿迹,仅留下传奇的墓碑供人凭吊。

在现实位面,仅凭一腔热爱、后援只是几个非专业人士的月见英子,绝无可能与背靠雄厚资本与专业化团队的Azalea抗衡。

但是,在《孔明》这个诞生于作者对孔明的一腔热爱的故事里,不妨就让热爱赢一次吧。

认清了冷冰冰的现实,也不妨碍我们继续怀有那份炽热的梦想,或者说,这份炽热的梦想,正是勉励我们在现实中砥砺前行的东西。

,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