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韬盗墓清单 唐朝诸帝18个陵寝竟然被他一一光顾

写诗有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这盗墓同样有盗圣盗仙。盗墓而被称为“圣”“仙”,无非是盗出了水平,盗出了境界,盗出了规模,盗出了影响力和知名度。

▲温韬画像

所谓“盗圣”何人,正是本问题的温韬。当然,既涉及“盗”,无论明盗,还是暗盗,难免为人诟病,也就不是很光荣的事儿,谈不上美誉度,甚至落个不好的下场。

1.何为盗墓?

“盗墓”指的是是进入他人坟墓,作出不问自取的行为。换句话说,就是偷死人东西。盗墓行为较为隐蔽,但是历史悠久。据记载,盗墓盛行于春秋“礼坏乐崩”的社会变化之后,厚葬之风兴起的时期。

▲曹操剧照

盗墓现象自古未曾停止,可分为明盗暗盗、官盗散盗。比如官盗代表人物曹操,他设立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官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历史上的盗墓,在曹操的时代达到一个小高潮。“摸金校尉”今天成为某一类盗墓者的特指称谓,正是起源于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曹操为弥补军饷不足,设立相关职务,专司盗墓取财,贴补军饷。

千年而下,盗墓业已形成产业链。论技术,它技术含量高,工具比较精细和高科技;论文化,它积淀深厚,源远流长;论规模,上下游产业齐全,从偷盗到贩运、收藏,一条龙走起。因此,关于盗墓,可以写成《盗墓史》《盗墓大全》《盗墓秘籍》之类了。

2.温韬是谁?

严格讲,温韬也属官盗。因为他有官方身份,而且在当时相当煊赫。

他是唐末五代镇辖关中的节度使,相当于今天省军区司令,在重要地区总管统兵,属于军人中的高干。这么说,他就是高级别的“摸金校尉”,地方军政大员嘛。

▲温韬剧照

民间传说温韬出生时,有匪星殒落在昭陵所在的嵯峨山,于是后来将温韬传为唐皇陵终结者,预示他会给唐陵带来毁灭性灾难。

果不其然,根据他后来极其罕见的厚颜无耻及表现,史学及考古界都认定,温韬是中国盗墓史上危害最大的盗墓者,堪称天下所有盗墓者之楷模,实有千古之罪。即便民国孙殿英和他比,也是小巫见大巫。

3.盗了那些墓?

要不说温韬是盗圣,他在关中和长安做了7年地方军政一把手,该地区几乎所有皇陵,让他趁着时势不稳,顺手牵羊都在任期内给盗了。其实,与其说是盗掘,不如说是明挖。他要掘发死人财,根本没啥心理负担或者半点不好意思,而且仗着手中有兵,明着干了。

▲关中唐皇陵分布图

史书记载,温韬一共盗18座皇陵,几乎涵盖他辖区所有皇陵。难怪《旧五代史·温韬传》说:

唐诸陵在境者悉发。

温韬盗墓清单,唐朝诸帝18个陵寝竟然被他一一光顾。

但是,有一个皇陵没挖,就是乾陵,史书说:

惟乾陵,风雨不可发。

据说他当时发动数万人马,光天化日大挖乾陵,不料三次上山均遭风雨大作,人马一撤,天气立即转晴。温韬虽不解个中缘由,但心有余悸,害怕真遭报应,就没再继续挖下去,乾陵由是逃过一劫。

▲乾陵地宫

4.盗墓者的民间和官方形象

在当时,偷坟掘墓是十恶不赦的大罪,虽然五代社会动荡,但老百姓对此行为仍然难以认同。可见,温韬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盗墓,并将所盗物品编成名册公诸于世,为当世人所不齿。更不要说王公大臣了,指不定他们正担心身后墓被温韬所盗。

这无疑为温韬自取灭亡埋下伏笔。他开创性的光天化日的盗墓举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无廉耻无原则无底线,从其生平看,他也确实狡诈善变。

虽说世事多舛,难免趋强避弱,趋炎附势,但他的行为已然过了头,盗墓的臭名、多变的狡诈,必被当时统治者所不喜。在心胸宽大者看来,他是一朵奇葩;在气狭着眼中,他则天生长有反骨。

5.结论:温韬被杀,惨遭灭门

温韬祸害一方,有悖伦理,与传统儒家思想背道而驰,作为左右摇摆的投机军阀,没有一贯的政治立场,谁强投靠谁,难免为当局者忌惮。再加上名声太臭,很容易被人抓住把柄。所以,他的下场只有一个:死。

《新五代史》记载了温韬的结局:

明宗入洛,······收下狱,已而赦之,勒归田里。第二年,流于德州,赐死。

这个记录有点语焉不详。真正的结局是,公元928年,温韬被杀后,他的后代们不久也为人斩杀,遭到灭门之灾。

他虽然没有曹操的摸金校尉和东陵大盗孙殿英的名气大,但是他才是历史上真正的盗墓王,东陵大盗孙殿英在他面前,就是小巫见大巫了。那么,这位盗墓之王到底干了什么,还有他最后的下场如何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穿越历史了解这位盗墓狂魔的传奇一生。

这位盗墓狂魔就是大名鼎鼎的温韬,他是五代时梁国人,生于今陕西耀县。温韬年轻的时候,就落草为寇,干起了打家劫舍的营生。后来,他投靠了歧王李茂贞,被收为义子,更名为李彦韬,就此他这个盗贼摇身一变成了官军,就此开始自己的疯狂盗墓史。这个温韬担任了七年的耀州节度使(相当于今天陕西省军区司令员)。他利用职权之便,疯狂盗墓。据《旧五代史·温韬传》记载:“唐诸陵在境者悉发。”

温韬之所以被称为盗墓王,是他将唐朝大小18皇陵一一光顾,并且将其中的17座皇陵都给盗掘了。唯独武则天的乾陵幸免于难。据记载,他跟黄巢一样,都盯上了唐朝最大的皇陵乾陵,派了几万人去挖掘乾陵。但他万万没想到三次上山作案,三次都风雨大作,而他们人马一撤,风雨立即就停了。温韬一脸懵逼,以为武则天发怒了,心有余悸,就放弃了盗掘乾陵的念头,乾陵也就此又逃过了一劫。

温韬除了挖掘的皇陵多之外,还有一条就是他盗墓特别高调。曹操的摸金校尉和东陵大盗孙殿英都是晚上,偷偷摸摸地盗掘,而温韬盗墓很高调,逼格很高。别人晚上偷偷地干活,而他偏要光天化日之下,大摇大摆地皇陵。更牛的是他还将盗掘的陪葬品编成名册公诸于世,其胆量之大为令天下所有盗墓者之楷模。能把盗墓玩得如此有逼格,真可谓盗墓界的王者。

但然,这还没有结束,接下来的更加奇葩。据说,唐太宗李世民死后,将王羲之的《兰亭序》等珍贵的书画作品带进了昭陵。令人搞笑的是温韬在盗掘昭陵的时候,将一批珍贵的书画作品带了出来,他看上的不是价值连城的书画作品,而是装裱在外的华美绸缎。他让人将装裱的丝绸扯了下来,而把珍贵的书画作品给扔了。王羲之《兰亭序》的真迹一直没有出现,有些史学家推测很有可能是被温韬给毁了。但是在温韬编成的名册中,并没有《兰亭序》的记录。因此,还有一些学者尚抱有一丝希望,认为其可能在武则天的乾陵中。

温韬给我国帝陵造成的破坏是灾难性的,被称为我国历史上最危险上午盗墓贼,乃千古罪人。温韬这个人天生反骨,有奶便是娘,他先后三次背叛3个主人,谁势力大就跟着谁混。他通过自己盗掘的大量宝物来打点关系,虽然在乱世混得风生水起,但是他太高调了,公然盗掘皇陵,冒天下之大不韪。在唐明宗李嗣源上台后,认为温韬是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毫无忠诚度而言,留着他必是一个祸害。于是乎,温韬被李嗣源灭门。

善恶到头终有报,温韬盗了那么的皇陵,得到了那么的珍宝,到头来落得了一个灭门的下场,真是报应呀!

参考文献:《旧五代史·温韬传》、《新五代史·温韬传》、《资治通鉴》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