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5年存款5000,“成为废物”为何让人羡慕

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和几代人的努力,难道本质上不是为了创造一批独立、有主见和创造力的年轻人吗?现在他们就在那里。

冰川思想库特约撰稿丨张丰

2022年的最后一天,两个女孩在成都郊区烤火,拍了一段视频,讲述了她们“失败”的故事。这个视频在B站上播放量几百万,据说是“治愈了几百万网友”。

她们都是华中师范大学毕业的,是同班同学和室友。毕业5年,一个曾经在互联网大厂工作,现在存款只有五千多。另一位去中国传媒大学读了研究生,梦想是成为一名编剧,而她上一份工作是成都一家火锅店的服务员。

图/视频截图

在“世人”的眼中,她们无疑是“失败”的,但是她们脸上的笑容却告诉大家,她们状态不错: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开开心心地生活。

当然,有意思的是,作为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生的她们,通过讲述自己的失败,其实已经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哪怕是世俗意义上的。

01

她们为什么能够“治愈几百万人”?

很有可能,她们不但表达出了自己,也表达出了同龄人的状态:28岁的年轻人,正是最挣扎的时候,绝大部分都没有存款,没有结婚,也没有方向。

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所谓“治愈”,只是大家看到她们过得比较“惨”,而感到一种比较意义上的安慰(原来有人和我一样)。实际上,真正触动大家的,并不是“失败”,而是一种叫快乐的东西。

毕业5年存款5000元,确实有点触目惊心。这两天,一个和成都有关的热搜是,“成都平均月薪10039元”。这个数字,排在全国第十三位。

这种“平均工资”毫无意义,因为很多人都感受到自己是被平均的,有人开玩笑,可能马斯克刚刚把户口迁到了成都高新区。

图/微博

但是,“平均工资”这样的概念,也反映出某种社会期望:你毕业后应该挣到多少钱,才算是合格的;你应该毕业几年买房,应该何时结婚生子,如果在体制内,你应该在哪一年做到何种层级。

这样看,毕业5年存款5000元,确实是“失败”。她们自称是“废物”,就是因为她们知道,有这样一种“社会期望”。成为“废物”,而且还为此开心,这就对所谓“主流价值”构成一种挑战和颠覆。

那些羡慕她们的人,毫无疑问看到了这种颠覆的力量。用一句俏皮话说,她们就是“那些不适应这个世界的人,其实已经快要找到自我了”,她们的状态让人相信,不是她们“失败”,而是那个用来衡量成功与失败的标准出了问题。

02

在成都,像她们这样的年轻人不少——虽然还不是社会的主流,但也不能用“极少数”这样的词来形容。相比于买车、买房,结婚、生子或者晋升、发财这样的价值,他们更愿意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视频中那位“毕业5年存款5000”的女孩,曾经换过很多种工作,在大厂,她的业绩不错,甚至获得了晋升,但是她却认为那不是自己想要的。

她辗转多种工作,实际上是在寻找一种更接近自己理想的状态(既做自己喜欢的内容,也能养活自己)。

换句话说,她们并不是没有机会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而是主动选择了“成为废物”。真正动人的,就是这种主动选择。

图/视频截图

这一代年轻人,和以往任何一代都不同。如果是城市长大的孩子,他们基本上衣食无忧,很多父母都不想孩子太辛苦。

回想我“毕业5年”的时候,确实没这么洒脱。尽管对所谓职场没什么概念,每天都浑浑噩噩,却也有一种顽强的意识;多挣一点钱,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实现真正的独立。这是75后和80后的普遍心理。

现在的年轻人,条件更好,父母也更宽容。那位女孩毕业第一个月,税后工资就有5000多。她打电话让妈妈猜,妈妈猜的是3000——在父母心中,并不需要她挣太多钱。

可以说,有相当数量的年轻人都摆脱了“一定要多挣”的想法。在大厂收入更高,但是却需要996,完全没有自己的时间——也就没有了自己,相比之下,拥有一个“独特的自我”,反而是更值得追求的目标。

“成为自己”,几乎是一个哲学难题,没有谁有真正的答案。但是,“反抗主流”,确实是一种更显而易见的道路。

这些年,类似这种“成为废物”的自嘲,其实都反映出年轻人对“主流”的拒斥。

如果说“自我”是比较抽象的哲学概念的话,拥有“独特生活方式”,则是这种理想的外化。这两个女孩的视频能够走红,和她们“在郊区烤火”有一定关系。当天在外面烤火,比在写字间享受空调,更容易让人感到温暖——因为这个场景里有光亮。

图/视频截图

在成都,开一家独立咖啡馆或者别的小店,正在成为很多年轻人的选择。这并不是什么靠谱的“商业模式”,很多小店的生命都不到一年,很多人开店的时候,也没想过发财。

他们想的是另外的东西:自己掌握时间;按照自己的审美,创造一个世界(虽然非常小);找到自己的同类,进行有质量的交流。

这种生活当然不像想象中那么轻松,但魅力却是显而易见的:这里有更多的独立、更多的自由。

03

有意思的生活方式,对年轻人来说变得越来越重要,这就是他们“成为独特自我”的主要路径。

年轻人普遍不喜欢“原生家庭”,大部分人朋友圈都屏蔽父母,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爱自己的父母,而是因为他们认识到,自己正在过的生活和父母不同,如果“被看到”就会有冲突。观念的冲突背后,可能是生活方式的全方位对立。

我们必须努力去理解现在的年轻人,但是很不幸,上一代并没有这么做,相反,社会上更多是对年轻人的不满和教导:你们怎么不爱结婚,不爱生孩子……

图/微博

媒体讨论的是,出台一些有诱惑性的政策,鼓励年轻人生育,这样将来就可以有更多人缴纳养老保险,来养活上一代。

这种做法不会奏效,甚至可能会相反。我们必须承认,现在的年轻人呈现出这样的面貌,是一种社会进步。

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和几代人的努力,难道本质上不是为了创造一批独立、有主见和创造力的年轻人吗?现在他们就在那里。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