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招录人数大幅增加,是利好吗?

人走的多了,也就没有路了,没人解决问题,都是延后问题。

今年公考大幅扩招,整个考公群体都沸腾了,具体扩招多少呢?

国考今年招录人数是3.71万人,去年是3.12万人,涨了近6000人,扩招了16%,创十年新高。

省考招录人数达到了19万,扩招幅度17%,27个省份扩招,远超2020、2021年,其中甘肃扩招80%,云南,广西,内蒙扩招50%以上,这样的扩招规模,非常罕见,是几十年来最大规模的扩招。

而且这次,越是穷省,扩招越多,富裕的省份反而扩招不多,其中上海还缩招了。

至于为什么扩招,我从多个信息源进行了核实,此次扩招固然有60后婴儿潮一代退休的原因(这代人人口较多),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缓解就业问题,尤其是大学生就业。

这次公考,高度倾斜应届毕业生,部分要求硕士博士的岗位将年龄限制从35岁上调到40岁,可以说是十几年来最大幅度的调整。

现在大学生就业难,这几年情况都不太好,人大做的就业调查,2019年第四季度,大学生就业指数是1.57(数值越高,就业形势越好,代表工作岗位多于求职人数)2022年第三季度,大学生就业指数是0.57,意味着每两个大学生对应一个岗位,市场需求人数远少于大学生求职人数。

2022年四季度,人大统计,高校毕业生求职人数增长了33%,但市场需求人数却下降了14.3%,大学生就业市场仍然高度失衡。2023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1158万,为史上最高,加上2020年以来未能就业,在家啃老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将空前严峻。

实话讲,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长期问题,这个“难”是不断累积的。

90年代以来大学就开始扩招,今天毕业生人数创新高也是几轮扩招的结果,中国大学是行政体制的一部分,招录人数,专业设置和市场需求无关,只取决于学校领导的政绩需要。

高校为啥热衷扩招文科,因为文科开设门槛低,刷政绩最快。再比如土木材料等四大天坑专业,时代变了,但高校没变,仍沿袭着上个时代的标准,这种与市场的错配必然导致就业难。

很遗憾,面对这种错配,没有人有魄力进行改革,反而用扩大研究生招生的方式饮鸩止渴,导致学历注水,贬值。大家都在延后问题,没人解决问题。

今天公务员扩招,也是延后问题,其实公务员本身解决的就业很有限,一年国考和省考加起来撑死了20多万,跟每年1000多万的毕业生比起来,太少了。

但是每扩招一个名额,就能稳住50个人考公,学生会觉得上岸的机会变大了,家长也觉得孩子上岸有了机会,愿意再让孩子啃老几年,现在连收入不高的农村家庭都幻想孩子能考公上岸。考公总比滋事强,这一招,至少把问题又延后了五年。

招数虽灵,但终究没有解决问题,大学生都去考公考编了,进入市场的就少了,企业就难以获得人才。人才进入不创造价值的公共部门(公共部门的作用是分配),导致社会总体生产力下降,长期看不利于经济发展,因此有学者提出现在不应该说到基层去,应该说到市场去,真正需要人才的是市场。

除了影响效率,扩招对财政的负担也不小,防疫三年,财政支出很大,加上传统的地方债务,人口老龄化问题,财政紧张是大趋势,很多地方,已经出现了给教师,公务员降薪的情况,前几天商丘公交停运更是上了热搜,现在要做的,其实是开源节流,而不是继续扩大支出。

在资源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吃饭的人多了,那只能降低每个人的饭量。

如果熟悉历史,应该知道,90年代国企改革其实就是80年代国企扩招的后果,当时也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进行了扩招,最后积累的问题在90年代发酵。

问题终归是问题,你只能解决它,拖是拖不掉的。

对新上岸的同学,我只能说,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这种事历史上太多了,上岸绝不是人生的终点,千万不要躺平,还是趁这个机会多学点技能,多积累人脉吧,也许以后用得到呢?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