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荣浩《乌梅子酱》俗不可耐?丁太升老师,快住嘴学点乐理吧

昨天乐评人“丁太升”,对李荣浩大火的新歌《乌梅子酱》完成评价,最后定性为“俗不可耐”四个大字,着实刷新了我的音乐世界观:爵士小调251流行化+转位级进、旋律跃进+大小调切换的顶级制作思维竟然俗不可耐了?

我们大众的音乐素养已经这么高了吗?《乌梅子酱》能将爵士的制作思维如此流行化普罗大众,难道没人看到闪光点吗?《乌梅子酱》的乐理含金量、普及度比周杰伦《最伟大的作品》的通用式古典思维要更高!《浪漫手机》冷门的周天王,《乌梅子酱》热门的李荣浩,两人一套思维,旋律、调式、和弦运用上明显李考虑的比周更周全。

丁太升抨击的地方是两点,一是《乌梅子酱》的歌词投机,二是李荣浩这个人没文化的人身攻击,对于和声、调式、乐理只有一个半减七和弦带过。如果一个乐评人对于音乐评价不说乐理构造、不说作曲思维,那只有一种可能:这个乐评人啊,自身乐理不合格,没有系统框架,不知道深浅厉害,装作自身很懂。

以下简单从正常音乐制作的逻辑,讲一讲《乌梅子酱》这首歌,让大家具有可视化的对比,看看是否《乌梅子酱》是人云亦云的垃圾作品。

1:《乌梅子酱》和声进行分析,丁太升的半减七和弦没有说到重点;

为什么说《乌梅子酱》属于爵士色彩、离调的运用?以下高能预警,干货,可能会有阅读障碍,尽量讲简单点:听懂《乌梅子酱》需要的乐理知识-爵士小调251离调、和声学-转位。

整首歌是A大调,和声设计从第一个和弦开始,一个E和弦的D转位,也就是五级属七和弦的转位用四级根音。这里的设计是3个思维:

1:大调的歌曲,第一个进拍和弦用一级或者四级最好听。2:李荣浩用五级属七和弦,丁太升口中的艺术性出现了,但是五级属七和弦作第一会偏向于小众,需要拉回大众审美。怎么解决?3:李荣浩:运用四级转位根音来弥补大众的熟悉听感。整体兼具了五级属七的完美辨识度色彩,又具有四级根音的流行性兼并能力。

如果丁太升懂一点乐理,《乌梅子酱》的第一个和弦他就得吹爆,因为副歌的耿实半减七和弦还不如第一个进拍转位和弦有意思。我们说完了转位直接说副歌,看一看丁太升口中的俗不可耐,在乐理层次是是怎么样:

副歌和弦:Asus2(一级挂二)->G升七降五(半减七和弦/调内七级)->Db7->F升m;

丁太升认为的副歌精华在于第二个G升七降五的半减七和弦,为什么丁太升认为它很厉害?因为A调的G和弦属于七级和弦,七级和弦是一个不和谐和弦,一般不用,只用一到六级。这里用了七级,丁太升觉得“很厉害”。但稍微多一点和弦分析的人,一脸淡定,七级又怎么样?还是调内和弦。调内七级和离调完全是两个色彩张力。

副歌精彩的地方并不是丁太升认为的半减七和弦,而是用了七级和弦之后,你副歌怎么在好听的基础上圆回来,怎么把七级的不和谐色彩处理为和谐?这才是最精华的部分,最难的地方。李荣浩的答案是:小调251。

临时将A调的七级G,当做F调二级和弦G,运用G的离调五级D(不论调式),然后再回到F调的一级F,也就是A调的六级F,完成处理A调七级G的不和谐,达到调内统一。是不是绕晕了?这是标准的爵士手法——小调251运用。

当乐理半桶水看到一个调内七级和弦时,他突然兴奋叫道“哟,用七级和弦有点小牛”,但是牛的地方并不是七级本身,而是处理七级不和谐的手法:“爵士小调251”,什么意思?大白话就是:

七级和弦是一个不和谐的紧张点,丁太升认为这是全歌曲的最大上闪光点。但是他没有看见七级之后的操作,用基于紧张的七级,构造251来完成负负得正的结果。七级紧张一次,之后的思维,并不是传统的立刻解放紧张回到调内,而是从紧张的起点朝着更紧张的终点进发,用小调二五一再紧张一次。两个紧张度叠加负负得正,完成调内六级的和谐听感。这才是厉害的地方,色彩拉满。

等于说,丁太升是半个乐理盲人先生,只看见调内七级,没有看见离调251的爵士思维运用,感觉半减七和弦也是问键盘手的,他的乐理我感觉他扒谱都难。怼人完毕,回到科普时间:

2:判断流行音乐好坏的核心是和声,而不是旋律。

一个音乐人、制作人、乐评人要判断一首流行音乐的好坏,一定会从和弦入手。为什么不是从大众认知的旋律入手呢?因为:旋律的大调七个音符每个人都会写,一二三四五六七的排列组合没有过多的思考空间和艺术性。

以旋律来判断歌曲好坏的时间节点,是我们华语音乐上个世纪80年代-90年代,当时旋律空白没有写完。也就是张艺兴说的“音符就是那几个,被人写完了”。但张的水准只限于普通歌手领域,对于顶级的音乐人或者欧美音乐给了非常完美的方向——和声学才是流行音乐的进步大道。为什么和弦可以取代成为新的话语权领域?原因如下:

1:音乐的本质就是和声,古典音乐、交响乐的本质就是以和声学的四声部交融产生基本美学的音乐艺术。2:旋律只是音乐和声的主要织体。3:旋律需要和声来提供张力对比空间,进而产生特定的色彩、情绪、美感。4:和声是一片海洋,旋律只是一片湖泊,创作环境上和声比旋律大一个数量级,更具有活力和内容。

基于这四点,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基本认知:和声是旋律诞生的土壤,如果和声只有大调的调内三和弦,那么旋律必定只有七个音符。如果和声拥有更多的音符元素,那么旋律就不是七个音符了,而是十二个音符,和一百种音阶、和数百万种选择的可能排列。旋律只是音乐的表象,和弦才是土壤和音乐审美的根本。也是周杰伦强的地方。

所以,当丁太升这位标榜自己是业内人士、乐评人大佬,却只能谈论歌词和人身攻击时,就表明他压根就不知道以上这些内容。

3:华语音乐的审美进步:和弦信息接收能力;

当下的市场,对于和声审美,已经从三和弦的烂大街,进入到了七和弦的紧张,而未来会进入离调和弦和谐化的运用,而恰恰《乌梅子酱》好听的原因,就是因为他对于未来流行音乐的引路,符合大众的和弦猎奇审美,又满足了歌词的通俗易懂。

可以通俗理解:

1:三和弦、五声音阶市场审美阶段:1993年张学友《吻别》-2005年《老鼠爱大米》2:七和弦,七声音阶审美阶段:1993年陶喆《爱,很简单》-2005年周杰伦《夜曲》;3:爵士和弦,大小调音阶、离调、关系调审美阶段:2016年周杰伦《土耳其冰淇淋》-2023年李荣浩《乌梅子酱》。

很明显,周杰伦其实更早的做过关于爵士思维、离调的尝试,但是失败了《土耳其冰淇淋》依旧爆冷,为什么周杰伦会失败而李荣浩《乌梅子酱》会成功?原因也很简单:

1:华语音乐大众更喜欢爵士的离调色彩,而不喜欢离调+频繁的古典平行关系转调色彩。周杰伦的《土耳其冰淇淋》显然过于猎奇了,没有兼并大众审美认知。

2:时间点不同,六年的发展,大众的审美被摆烂的华语市场被迫快速提升。当下的《乌梅子酱》恰恰足够猎奇、足够质量、足够丰富,也足够亲民,足够易懂。

流行音乐一定要优先考虑流行性,猎奇性其实就是为了创造更好的流行性。用丁太升的话就是:太俗容易腻歪,恰好《乌梅子酱》对于大众而已,是一个很难快速腻歪的歌曲。但是对于音乐人而言,听到副歌的大调旋律会吐。这不是《乌梅子酱》的问题,而是音乐行业人的环境问题。


那你觉得,《乌梅子酱》好听吗?不妨在评论区放心表达一下,音乐是主观的,不好听也是对的。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