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明生活更好了,而他们却依然老无所依?

我跟爸妈说:等我螺丝打的再闪亮点,就接你们来城里生活吧,

他们局促的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你们盘好自己的窝,我俩就只想守着这个村里的老窝。

热闹的大城市嫌弃他们的木讷守旧,而淳朴的他们也觉得大城市不算温厚。

记忆里的小池塘已被填平,村口风摆的老槐树不见了踪影,我们眼里,一切都变了,而父母的眼里,也许一切根本没变。

你在CBD的星巴克里喝咖啡 ,对着一页PPT狂侃两小时,气定神闲;老爸在大路沟里抽旱烟,指着二大爷的鼻子侃大山,也其乐无边。

很多老人已经没有去尝试一种新生活的打算。也不想给自己的子女添麻烦。

因为他们也知道,生活在城市的子女过的没有他们自己说的那么光鲜,大家都是中国人,过的咋样,都是很清晰的。老了,病了,哪天就这么去了,就是一生。

这一切正如刘亮程在《寒风吹彻》里写道:“我围抱着火炉,烤热着漫长一生的一个时刻。我知道这一刻之外,我的其余岁月,我亲人的其余岁月,远在屋外的大雪中,被寒风吹彻。”

农村的养老,有点让人泪目。

其实,父母不愿来的根本原因,就是她们已经这么大年龄了,像风中摇曳的灯,随时都会熄灭。

我们理解父母的苦衷,也没再三强她们所难,尊重他们的心愿,只好让她们生活在农村。

因此每逢节假日我都会返回老家农村,听他们聊聊家常,对农民的养老也比较熟悉。

这是一个我不愿碰的话题。

我们村有一千多人,村子不大,位于城市远郊。村里留守的,几乎全是老人,农村的主要劳动力,也是这些六七十岁的老人。

通常情况下,家里独自一个老人的,是大多数。两个老人的,情况稍好一些,还可以相依为命。生活了一辈子,老了还抱沙锅(儿女们靠不住,自己一个人做着吃)。

饥一顿饱一顿,生一顿熟一顿,想起来做一顿,想不没起来凑合一顿。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无精打采,全然没有颐享天伦的乐趣。

我们村有一个老太太,今年已经奔七了,政府一年给她发一千多元的养老金,再加上她的低保,两项加起来,一年一万多元。这在农村不是一个小数目。

也就为这一万元,她常常跟儿媳闹矛盾,整个家里鸡犬不宁。因她的儿媳是一个哑巴,发起火来,脾气特别大,常把锅碗瓢盆砸一地。

儿子眼巴巴地看着,无可奈何。

因为老太太从马路上捡了一个小姑娘,养了十多年,正在上高中。这位老人担心她把政府给她的这一万多元给了儿媳,捡来的这个小姑娘上学就没有保障。如果不给,儿子儿媳日子过得也十分酸楚拧巴。

儿子有心脏病不能外出打工,在家养了一圈羊,一年收入不超过两万元,自己还要看病吃药,这点钱杯水车薪。儿媳妇又是哑巴,还有两个孩子需要抚养。说实话,从那一个角度上讲,各有各的难处。

因而,也不能全怪儿媳贪婪自私,也不能说老太太不通情达理。

最后没办法,分了家。老太太与这个捡来的姑娘,在羊圈旁搭了一个铁皮屋住宿。

环境差乱脏不说,而这个铁皮屋夏天像蒸笼,冬天似冰窖,住在里面活受罪。虽然难熬,但避免了三天两头闹家务。

老太太的儿子感到,生活把自己蹂躏的脆弱不堪,毫无还手之力。母亲年龄这么大了,自己却养活不了。

原来,生活就是一场漫长的修行,当我们站上一个小山头时,往下一看,原来并不是什么世外桃源,而是铺满碎石的道路。

类似情况,我们村有五六十户。

我的一位发小的父亲说:“种地,没有力量;有病了,也没钱治疗,等到走不动的那一天,也不进医院,等死。”

因为生活本来就残酷,只是你以前不知道而已。

钱,才是你最大的底气。

农村老人的养老,是一个时代难题。

第一次人口普查表明,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9787562人,占36.11%。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 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4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4.63个百分点。

我国目前2.12亿60岁以上老人中53%左右都是农村老人,他们最大的养老问题就是没有生活保障。

有生活保障,指的是能够独立依靠自己的收入来源养老,但是目前全国农民老年人平均每月的养老金目前还只有70多元,远远不能够养老。

2010年,农村老年人能依靠养老金生活的,只占4.6%!

这个数据在城市达到了66%。

有40%的农村老人,因为子女不在身边而得不到最基本的生活照料。

这么一个宏大的数字,农村养老全靠政府托底,任何一个国家,无能为力。

现在虽然农村养老金一年一个台阶提升,但基数太大,幅度不可能突飞猛进,也无法与城镇居民拉齐在一个水平线。况且,一年一个农民几千元的养老金,在城里还不够一个月的房租,全国还有六亿人,一个月的收入在一千元左右。

因此,让农村老人不“困在长寿里”,可以探索不同的路径,全靠政府买单不现实。

老有所养,农村老人更应享受时代的红利。

农村老人不愿进城养老,主要是因为在农村老人习惯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他们可以更好地满足自己的日常需求,也可以得到家庭等安全感。

1.文化和情感隔阂:农村老人深厚的文化和情感纽带使他们不愿离开家乡。

2.社会关系与网络:农村老人更愿意呆在自己的家乡,与亲戚和朋友保持联系。

3.生活习惯和需求:农村老人习惯了农村的生活方式,不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

4.养老设施和服务质量:农村老人对城市养老设施和服务的质量不满意,不愿意搬到城市。

解决农村老人养老问题,应当进行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推广,在农村地区建立社区养老中心,让老人在家乡社区中得到更加便捷的养老服务;改善农村社区的环境条件,提高农村社区的文化水平和生活质量;加强老年人社会化服务,促进社会参与;建立联合护理服务,家庭联合护理的模式,提高老年人的护理解决方案。

1.提供更高质量的农村养老服务:通过建设农村养老院或家庭养老中心,提供农村老人更好的养老服务。

2.建立社区养老网络:通过社区养老服务,为农村老人提供一个健康和安全的生活环境。

3.提高农村老人生活水平:通过增加农村老人的收入和社会保障,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4.强化家庭照顾:通过加强家庭成员对老人的照顾,减轻老人的压力。

比如:

在村一级建立乡里之间的互助,相对年轻的照料相对年老的,形成一种新的风俗。

村一级政府组建新农村医疗队,针对基础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允许并引导宗教和慈善组织介入农村精神生活,而不是简单化一的将复杂多样的精神需求用一种不走心的方式解决。

丰富农村生活,主要是建立小社区。文化娱乐要和农村实际相结合,适应农村特色。不要把城市的剩余文化输送到农村。

心安即是归处!

我们走过的时间还短,没有许多的过去;父母剩下的时间不长,已经没留多少将来。

既然很难一起在城里憧憬未来,不如就好好的帮着他们,守住过去安心的生活:

一,不离开相依为命的土地。只有农村才有田地,可以想种什么就种什么,也只有农村才有宅基地,家家户户都住着大院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鸡犬相闻,阡陌交通,种植,养殖,种种烟火气息,城市里没有。

二,不离开熟悉的环境与社交圈。农村可能在生活条件,卫生条件等方面不如城市,但也有着城市里所没有的淳朴的民风。这体现在春节拜年上,红白喜事的操办上,农忙时……谁家有事,一个村子的人,尤其是一个家族的,都会来帮忙。农村的老头老太太,最爱搬着小马扎,一群一伙地在村口大树下、南向的墙头边,或聊天,或打牌,或晒太阳,或干脆什么都不说,吸棵烟看着马路上过往的人和车,很快,夕阳西下,老头老太太们就心满意足地回家了。如果到了城里,就算子女有本事买了很大的房子,很漂亮的家,一个楼里几十户邻居互不相识,互不来往,你让老人去哪里交朋友呢?闷在了大城市的鸽子笼里,怎么可能会舒心呢?

三,不给子女添麻烦。子女再有孝心,跟老人住在一起总会有不愉快的事发生,毕竟老人有老人的生活习惯,子女可能会看不惯说上几句,老人心里就疙瘩了。

或许对他们来说农村如此美景,身边都是朋友。此心安处是吾乡,从小长大的地方最是心安。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