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家长抵制、诟病的它,我为什么还是建议孩子看?

文 | 米粒妈

最近争议最大、被吵到风口浪尖上的动画,就数《中国奇谭》了。

大家应该都听说了吧?

这部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和B站联合出品的动画,是由11位导演创作的8个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立的故事:《小妖怪的夏天》、《鹅鹅鹅》、《林林》、《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小满》、《玉兔》、《小卖部》、《飞鸟与鱼》。

8个不同的故事,也展示了8种不同的画风和创作手法,中式传统2D、剪纸、水墨、CG、手绘等等,用多种表现形式诠释中国美学。

刚上映的时候简直是口碑炸裂,有人说它是国漫之光,带我们重回中式传统审美的巅峰;

有人说是动画祖师爷一出手,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风骨又回来了!

可没多久,来自某些家长的举报虽迟但到。

他们说画风诡异,吓哭了自家孩子,说内核黑暗,宣传的都是妖魔鬼怪。

米粒妈看了之后只觉得,这些家长的举报才是“奇谈”吧?

这真的是动画本身的问题吗?

片名已经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了,这部动画的主题就是“奇谭”,妖、魔、精、怪,自然是绝对的主角。

看着评分够高,就拿来给自家毫无心理准备的小孩子看,也没有提前告诉孩子剧情梗概和高能预警,回头孩子接受不了家长反手就是一个举报。

这合理吗?

我们先来看看这部动画都讲了什么。

八个故事,有的是黑色幽默、有的是童年幻想,还有奇幻怪诞和成长的意向……充满了浓浓的传统文化风情与东方哲思的味道。

第一集《小妖怪的夏天》

英文名字翻译成“Nobody”就很妙,代入成年人的视角来看,这一集一定是很有共鸣的“打工人职场图鉴”。

剧情的主线是以西游为题材,但是切入的视角却是师徒四人取经途中,路过的妖怪窝点中一个无名无姓的小猪妖。

甚至连“小钻风”都比不上,真的就是一个平平无奇的“Nobody”。

但这个妖怪窝点的头目们可都自信的很,志在必得要吃了唐僧。

为了研究怎么吃唐僧肉,每天提800个需求,要1000种方案,折磨得“小猪妖们”丧气满满。

这段剧情米粒妈都不用多说,看评论区那些眼含热泪的打工人,就知道多有共鸣了。

我们在一边看得心酸唏嘘,米粒看得那是纯纯开心。

小猪妖被当成钢丝刷,被小猪妖拔秃了小乌鸦,垂头丧气的打工天团,做回妖怪吓人抢人类的柴火……这些都是猛戳他笑点的桥段。

大人有大人的视角,孩子看孩子的天真,这么“一鱼两吃”的动画,真的很难得啦!

第二集《鹅鹅鹅》

这一集的争议比较大,太小或是心思很细腻的孩子我的确不建议看,属于回味无穷的那种,一不小心就会变成童年阴影。

画风有点《天书奇谭》那味儿,狐狸书生就很像里面的公狐狸。那一部动画米粒妈也超爱!还专门写文安利来着《令人窒息的高级感美趣!这部宝藏国漫你去看了吗?》。

这一集吓人的点在于,人的脸会突然变成狐狸,一个妖怪嘴里会吐出另一个妖怪,最后再吃回去。

确实很cult。

不过用书生与狐妖这种志怪故事中的经典形象,作为这部动画的恐怖担当也无可厚非。

狐妖高能预警

↓↓↓

如果有感兴趣的孩子,这一集特别适合作为一个契机,去了解我们古代的志怪故事。

比如这一集就取材于南朝梁吴均的中国神话小说集《续齐谐记》中的《鹅笼书生》。

米粒跟我一起看了,粗线条的他倒是没觉得多诡异,还在一边啧啧称奇,说好像俄罗斯套娃,倒弄得我有些哭笑不得。

但对于童年阴影这件事,刚刚更新的第五集《小满》就是对它的解构。

故事讲的是一个喜欢游泳的小孩小满,有一天在水里玩的时候被水怪惊到,一下子就被吓病了。

水怪其实是一条大鲶鱼,它庞大的身躯让小满非常惊恐,连梦里都是可怕的大鱼追着咬着。

再见到大鲶鱼,是和伙伴们在船上游戏的时候。贴在船帮上的鱼画像,被小朋友打碎了,小满鼓起勇气,拿回家拼好,于是大鱼再次入梦时,他们已经成为好朋友。

小满最后一次碰到大鲶鱼,是在集市的砧板上。那个曾给他带来噩梦的、和他一起嬉戏的大鱼,最终也只是人们的饱腹之物。

那一刻,小满的童年结束了。

还有讲述童年与成长的《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

从前一块泥巴、一条皮筋、一只蜻蜓,就可以玩很久很久。小时候不能理解三爷爷为什么眼睛看不见了还能做饭,于是脑海中幻想出帮他做家务的小妖怪。

发现自己脚下有了三个影子,还以为是天赋异禀。

但小孩总会长大,长大后就会知道,那三个影子,只不过是三个光源导致的而已。

还有来自于神话传说嫦娥奔月的《玉兔》,门神主题的《小卖部》等等,这些小时候姥姥和姥爷讲给我的神话故事,内核都是温馨又温暖的回忆。

王小波曾在《摆脱童稚状态》中,写过这样一段话:“一本书能不能出,并不取决于它将有众多的有艺术鉴赏力或者有专业知识的读者、这本书应该对他们有益,而是取决于社会上存在着一些没有鉴赏力或没有专业知识的读者,这本书不能对他们有害。”

《中国奇谭》被家长抵制,让我想起了前不久刚刚上过热搜的另一件事。

事情是这样的,一位女士听到自己孩子在玩耍时说了一句“滚出去!”十分吃惊,后来与家人冥思苦想之后,她反应过来,这是孩子特别喜欢的绘本《不一样的卡梅拉》里的对白。

然后她仔仔细细地翻遍了全书,又找出诸如“肮脏的家伙”、“揍你”、“打成肉酱”、“把他们干掉”等多处“不文明用语”,她认为语言敏感期的孩子接触这些很不妥当。

还有一位爸爸,说卡梅拉里连续数页描写了两只小鸡谈恋爱的情形,他无奈地说:“这是什么导向?我并不是非常传统的家长,但这对于低龄儿童来说,这也太早了点儿!

米粒妈看了这些“辣评”,真是辣到眼睛都快睁不开了。

卡梅拉家族的小鸡们勇敢善良、团结友爱、有正义感、有创造力等等良好的品质,这些家长统统看不见,只盯着几句表达愤怒的“粗话”和展现纯洁爱意的“亲吻”不放。

就因为有这些剧情,这本充满了爱与勇气的书马上变得“十恶不赦”了。

要知道,过度解读的从来不是涉世未深的孩子。

那经典读物呢?

也免不了被投诉、举报一条龙。

比如说教孩子人生哲理的《伊索寓言》。

举报者说,书中充满了“暗黑童话”,“会给自己的孩子留下极大的心理阴影”“给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无可挽回的负面影响”,要求全面下架这套书。

要我说,有这样控制欲爆棚的家长,孩子何谈健康成长?

就连《小猪佩奇》这么人畜无害的动画,有家长都会举报,说自己家孩子看了以后跟着佩奇学猪叫、跳泥坑……

从他们身上,我才知道家长原来这么好当。

把孩子扔给电视和书本,只要出一点差池就全都是文学作品的锅,举报就行了,回头还觉得自己做得太对了,真是个好家长。

可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想过,全都封杀、举报完了,是打算让孩子活在真空里吗?

别忘了,真空环境里,同样也没有氧气。

米粒妈还想从另外一个角度谈谈《中国奇谭》。

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曾说:“每一种文化只要它失去了神话,则同时它也将失去其自然而健康的创造力,只有一种环抱神话的眼界才能统一其文化。”

米粒妈觉得这恰好是个契机,能让孩子们了解到我们自己传统的神话、志怪故事。

从盘古开天地到女娲造人,从瑶池圣母蟠桃会到八仙过海显神通,千百年来,中国神话经过不断地传承演化,形成了富于东方韵味的文化体系,丝毫不逊与古希腊、古罗马神话。

罗马神话有丘比特之箭,中国神话有月老牵红线。还有上古传下来的《山海经》《搜神记》《封神演义》,从中又衍生出了不少的经典神话形象,比如哪吒、杨戬、姜太公等等……

这样的文化,我们需要让孩子去了解,去传承。

因为很多时候,我们自己不保护,文化就会被别人偷走。

就像最近这件让米粒妈很火大的事,春节明明是我们中国的传统佳节,大英博物馆却在官网上大张旗鼓贴出了庆祝“韩国春节”的网页。

好在,很多留学生们纷纷抗议,身穿汉服走进博物馆,耐心地向过往好奇的游客讲述春节的起源和传统习俗,展示我们自己的文化。

在大家的努力下,大英博物馆最终删除了关于“韩国春节”的内容。

看到了吧,我们的文化多少人惦记着呢,自己不珍惜的话,真的就要丢了。

还有,也别再说它是中国版的“爱死机”,它就是《中国奇谭》,就是我们上美影厂做出的中国志怪故事。

如果孩子可以接受的话,真应该看看这部展示了不同传统审美、画风与志怪故事的动画。

我们可以提前过一遍,把内容梗概告诉给孩子,再让他们自己决定看或不看,或者就干脆陪在一边,充当一下人肉“高能预警”。

不过米粒妈也不是按头大家必须要看,孩子们的偏好不同,承受能力也不同,当然可以选择不看。

只是别忘了,可以不爱,但别伤害。世界不是非黑即白,多姿多彩才更让人热爱。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