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简介 此役明军伤亡10多万人

土木堡之变简介,是继靖康之耻后中国皇帝又一次被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俘虏的大一统王朝的皇帝,明英宗朱祁镇小时候一直陪伴他的人是一个叫王振的太监,王振是河北蔚县人,年轻的时候参加了几次科举都名落孙山,之后就在家乡当起了私塾先生,后来皇宫招收太监王振因为犯了罪害怕坐牢就自愿进宫了,由于王振读过几年书也算得上是一个学问人在宫里大家都叫他王先生,明宣宗在了解到这个事情之后就让王振教太子读书,王振比较善于逢迎很得朱祁镇的赏识。

朱祁镇即位之后王振便当上了司礼掌印太监,帮助朱祁镇批阅奏章,由于朱祁镇年少喜欢游玩对国家政事一点都不感兴趣,王振就趁机掌握了朝廷的军政大权,朝廷官员倘若有对王振不满的不是被抄家就是被流放,一些王公大臣对王振是又恨又无可奈何,宫里的人都称呼他为“翁父”,王振可谓是权势熏天。当时在我国北方的蒙古瓦剌部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逐渐强大,有一年瓦拉部首领也先派遣3000人的使团向明朝进贡并索要赏金,王振发现也先虚报使团人数,而且进贡的牛羊马匹也少了很多,于是就消减了赏金,也先为他的儿子向明朝求婚也被王振拒绝。

这样一来也先被彻底激怒,也先集结大军在边境并进攻大同,大同守军仓皇应战被打的溃不成军,消息传到京城明英宗召集大臣商议对策,由于大同距离王振的老家蔚县很近,而王振在老家有大量的田产,他很害怕一旦蒙古军队进攻河北他将面临巨大损失,极力主张朱祁镇带兵亲征,兵部尚书邝埜和兵部侍郎于谦认为朝廷准备还不够充分,不建议朱祁镇亲征,但是在王振的怂恿下朱祁镇不顾其他人的劝谏,就冒冒失失的率领军队出征了。出征之前朱祁镇让自己的弟弟朱祁玉监国,兵部侍郎于谦辅佐。

朱祁镇带着邝埜和王振等大小官员100多人以及50万大军从北京出发,浩浩荡荡的向大同进军。由于准备不充分在和瓦拉军队的交战中明军屡次大败,在退到土木堡时有人劝朱祁镇趁着天还没黑赶到怀来县城依靠城池据守,但是王振从北京出发时运来了大量的钱财珠宝,整整装了几千车远远的落后于行军速度,为此他极力劝朱祁镇在土木堡安营扎寨,土木堡周围无险可守很快瓦拉大军就将明朝军队围困,经过长途跋涉明军疲惫不堪根本没有精力抵抗瓦拉军的进攻,在战争中邝埜战死,王振被禁军将军樊忠一锤打死,朱祁镇被俘。此役明军伤亡10多万人,官员将领死伤大半,这场战争也成为明朝由盛转衰的开始,王振则是这场战争失败的罪魁祸首。

表面上的罪魁祸首是宦官王振,隐藏的罪魁祸首则是明英宗朱祁镇,为什么这么说呢?

自从建国起明朝虽然将蒙古赶回了草原,但并没有彻底解决蒙古对明朝北部疆域的威胁,这点朱元璋知道,朱棣也知道,所以俩人在位期间多次发起对蒙古的进攻。

时间来到了明英宗时代,由于几十年的无对外大规模作战,再加上蒙古部族的一时服软,明英宗天真的以为漠北的蒙古软弱可欺。

此时的他正处于血气方刚一心想建功立业的年纪,不知战争的残酷,宦官王振顺着明英宗的喜好鼓动明英宗亲征,于是一场不成熟的决策在俩人的商量下成行。

宦官王振为了光宗耀祖居然在半路上建议明英宗绕道自己的家乡,明英宗同意了,俩人完全将战争当成了儿戏,不过在后来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次御驾亲征的结果是明英宗被俘,王振被杀。

大明帝国辛苦几代人建立的盛世一下败坏在了明英宗的手里,土木堡之变成为明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最大的罪魁祸首就是明英宗。

我认为土木堡之变失败的罪魁祸首是明中期国力的衰弱。

明朝中后期以后,君主不问政事,导致奷臣把持朝政。奷臣把持朝政,又加深了政治腐败,加深了社会危机。王振、刘瑾势倾天下,严嵩把持朝政都是生动的例证。

明英宗即位后,宦官王振掌司礼监,不少文武大臣都惧怕他,对他阿谀奉承,贿赂财物,英宗也称他“先生”,他排斥异已,陷害忠臣,为所欲为。

而此时蒙古瓦剌部势力强大起来,首领也先统一了蒙古各部,进攻明朝。王振因贪边功,诱使英宗亲征,导致土木堡之变大败,明英宗被俘。

王振专权其实是君主专制的结果,是君主给予的权力。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