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什么意思 被杀主要是性格原因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什么意思?对于“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这句话我的理解:

1、 兔子已死,狗的用处就没有了,不如烹了吃了。把鸟打完了,那良弓也就毫无用处了(直白理解);

2、指当一个人或一个团体失去了利用价值,就会被杀掉或落下个比别人更惨的下场,俗称过河拆桥或卸磨杀驴。

这句话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种见书,称病不朝。

又出自《淮阴侯列传》:“果若人言,‘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春秋时期,吴越争霸中勾践最后胜出,晚年勾践猜忌多疑,滥杀大臣,范蠡劝文种说勾践会“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文种不信,最后辅佐勾践灭吴的文种被勾践诛杀,应验了范蠡的话。

中国历代王朝建立初期,无数次上演“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局面,帝王选择这种极端残暴的方式屠戮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其中不仅仅是帝王的私心多疑,更多的是无奈的抉择。新朝初建,对于皇帝来说,如何处理好手下那群骄兵悍将,是当务之急,皇帝们就会选择一个标准来区分功臣,那就是有能力造反和没能力造反两种人,只要你对政权有威胁,不管是忠臣还是佞臣,都得一块去死。

对比文臣,武将是每个皇帝最为忌惮的,韩信造反、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朱元璋斩杀大臣,每个皇帝得做法不一样,这和皇帝的出身、个人修养有极大的关系,但目的相同:选择最彻底的方式,将功臣们灭的一干二净,为政权扫除障碍。

韩信造反:

公元前196年,韩信密谋造反,被吕后和萧何杀死于长乐钟室,临死前韩信大喊“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朱元璋:(洪武四大案)

朱元璋杀的功臣就更多了,有李善长、刘伯温、胡惟庸、蓝玉、冯胜、宋濂、傅友德等,几乎杀了所有的开国功臣,其中权高位重的唯一留下的忠臣只有汤和了。

洪武四大案如下:

一、胡惟庸案

胡惟庸案,发生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它是明太祖朱元璋诛杀宰相胡惟庸的事件,此案牵连甚广,很多功臣良将均被诛杀,后朱元璋废除左右丞相,废除中书省,政事分归六部处理,从此中国王朝再无宰相一职。

二、空印案

空印案,发生在洪武十五年(1382年),因空白盖印公务文书而引发的案件,此案受到朱元璋高度重视,并因此诛杀数百名相关官员,实为一个冤案,然而其影响之广,范围之大。

明朝初年,每年各个布政使司下属府州县都需派出审计官吏,前往京城户部,核对其所在衙门缴纳中央官府的钱粮、军需事宜,所有账目必须和户部审核后完全相符方能结算,若其中有任何一项不符就必须驳回重新造册,且须再盖上原地方机关大印才算完成,因当时交通并不发达,往来路途遥远,如果需要发回重造会耽误相当多的时间,所以前往户部审核的官员都备有事先盖过印信的空白书册以备使用,这原本是既有的习惯性做法。

钱粮在运输过程中会有损耗,所以从运送一直到户部接收时的数字一定不会相符,在路上到底损耗了多少,官员们无法事先预知,只有到了户部将要申报之时才能知道其中的差额,所以派往京城的官员都习惯用空印文书,到了京城才填写实际的数目。

明太祖朱元璋获知此情况后大为震怒,认为这是官员相互勾结,舞弊欺诈的欺君重罪,因而下令将全国各地,各级政府部门的正印官全部处死,下属官员充军边疆,结果是一些受百姓爱戴的清官也被处死了。

三、郭桓案

郭桓案,发生在洪武十八年(1385年),是一宗贪污案,其涉案金额巨大,影响相当深远。

洪武十八年(1385年),朱元璋怀疑北平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的官吏李彧、赵全德伙同户部侍郎郭桓等人共同舞弊贪污,私吞官粮,于是下旨查办。

洪武十八年(1385年)三月,御史余敏、丁廷举告发户部侍郎郭桓利用职权,勾结北平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官吏李彧、按察使司官吏赵全德、胡益、王道亨等,私吞太平、镇江等府的赋税外,还私分了浙西的秋粮,并且巧立名目,征收了多种水脚钱、口食钱、库子钱、神佛钱等的赋税,中饱私囊。

朱元璋下令审刑司严刑审讯,此案总计一共损失精粮两千四百万担,牵连全国的十二个布政司,并牵涉礼部尚书赵瑁、刑部尚书王惠迪、兵部侍郎王志、工部侍郎麦至德等,最后朱元璋下令将一干人等全部处死。

四、蓝玉案

蓝玉案,发生在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是明太祖朱元璋借口凉国公蓝玉谋反,株杀功臣良将的重大政治案件,蓝玉是开平王常遇春的妻弟,当初隶属于常遇春的帐下,对敌作战勇敢,屡立战功,是明朝开国功臣,朱元璋借蓝玉案彻底铲除了军权对皇权的潜在威胁,使军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蓝玉率15万大军出塞追击蒙古军队,直到捕鱼儿海(即今贝尔湖),俘获男女七万七千人,大胜而归,后他又多次北征蒙古,立下赫赫战功,被晋封为凉国公,位居大将军之职。

但渐渐地,蓝玉开始自恃功高势大,骄横不法。在军中,他擅自任罢将校,甚至不听皇命,有次北征还师,夜过喜峰关,关吏没有及时接纳,蓝玉就纵兵毁关强行进入,这一举动引起朱元璋的猜忌。在地方上,蓝玉霸占东昌民田,私蓄奴婢,纵奴作恶乡里,此事后为御史弹劾,但蓝玉竟驱逐御史,还让家人私买云南盐1万余引(每引200斤或400斤)进行走私,以上种种行为,终于让朱元璋动了杀心。

洪武二十六年二月,锦衣卫指挥使蒋瓛告发蓝玉谋反,朱元璋下令将他处斩,并诛了三族,平时与蓝玉有关系莫逆的许多将校,也都被定位“逆党”,遭到了抄家灭族,此案被诛杀者多达1.5万人,军中的骁勇将领大多被杀戮殆尽。

一、但凡有点本事的人,都渴望自己的才华能得到淋漓尽致的施展,这也是每个有志男儿的理想。要实现自己的抱负,就必需有一个能放得开手脚的舞台,韩信遇上了刘邦,刘邦为他提供了这样的舞台,所以韩信的军事才智得到了极致的发挥,为刘邦打下江山建立了丰功伟绩。蓝玉和朱元璋也是如此,打江山需要良才名将,蓝玉的才华得到了朱元璋的重用,蓝玉也不负厚望,为朱元璋打天下多次立下汗马功劳。

二、这些人当然懂得“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但他们缺乏对政治权力斗争残酷性的认知,不懂得建功立业后如何全身而退,保护自己。有的还居功自傲,得意忘形,这完全是找死的节奏。

三、对自己认识不足,对皇上也认识不足,过于自信,不相信卸磨杀驴这样的事会降临到自己的头上。刘伯温深知朱元璋的秉性,想功成身退,结果也没能逃过一死的命运。

自从“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从《史记》出来后,范蠡说的这句话印证在了文种、韩信身上,引得天下人为之唏嘘。与此类似的还有周亚夫、斛律光、明朝功臣集团、年羹尧等众多人上。所以,包括我和许多人一样都产生过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这些人就是不长血呢?

然而,随着年龄大了,见到的、遇到的事情也就多了,也就能理解了。我觉得这主要是性格和职业习惯造成的。

(1)挂倒劲是武人被杀的主要原因之一。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武将性格操体察不到环境变化,引来杀身之祸。到了快成现实了,也因为性格原因,往往不愿屈服,最终导致被杀。其典型的案例就是周勃和周亚夫父子的不同结局。军人嘛,哪个怕死呀!

周勃的功勋比其子周亚夫大多了,其刘邦创立天下、诛杀吕氏迎合刘姓天下,等于两次塑造刘家天下。

淮阴侯韩信

结果被汉文帝抓了之后,丢下面子儿给狱吏行贿,请狱吏出面找人求情。出狱后,高呼:我周勃今天才知道,狱吏大人是多么重要呀!

其子周亚夫呢?被汉景帝抓起来后,仍然是死硬脾气,非要跟景帝赌气。

“杀功高盖主的臣子”的皇帝,其主要思想都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孩子的天下,都怕孩子被“臣子”裹挟、压迫甚至篡位。我活着你都这样,我儿子还管得住你?那就只好逼死你呗。

周勃和周亚夫之间的差别就主要是性格差异,周勃幼年家贫,常常去婚丧嫁娶之家打杂儿,总之,因为家贫又不是泼皮无赖,可见,周勃的性格属于那种什么人都能打交道的人。性格不是特别各色。

周亚夫则不一样,在军人家庭中长大,其性格倔强,这种性格最适合领兵打仗,但也容易造成对环境变化,例如皇帝对自己的态度的细微变化感知不太深,或者知道了因为性格原因不愿意改。

有的人就属于“哄着不走,打着更倒退”的人,比如我,小时候,父亲打我,越打我我越不听话,工作后也是如此,现在做自媒体还是如此。总之,我觉得是对的,谁怎么说都不行,你越说越骂越打击,我越挂倒劲。

(2)谋士被杀主要是“自命清高”,觉得自己比谁都聪明、都重要,典型代表就是李善长,不知进退!要么你就胆子儿大点儿,要么就老老实实,但文臣偏不是如此

李善长作为朱元璋平定天下的第一功臣,其实有萧何之功,其让朱元璋夺天下多学刘邦就很有眼光。

朱元璋“缓称王”政策和刘邦躲在项羽背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再加上其对人、对事都很在行,在各种智谋上、行政能力上都能帮朱元璋。这也是朱元璋虽然对李善长多有不满,但一直对其隐忍的原因。

作为文官之首的他,文官制武下,李善长其实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李善长打击不同的意见者,经常违反朱元璋命令。

在朱元璋已经大规模、多频次“屠戮功臣”的情况下。李善长仍然不检点、不小心,还是知法犯法,把自己的脑袋非递给朱元璋宰。

总体上说,无论文臣还是武将,“功高盖主者”被杀主要是性格原因。这些都没有任何办法去矫正,如果性格可以改变或者说很容易改变的话,那就不是这个人了。比如左宗棠,你能让他向李鸿章的性格那样吗?不可能的。

总之,人自有一死,咋死不是死呢?反正,我的性格,我已经试图改变20年了,虽然好些了,但仍然没怎么变化。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里记载春秋末期,范蠡携西施离越王而去的故事:【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种见书,称病不朝。人或谗种且作乱,越王乃赐种剑曰:“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种遂自杀。又《淮阴侯列传》:“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这样的结果其实谁也不想看到,作为一个国家统治者越王勾践所受的屈辱,范蠡和文种等近臣都是最好的见证人。当勾践再次复国坐上皇位的时候,第一件事恐怕就是想把自己的屈辱史彻底抹平。而除掉范蠡和文种理由千千万,也许范蠡助越王灭吴复国之初就看清了越王。但是身为越国名臣,国难来临他们有责任和义务与越王共进退。范蠡深知越国在他和文种等人的策划下复国指日可待的。与其背信弃义逃之夭夭不如待越国翻盘之后功成身退,把背信弃义的帽子留给越王勾践。

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这种事情在古代每个时期都常见。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尉迟恭依仗自己劳苦功高,多次冒失直谏唐王,李世民甚是难堪。最后谋臣徐茂公点醒尉迟恭,尉迟恭随即辞官归故里远离长安。当然最后还是落得个鞭断人亡的结果。国事太平却逼死功臣老将,与越王同!

我们再看看宋太祖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吧。这里有一段君臣的对话:【太祖谓曰:“我非尔曹之力,不得至此,念汝之德,无有穷已。然为天子亦大艰难,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今终夕未尝安枕而卧也。”守信等曰:“何故?”上曰:“是不难知,居此位者,谁不欲为之?”守信等皆惶恐顿首曰:“陛下何为出此言?”上曰:“不然,汝曹虽无心,其如麾下之人欲富贵何?一旦以黄袍加汝身,虽欲不为,不可得也。”守信等乃皆顿首泣曰:“臣等愚不及此,唯陛下哀怜,指示可生之路。”上曰:“人生如白驹过隙,所欲富贵者,不过多得金钱,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耳。汝曹何不释去兵权,择使好田宅市之,王翦、萧何所以免祸。为子孙立永久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君臣之间,两无稍嫌,不亦善乎?”皆再拜曰:“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而肉骨也。”明日,皆称疾,请解兵权。】

多少皇帝可共患难,难享富贵!一帮兄弟东征西讨、舍命相搏,最后赢得天下的时候,大哥却把初心忘了!这样历史枚不胜举,也许当初起事的时候想法真没那么多,就是为了多吃一口肉而已。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分享