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负增长”时代,面临三大危机!

和大家聊聊前几天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人口数据,以及背后潜在的三大危机。

1月17日,国务院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公布了2022年的人口统计数据:

截至2022年末,全国人口为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这是自1962年以来,中国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

国家统计局表示,出生人口减少,再加上人口老龄化,两大因素叠加,导致了人口负增长。

2022年,我国出生人口自建国以来首次跌破1000万,仅为956万人,较上年下降106万人,已经连续六年下降。

而死亡人数,则连续两年超过1000万,2022年达到1041万人,较上年增加27万人。

虽然以上几个数据,和这几年的疫情有一定关系,但自2016年以来,我国每年的净增加人口数,都在持续减少。从2016年的906万人一路跌至2021年的48万人,因此2022年的负增长,只是延续了这种趋势。

这就意味着,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还将持续人口负增长的趋势,引发近年来已经若隐若现的三大危机!


一、人口老龄化加重

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28004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9.8%,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0978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4.9%。

按照国际标准,全社会60岁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比达到7%,即为老龄化社会;65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14%,为深度老龄化社会,达到20%即为超级老龄化社会。

按照这个标准,我国已经步入了深度老龄化社会,像京沪这样的一线城市尤甚!

预计“十四五”(2021-2025)期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占总人口比例超过20%。到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占总人口占比将突破30%,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

人口的老龄化,意味着平均寿命的延长,是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进步的结果,体现了社会进步。

当然,人类的健康长寿是有限度的,达到一定的年限后,增长就会非常缓慢。

因此,只要充分发挥社会正常劳动力人口的潜能,再逐渐延长退休年龄,社会负担并不会因为整体寿命的延长而大幅增加。

2023年起,劳动力人口每年大约下降1000万。领养老金的人越来越多,交社保养老金的人越来越少,养老金的缺口就会越来越大。

早在2010年,时任人社部副部长王晓初表示,有专家指出,到2035年,中国将面临两名纳税人供养一名养老金领取者的情况。

因此,延长退休年龄是大势所趋,当然不会一步到位,而是采取渐进式的退休年龄办法。

2021年3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明确提出,"按照小步调整、弹性实施、分类推进、统筹兼顾等原则,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

延迟退休可以降低国家养老金支出压力。从全国来看,数百万人每延迟退休一年,可以使养老统筹基金一年增加上百亿元,同时减少退休金支出上千亿元,一正一反,大大减缓了养老统筹基金的缺口。

但在出生人口不断下降的情况下,老龄化再进一步加重,则潜伏着很大的危机。

原来的劳动力人口不断转化为老龄人口,新生劳动力又匮乏,这样一来,劳动力人口的负担,将呈几何式增长。

现在新出生的人口,会在未来的二十到五十年里,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同时也承担着包括养老在内的众多社会责任。

短期来看,出生人口减少,可以降低年轻父母的抚养比,增加人均收入。

但长期来看,却会增加抚养比,降低人均收入。

新出生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不断下滑,就意味着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财富创造者的规模会不断萎缩,而需要供养的老年人群却在不断扩大。

换句话说,老龄化问题,叠加出生人口减少,将来的局面就是:更少的劳动力需要担负起更重的养老压力。


二、劳动力短缺常态化

伴随着出生人口的减少,我国的劳动年龄人口(16-59岁)数量从2012年开始,也在持续下降。

截至2022年,16-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为8755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62.0%,比2012年下降了7.2个百分点。

按前述每年出生人口数据推断, 2025年幼儿园的适龄儿童,将比2013年下降三分之一;2028年小学适龄儿童,将比2016年下降三分之一;以此类推,初中下降三分之一的时间是2034年,高中是2037年,而大学则是在2040年。

长远来看,劳动人口减少,会造成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增加企业负担和社会抚养成本,削弱企业的竞争力。

近几年,企业发现招工越来越难,人力成本不断提高,而年轻人宁可从事电商、直播类行业,甚至啃老,也不愿意进工厂。

这样一来,工厂招收的工人年龄偏大,学习吸收能力不强,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对应的是,不仅外企开始将产能向东南亚转移,国内一些服装、电子产业也开始将产能向东南亚转移,造成中国制造的空心化现象。

从另一个角度看,劳动力的短缺,也会倒逼企业转型,一是技术创新,二是采取智能化制造,正因为如此,中国成为全球机器人采购使用的第一大国。

但是,更为严重的是,如果生育率一直低于合理的更替水平,劳动人口持续减少,将会动摇中国经济的创新与活力。

而中国经济的吸引力,在于人口规模和庞大的市场,如果人口红利消失,尤其是年轻人口规模的减少,会使得对全球资本吸引力的减弱。

伴随着经济放缓和人口老化,年轻人的创新、创业意愿也会下降,进而导致中国经济的创新活力大打折扣。

这和过去几十年日本的状况很类似,去过日本的朋友都知道,日本机场的出租车司机很多是白发苍苍的爷爷辈。

只是中国的少子化和老龄化,比起日本,来得更快、更猛烈。

在这个过程中,人口将加速向核心城市集聚,一些中小城市和农村将萧条甚至被废弃,这也是接下来要讲的房地产低迷现象。


三、房地产持续低迷

房地产的低迷,近几年已经感觉到寒气逼人,在2022年尤为明显。这一年,对于所有地产人来说,都是非常艰难的一年。

根据1月17日国际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2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3.58亿平方米,同比下降24.3%;商品房销售额13.33万亿元,同比下降26.7%。

这就意味着,房地产业规模一下子退回到5年前——2017年,商品房销售额13.37万亿元,首次突破13万亿元。

众所周知,房地产一直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强力引擎,关系到经济增长、地方财政收入、吸纳就业人口,以及家庭资产配置等诸多方面。

虽然国家一直在努力减少经济发展对房地产的依赖,多次强调“房住不炒”,但又不得不多次给房地产市场打强心针。

2022年12月初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明确提出要“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

1月17日中午,在主题为“在分裂的世界中加强合作”的瑞士达沃斯论坛上,副总理刘鹤再次强调:“房地产仍是中国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对于2023年中国经济实现整体性好转,我们极有信心。”

而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土地收入是地方财政重要收入来源,没有产业支撑的小城市,对房地产的依赖更加严重。

以2021年为例,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就接近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仅次于税收的第二大财政收入来源)的90%!

因此,房地产低迷,地价下跌,甚至流拍,对地方政府是不能承受之重。

但是在出生人口持续减少的情况下,再叠加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发展,房地产的低迷将是持续的。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城镇常住人口为92071万,比上年末增加646万;乡村常住人口49104万人,减少了731万,城镇化率达到65.22%。

但是,很多在城市居住的人,户口可能还在农村,因此,真实的城镇化率,恐怕已经远超过70%。

也就是说,中国人口已经基本完成了从农村向城镇的迁徙,农村和乡镇剩下的,大多是四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2年12月份70个大中城市房价数据,新房环比降价的城市有55个,二手房环比降价的城市达到63个,分别占比78.5%和90%。

以著名的炒房团之都——温州为例,新房价格从2.2万/㎡跌到了1.9万/㎡,跌去13%;二手房挂牌价从2.4万/㎡跌到了2万/㎡,跌去16%。

民营经济发达的温州尚且如此,更不用说东北的鹤岗之流了。

未来的房价,必然是走向分化,一线、强二线城市,产业发展好,人口净流入,房价未来还有上涨空间。

大量的三四线城市,没有产业支持,人口还在净流出,房价能维持住就不错了。

试想一下,中小城市里,不少家庭拥有两套甚至更多的房产,假如结婚双方都是独生子女,以后的房子只会越来越多。

更为关键的是,买房的心态是买涨不买跌,房地产低迷时,除了少数刚需、改善型需求,大家都会捂住自己的口袋。


2013年,美国经济学家哈瑞·丹特在《人口峭壁》一书中表示,中国人口会在2025年下降(现在看来提前了3年),人口下降将是中国债务、房地产泡沫加速破灭的根本原因。

他认为,中国一系列问题的关键在人口,在于改变人口全面下滑的趋势,认识不到这一点,将非常可怕。

可笑的是,直到2013年8月,中国人口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翟振武,还坚持认为:要实施普遍的‘二胎’政策,目前条件还不成熟,风险较大。

他在2014年发表的论文《立即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人口学后果分析》中甚至预测:

“假若 2012 年立即全面放开二胎生育政策,未来4 年内,我国年度出生人口将分别达到3540 万、4995 万、4025 万、3540 万。”

如此荒唐的预测,连决策者也不相信,还是放开了人口政策,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二孩政策,只是已经迟了!

放开后的数据表明,出生人口数量远不及翟振武的预测,而且仅仅微弱的增长后,便掉头向下,直到2022年跌破1000万人。


当然,持续的人口负增长,如果说还有利好的话,那就是大健康产业。

从医药、医疗,到康养、康复保健等等,都属于大健康产业,只是这些利好,还是需要劳动人口来负担!

现在很多人呼吁,要从婚、生、养、教等多方面刺激生育的积极性。

那么靠减轻婚嫁、生养、教育负担,增加各类育儿补贴的政策,来刺激生育二胎、多胎,能起到效果吗?

可能会有一些,但也很有限,改变不了人口长期负增长的大趋势。

人口政策放开的窗口期也只有短短几年,后面放开的鼓励效应,已经微乎其微了。

这并不完全是金钱和精力的问题,主要还是观念的问题。

像隔壁的日韩,早就进入低欲望社会,年轻人不要说生育了,连婚都懒得结。

东亚社会中,国家越发达,受教育水平越高,工作、生活的压力就越大,内卷就越严重, 就越不想生孩子,这是客观规律,也是未来数十年中国的现实。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