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顺风车再出发,能更顺心吗?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大家好,我是党报评论君。停摆435天后,滴滴昨日宣布将在部分城市重启顺风车功能。不过,没等到试运行检验安全效果,女性20点至次日5点出行暂不开放的“专属保护计划”就引来争议。随后,滴滴宣布,将所有用户的使用时间都调整为早5点到晚20点的时间段。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件事儿。

顺风车借助移动互联网,搭建了联结共享出行服务提供者和购买者的平台,能够更好地调动出行资源,同时为许多乘客提供了更低廉的出行选择,本质上是真正的共享经济。但价廉还需物美。对于共享出行平台,安全是公众最基本的诉求和期待,也是企业立身之本和运营生命线。保障安全乃是一切其它附加功能和服务的基石。否则,“美好出行”将根本无从谈起。

2018年8月的乐清顺风车乘客遇难事件,加上此前数起顺风车安全事件,触碰了大众对出行安全的底线,舆论持续发酵,滴滴紧急叫停顺风车业务,无限期整改。此前的空姐遇难事件后,滴滴顺风车下线了个性化标签,淡化了社交属性,增进了紧急求助、分享行程轨迹等补充功能,也将更多资源向安全和客服体系倾斜,8月的乘客遇难事件则成为最后一根稻草。正如滴滴总裁在致歉信中所说,“在逝去的生命面前,这一切虚名都失去了意义”。

如果说此前的整改更多的是争议裹挟下的被动回应,历经400多天休整后的回归,显然带着更多自省和自我革命的痕迹。比如,联合公安机关对注册车主进行综合审查,司机只能在固定地点、固定路线接单,在注册、发单、接单、上车等多个环节增加人脸识别频次,实时监控司乘行为动态调整运营资格,升级后台安保功能……从事前审查、过程监控、后台保障等多方面在努力,保障力度、成效如何,有待现实检验。

应该说,此前限制女性乘客使用时段的条款,虽是为了安全,却难免引来争议。毕竟,犯罪发生,错不在女性。限制女性在夜间用顺风车的权利,近似惩戒受害者的“保护”,有失于性别平等的原则。而限制所有用户的夜间段使用,因为有限制女性用户在前,所以仍难免会有矫枉过正之讥。对于企业,这样的左右为难,或许也提示着在做决策之前需要做得更多、想得更多。

其实许多人也理解,做企业本身是艰辛的,尤其一款产品面对的是陌生群体的线下真实互动。滴滴不妨将消费者的不满,当做改进的动力。应该说,顺风车的安全隐患,并不在于叫车的是男性还是女性,也不在于叫车的时间是白天还是晚上。对于一款产品,无论用户是谁、使用场景如何,都需要一以贯之地尽量把安全保障做到百分之百,这是产品的品质所在,也是企业的责任所在。安全有隐患,归根结底还是在企业内部管理和监管漏洞。用户们真正的期待是,平台公司能充分用好技术手段进行监管,加强营运人员资格审查,完善安全流程管理,甚至只是“更用心的面对乘客的投诉”。

从“女性专属保护计划”到限制所有用户夜间使用,我们相信这是如履薄冰下的“出此下策”。但社会的进步就是一个探寻“上策”的过程,这也是大家心底的那句话。如何兼顾便捷和安全,是共享出行行业所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更多的智慧、思考和探索。我们期待平台、司乘双方和第三方监管机构携手探索共建更好的共享出行模式。

这正是:共享出行之旅,安全才能安心,顺风更要顺心。大家晚安。

(文|何娟)

免责声明:本网页内容搜集于网络,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学习之用,创业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